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皇的寿宴,中原各国皆派使者前往。
小国多由国君亲至,唯有五大强国,才敢仅遣使节。
扶苏早早从咸阳出发。
随行之人中,有张仪。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同行。
前往镐京的路上,两人仍在讨论墨家一事。
“君上打算用什么办法说服墨家?”
“墨家与我秦国有旧怨,想要拉拢他们,并不容易。”
张仪提出疑问。
他思索多日,仍想不通扶苏会采取何种方式去打动墨家。
因为这件事,听起来几乎不可能。
扶苏神色从容,淡淡一笑:“要说服墨家,并不难。”
“只要找到关键之处,就能让他们为我所用,成为我秦国的利刃。”
“总之,先见了墨家钜子再说,到时候自有安排。”
扶苏并未直言,不是不愿说,而是他知道,说了张仪也未必能懂。
“明白了。”
张仪点头,没有再追问。
队伍已行了半月有余,眼下离镐京不远,城池的轮廓已在视野中浮现。
镐京地处中原五国的中心地带。
其周边,除了几个小国外,便是五大强国。
这次周幽皇的寿宴,前来祝贺的国家并不少。
周皇室虽有兵不过十万,面对五大强国毫无胜算,但在那些小国眼中,已是不可撼动的存在。
比如扶苏就听说,不久前有个叫褒国的小国被周皇室吞并。
“看来,周皇室还是有些底牌的。”
“如今在周皇室辅佐周幽皇的重臣,好像是齐国的管仲?”
扶苏坐在马车中,望着窗外缓缓掠过的景色,心中暗自思索。
他对管仲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这位历史上的名相,原本在齐国为相,与真实历史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是,当齐国被嬴政灭掉之后,管仲选择了投奔周皇室,并被上一任周天子重用,延续至今,辅佐周幽皇。
而他也的确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原本衰败不堪的周皇室,竟被他一手扶起,接连吞并数个小国,重新展现出皇室的气象。
想到这里,扶苏不禁有些遗憾。若自己早些穿越过来,也许就能将六国的人才尽数纳入大秦麾下,为己所用。
“回想起来,六国被灭后,确实有不少人才流向了别处。”
“日后需得多加留意。”
他正思索着,车队已缓缓接近镐京。
作为大周帝国的都城,镐京的规模极为宏大,建筑恢弘壮丽。从城墙上便能窥见当年周皇室的辉煌。
可惜,一切都成了过去。
沿途各国前来贺寿的车队,一见秦旗,纷纷退避让路。
车队顺利进入城中。
周幽皇寿辰将至,镐京上下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不仅有各国使节云集,还有大量商贾涌入,街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秦国使团被安排在最上等的驿馆歇息。
寿宴定于三日后举行。
扶苏打算利用这段空闲,先行寻访墨家钜子。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极为特殊的一支。其组织严密,宗旨鲜明,门下弟子统称“墨者”。
他们被派往各国任职,只为推行墨家主张,倘若无法实现,宁可辞官离去。
为官者需将俸禄上交,做到“有财相分”;领袖须以身作则,严守“墨者之法”。
他们讲求纪律,组织严密,领袖被称为“钜子”也叫“巨子”,代代由前代巨子亲自选拔贤者继任。
墨家弟子必须服从巨子命令,为践行墨家理念,不惜舍生忘死。
而现任墨家巨子,便藏身镐京。
这些情报来自黑冰台的密报,连巨子藏身的具体位置也一并查清。
否则,要在镐京这样一座大城中找出一位隐居的巨子,谈何容易。
如今的墨家早已不复往日盛况。因理念与各国政道相悖,遭受打压驱逐,门徒四散。
留在镐京的这一支,已是硕果仅存的最大分支。
这也是扶苏亲至镐京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能说服巨子,便可赢得整个墨家的支持。
带上蒙毅,扶苏随即动身,离开驿馆,踏上寻访之路。
......
镐京外三里地,有一座村庄坐落在山脚下,傍着溪流,安静而祥和。
村子里是低矮的青砖瓦房,屋顶冒起炊烟,缓缓飘向天空。
小河如绸带般穿村而过,将村子一分为二,水车缓缓转动,润泽着周边田地。
以村庄为核心,田地如网般向外延伸,一眼望去,满是金光闪闪的稻田,在夕阳下波光粼粼。
披着蓑衣的老人,牵着黄牛走在乡间小路上;穿粗布衣裳的小孩鼻涕未擦,嬉笑奔跑;戴幞头、穿草鞋的农夫扛着锄头缓缓前行……
画面安宁,如同一幅画卷。
周幽皇的寿宴,与这些村民无关。
这里的静谧与安详,仿佛与镐京的喧嚣热闹隔绝,是两个世界。
扶苏与蒙毅未乘车马。
二人步行在田埂之间,朝着村庄慢慢走去。
“君上,墨家巨子真的住在这儿?”蒙毅一边走一边问,语气中透着一丝疑惑。
他难以相信,墨家乃当世显学,巨子身为学派之首,竟会隐居于乡野之间。
“真伪易辨,亲自一问便知。”扶苏语气平淡,嘴角微扬。
他随即拦住一位路过的老农,拱手一礼,态度温和地问道:“这位老丈,想请您帮忙打听个人。”
“公、公子要找谁?”老农有些局促,眼神中带着紧张。
他从未见过如此仪表堂堂、穿着考究之人,一时间手足无措。
“老丈不必拘谨,在下慕名来寻墨家巨子孟胜先生,想当面拜见。”扶苏语气温和,让人安心。
他平日便常与百姓交谈,因此身上有种天然的亲和力。
老农听后略作思索,摇头道:“俺不懂啥墨家巨子。”
“不过村里倒是有位姓孟的先生,他的弟子常称他为‘巨子’,不知是不是公子要找的人。”
此言一出,扶苏眼中闪过一丝喜意。
果然找到了!
他随即从怀中取出几枚碎银递给老农,语气诚恳:“烦请您替我传句话。”
“就说秦公子扶苏特来拜访。”
话音未落,他已向老农拱手作揖,转身离去,不给对方反应时间。
“君上,我们就这么走了?”蒙毅有些意外。
“既然人已经找到了,为何不去见一面?直接登门不更显得诚意吗?”
“贸然造访,礼数不周。”扶苏脚步未停,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若突兀上门,未必能见。不如先留个讯息,让他们有所准备。”
蒙毅虽不明白其中深意,但见扶苏神色坚定,也就不再多问。
其实,扶苏心中清楚。
墨家对秦国心存芥蒂,若贸然拜访,极有可能被拒之门外。
他给对方留足时间,也留足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