目睹这一幕,扶苏心中轻轻一叹。
若非秦人,便无法体会这种深沉的归属感,也无法理解九州鼎对秦国意味着什么。更不会知道,这些年秦国走得多艰难。
九州鼎的归来,是对秦国所有付出的肯定。
他们的坚持,终于有了回应。
真正见到九鼎后,众人才算是安下了心。
激动的情绪,过了许久才慢慢平复。
不久后,众人重新回到大殿,扶苏也随同入内。
嬴政已恢复平静。
他端坐于王座之上,目光落在扶苏身上,开口问道:“扶苏,此鼎你是如何从周王室带回秦国的?”
这是所有人最想知道的答案。
九州鼎,象征王权的至宝。
扶苏究竟是怎么把它带回来的?
扶苏上前一步,恭敬作答:“回父王,此鼎是臣从周天子手中赢回来的。”
“天子得了褒国的美人,但美人不笑。天子便说,谁能让美人一笑,便赏九州鼎之一。”
众人听了,皆露出震惊神色。
用九鼎换一笑?世上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
便是嬴政也忍不住露出一丝异色。
他也没想到,九鼎竟是以这种方式得来的。
“周王室,是真的完了。”苏秦摇头说道。
在场众人无不默然认同。
周幽皇竟能将九鼎当作赏赐,随意送出,还有什么荒唐事是他做不出来的?
可见,周王室的衰败,是注定的结局。
“臣本想得雍州鼎的,可惜天子赐的是凉州鼎。”
扶苏话语中带着几分惋惜。
当年秦武烈王举鼎而亡,所举正是雍州鼎,也就是龙纹赤鼎。
若是能选,他定会带回雍州鼎,弥补遗憾。
“无妨,你能带回九州鼎之一,已是大功一件。若列祖列宗有知,定会含笑九泉。”
嬴政微微一笑。
能把九鼎带回秦国,已是奇迹,岂能奢求更多?
话题稍作停顿,扶苏又继续道:“父王,臣此行所得,还不止于此。”
“微臣已说服墨家巨子,将墨家子弟共计一百三十七人全部带回大秦。他们愿依照父王所提条件,倾力协助我大秦。”
扶苏的这番话再次震惊了群臣。
不过因先前九州鼎的消息已让众人情绪有所波动,此刻反倒显得冷静许多。
“公子竟能打动墨家巨子?”
“墨家那帮固执之人,居然肯放弃坚守多年的信念……”
“公子连九州鼎都能带回,说服墨家又算什么难事。”
“公子真是非凡之才!”
……
众人低声议论,神色各异。
扶苏此次前往周国,真正目的正是为了劝服墨家。
只是谁也没想到,他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带回了九州鼎。
至于让墨家为秦所用这件事,朝中多数人原本并不抱太大希望。
希望渺茫。
可如今扶苏却说,墨家整个宗派都被他带回了咸阳!
嬴政眼中掠过一抹欣喜,开口问道:“墨家巨子何在?寡人要亲自接见。”
他必须亲自确认,是否墨家真的答应了那些条件。
若这批人回到秦国后,又开始传播“兼爱”“非攻”的思想,那他也只能铁腕处理。
扶苏点头应允,随即命人带孟胜入殿。
“草民孟胜,叩见王上。”
孟胜进殿后恭敬行礼,语气诚恳。
“起身吧。”
嬴政看着眼前之人,语气平静,眼神却有些复杂,“十多年不见,你竟已老成这般模样。”
两人并非初次相见。
十余年前,正值壮年的孟胜曾亲自拜访嬴政,献上秦弩,并建议嬴政重用墨家弟子。
嬴政收下了秦弩,却并未采纳其建议。
之后孟胜多次进言,终惹恼嬴政,导致十余名在朝墨家弟子被杀,其余人被驱逐。若非念其曾献秦弩有功,恐怕连孟胜本人都难逃一劫。
“王上还记得草民,令草民惶恐。”
孟胜虽站起身,但仍弯着腰,目光低垂,不敢直视嬴政。
那段往事,难以抹去。
那是他心中的一道疤。
他今日来此,是因扶苏所描绘的未来,不是为了嬴政。
嬴政凝视片刻,神情渐渐恢复冷淡,开口问:“扶苏言你愿助我大秦,并承诺不再在秦境宣扬墨家学说,不任朝中要职,可属实?”
