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静海军这枚“虚子”落在东南的棋盘上,固然带来了一丝隔空博弈的快意,但石素月很快便不得不将注意力拉回眼前最现实、也最棘手的难题——钱粮。
户部尚书赵莹呈上的最新度支报表,被她反复翻阅,那上面冰冷的数字,如同秋霜般冻结了她方才因“妙计”而生出的些许暖意。国库的存银,比她想象的还要捉襟见肘。
北疆边军的粮饷、官员的俸禄、宫廷的基本用度、以及对契丹那屈辱却又不得不支付的岁贡……如同一张张贪婪的巨口,吞噬着本就微薄的收入。
先前平赏赐功臣、接待使团,更是将本就所剩无几的库底几乎掏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石素月放下报表,揉了揉眉心,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她可以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和果决的手段夺取权力、稳定局面,甚至玩一些政治上的小花招,却无法凭空变出钱粮来。
这个时代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脆弱的小农经济结构,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限制了她所能采取的措施。
没有工业革命,没有高产作物,没有现代金融手段,一切财富的积累,都只能依赖于土地和最基础的手工商业,依赖于时间的沉淀和风调雨顺。
她站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在初夏阳光下肆意生长的草木,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无力感。这种无力,与面对权谋斗争时的感觉截然不同。
权谋可以凭借信息差、胆识和人心把握来破解,而经济问题,却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和时间。
“早知道……应该学工科了……”她忍不住低声抱怨,带着几分穿越者特有的懊恼,“就算不学工科,好歹也得会几个穿越者必备小妙招啊!什么制盐、炼钢、烧玻璃、造火药……哪怕只知道个原理,说不定也能让工匠们摸索出来。
可惜……自己当初怎么就选了文科?除了知道些历史大势和权谋手段,对这些实实在在能创造财富的技术,几乎一窍不通!”
她脑海中闪过无数穿越小说里主角大杀四方的场景,什么用土法炼钢打造无敌军队,用晒盐法富可敌国,用玻璃镜子换取巨额财富……
可轮到自己,却悲哀地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小妙招”,其背后的原理、工艺流程、所需材料,自己根本说不出了所以然来。
“空有屠龙术,却无龙可屠……不,是空知龙珍贵,却无屠龙刀啊!”她自嘲地笑了笑。现实不是小说,没有金手指,没有系统,她只能在这个时代的框架内,寻找可行的办法。
收敛起无用的抱怨和遐想,石素月的眼神重新变得冷静而务实。既然无法“开源”于奇技淫巧,那就只能在“节流”和现有的“开源”手段上下工夫。
她回到书案前,目光落在了桑维翰早年向石敬瑭提出的、那着名的“五条国策”上。这是目前形势下,最现实、也是最可行的施政纲领。
“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
这二十五字,可谓道尽了后晋这个夹缝中求生存的政权,所应秉持的生存之道。石素月此前已在不同程度地践行,如今,她需要将其系统化、制度化,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休养生息的核心国策。
她提起朱笔,在一张空白诏纸上写下“安民养国诏”几个字,然后开始构思具体内容。
第一条,推诚弃怨以抚藩镇。 她已通过“皇帝亲授玉玺”和承诺“一切如旧”的诏书,初步稳住了大部分藩镇。接下来,便是要将这种姿态落到实处。
她下令,减免部分归附藩镇本年度部分非必要的“助军钱粮”,以示朝廷体恤;对于边境藩镇,则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自行筹措部分军,但需接受朝廷监管,以防尾大不掉。核心在于,以暂时的经济利益让步,换取政治上的归心和边境的暂时安宁,避免内部再生战乱,消耗本就可怜的国力。
第二条,卑辞厚礼以奉契丹。 这是最屈辱,却不得不为的一条。岁贡已定,无法更改。她只能在“厚礼”的细节上稍作文章,比如在贡品的种类搭配上,尽量选择一些对国内民生影响较小,又能迎合契丹贵族喜好的物品。
同时,严格约束边将,不得主动挑衅,避免给契丹留下任何兴兵的借口。隐忍,是为了争取发展的时间。
第三条,训卒缮兵以修武备。 国防不能松懈,尤其是在契丹虎视眈眈之下。但大规模扩军不现实,国库养不起。她下令,各地驻军,尤其是北边诸镇,以恢复战力、加强训练为主,汰弱留强,重点保障精锐部队的装备和给养。
同时,令工部、军器监,设法改进现有兵器甲胄的制作工艺,提高质量,而非盲目追求数量。武备要修,但必须在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
第四条,务农桑以实仓廪。 这是根本。她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要求地方官劝课农桑,不得随意征发农时;鼓励开垦荒地,新垦之地数年之内减免赋税;由朝廷出资或引导,在关键农业区兴修小型水利设施;严令禁止豪强兼并土地,欺压农户,以保证国家税基和基层稳定。她知道,没有农业的恢复,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第五条,通商贾以丰货财。 这是她认为目前条件下,相对最有潜力的“开源”手段。她下令,进一步简化商税,取消部分苛捐杂费;严厉打击地方关卡勒索商旅的行为,保障商路畅通;利用漕运改善的契机,鼓励南北货物流通;由朝廷出面,规范市场秩序,打击欺行霸市。
同时,她也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在某些特定商品的专卖制度上,例如盐铁方面进行一些更有效率的调整,但深知牵涉利益巨大,需缓缓图之,目前仍以稳定为主。
将这五条细化成具体的诏令条款,并非易事。石素月召来了桑维翰、赵莹、和凝等人,反复商议。每一条政策的背后,都涉及到复杂的利益调整和执行难度。
例如“务农桑”,如何确保政策不被胥吏扭曲?如何防止豪强借机兼并?“通商贾”,如何平衡税收与商业活力?如何防止官商勾结?
这些具体而微的问题,让石素月再次深感治理一个国家的艰难。它不仅仅是提出正确的方向,更需要一套能够有效执行的官僚体系和监督机制。而她目前能做的,只能是先搭起框架,明确方向,再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经过数日的斟酌与讨论,《安民养国诏》终于草拟完成。诏书以皇帝石敬瑭和监国公主石素月的名义联合颁布,通篇充满了与民休息、固本培元的基调,将“桑维翰五策”的精神贯穿其中。
诏书颁布之日,石素月站在崇元殿的高台上,看着诏书被快马送往各地。她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
她知道,这纸诏书,无法立刻让国库充盈起来,无法立刻让百姓富足。它更像是一份宣言,宣告了这个历经动荡的王朝,将进入一个以休养、积累为主的阶段。这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坚持,期间可能还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
“路漫漫其修远兮……”她低声吟诵着,目光投向远方。
她无法变出钱粮,但她可以创造一个能让钱粮慢慢生长出来的环境。这或许,就是她作为这个时代的执掌者,在现有条件下,所能做出的最务实的选择。
至于那些超越时代的“小妙招”,或许,只能在未来,随着她对这个世界更深入的了解,再慢慢寻找可能实现的契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