这才是他召见孟胜的真正目的。
孟胜低头答道:“回王上,确为属实。公子已将所有限制条件告知草民,草民自愿前来,无怨无悔。”
孟胜亲口说出那番话时,全场陷入震惊。
竟然是真的?
嬴政眼神微眯,盯着孟胜开口:“当初不肯,如今为何又愿意了?”
孟胜没有回应,只是沉默。
大殿内一时鸦雀无声。
扶苏也静静站着,没有替他解释的意思。
嬴政目光在孟胜身上停留片刻,又扫了扶苏一眼,收回视线。
“罢了,这是你们之间的事。”
“只要你墨家尽心为我大秦做事,寡人便不会亏待你们。”
“豪宅、美人、土地、金银,想要什么都可以给。”
孟胜却摇头,只说:“王上,草民只求拥有自主研究之权,不受他人干涉。”
研究最怕外行管内行,处处插手。这点,孟胜不愿再碰。
“从明日开始设立冶造局,你为总督,统管一切事务。”
“此局由寡人与扶苏亲自掌管,其余人不得干涉。”
嬴政当即应允,但提出一个条件:
“大秦的工匠可进入冶造局学习,你不得藏私或排斥。”
身为帝王,他要为长远打算。
墨家虽归秦,但谁也无法预料未来。
若能令秦人掌握墨家技艺,才是真正的掌控。
当然,若墨家始终忠诚,他也不会过河拆桥。
“草民遵命。”
孟胜答得干脆,毫无迟疑。
他这态度,反而更让人起疑。
扶苏到底用了什么手段,竟能令他如此服帖?
反观扶苏,依旧一副温润笑容。
看起来人畜无害……
但没人再敢小觑。
众人终于明白,这位扶苏公子,绝非表面那般温和简单。
嬴政随后对孟胜重重封赏。
他对大秦确有大功。
秦弩助大秦横扫六国,至今仍令列国胆寒。
赏赐完毕,轮到了扶苏。
嬴政望向群臣,直接说道:
“扶苏此番带回九州鼎,令墨家归附,功绩卓着。”
“寡人决定立其为太子,继承大秦储君之位,诸卿可有异议?”
此言一出,无人惊诧。
扶苏的功绩明摆着。
早前联唐平叛、助收赵地;如今又带回九州鼎,促成墨家归秦。
若连这样的功劳都不足以立储,那天下再无人配得上。
其实从嬴政听闻扶苏带着九州鼎归来,脱口说出“去迎我大秦少君”时,众人便已知晓他的心意。
少君,等同于储君。
嬴政早就动过立扶苏为储的念头。
如今扶苏再次立下大功,正好借此机会正式确立储君之位。
“少阳君性格坚毅、品行端正,又为大秦建此奇功,理应被立为太子!”
“臣赞成!”
“臣也赞成!”
文武百官,无人异议。
就算有人心有不甘,也说不出反对的理由。扶苏本身几近无懈可击。
他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唯独李斯低着头,沉默不语,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他虽早有预感,可当这结果真正传来,心中仍难以接受。
“不行,扶苏绝不能成为未来的秦王。”
“我必须阻止这一切。”
“否则,我毕生所学将再无施展之地。”
他在心底呐喊,但脸上毫无波动。
嬴政看向扶苏,声音沉稳而威严:“扶苏,你可担得起储君之责?”
“身为储君,你便是未来秦之君主。须心怀天下,志在四方,勤于政事,护我百姓。”
“这些,你可准备妥当?”
嬴政字字如山,句句沉重。
王冠之下,是万钧责任。
扶苏神情庄重,目光坚定。
他长袖一挥,向嬴政深施一礼,郑重答道:“扶苏定尽全力,兴我大秦。”
无需太多言语。
这一句话,胜过万千豪言。
嬴政点头,缓缓起身,宣布:“寡人今下诏,立扶苏为我大秦太子!”
“三日后,举行加冕大礼!”
群臣齐拜,无一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