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LEd预研项目低调启动,像在研发中心这锅滚沸的汤里,悄悄撒下了一小撮需要慢炖的香料,暂时并未改变整体的味道。集团的主要精力依旧聚焦在“槐花生活”的深耕和“星火”系列的稳固上。
日子在忙碌中滑入深秋。这天,苏宁参加完一个关于电吹风防潮性能优化的小型评审会,从会议室出来,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眩晕,她下意识地扶住了墙壁,脸色有些发白。
“苏工,您没事吧?”跟在旁边的春苗赶紧上前搀住她,关切地问。
“没事,可能有点低血糖,最近总是这样。”苏宁摆摆手,站直身体,深吸了一口气,将那阵不适压了下去。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一个月来,她时常感到莫名的疲惫和偶尔的眩晕,月事也迟了快两周。一个模糊的、让她既期待又有些无措的猜测,在她心底盘旋。
她没有声张,第二天抽空去了一趟市人民医院。检查结果出来,看着化验单上那个明确的提示和医生微笑着的恭喜,苏宁拿着那张薄薄的纸,在诊室外的长椅上坐了很久。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照在纸上,那小小的加号仿佛带着温度,熨帖着她一直以来紧绷的神经,也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甸甸的实感。
【叮!检测到宿主情感归属感与家庭观念显着提升,个人生活与事业追求趋于平衡,生命体验更为完整。奖励积分:300点!】
【当前总积分:4480点!】
她怀孕了。
回到集团,一切如常。她依旧主持会议,批阅文件,与陆信、陈越他们讨论技术路线。只是偶尔在独处时,她会不自觉地用手轻轻覆上小腹,那里似乎还感觉不到任何不同,但她知道,一个全新的生命正在那里悄然生长。这感觉奇妙而复杂,夹杂着喜悦、茫然,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在这个企业刚刚站稳脚跟、前路依旧挑战重重的时刻,这个孩子的到来,是礼物,也是责任,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更具体的牵挂。
她还没想好该怎么告诉陆信。他们之间,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战友或合伙人,那种在无数次并肩作战、共渡难关中淬炼出的信任与默契,甚至超越了寻常夫妻。但正因如此,她反而有些迟疑。这消息会带来狂喜,也必然会带来担忧,会打乱他们习以为常的、全身心扑在事业上的节奏。
这天晚上,又是一个加班到深夜的日子。陆信处理完最后一份报表,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走进苏宁的办公室,发现她还没走,正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稀疏的灯火。
“还不回去?都快十一点了。”陆信走到她身边,声音里带着疲惫,“张师傅那边报上来,新电机生产线调试又遇到点麻烦,明天还得早点过去盯着。”
苏宁转过身,办公室里只开了一盏台灯,光线昏黄,勾勒出她略显清瘦的侧影。她没有接工作的话茬,而是轻声问:“陆信,你还记得咱们刚弄出第一台‘星火’样机那天晚上吗?”
陆信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眼神也柔和下来:“怎么不记得?在那个漏风的破车间里,机器一响,字打出来,张师傅都快哭了,赵老憨嚷嚷着要放鞭炮,你和我……”他顿了顿,看着苏宁在昏暗光线下格外沉静的面容,“……就站在这公像现在这样,看着那台破机器,觉得前面就算有刀山火海,咱俩也能闯过去。”
是啊,那时候,心里只有一往无前的锐气和背水一战的决绝。而现在,他们拥有了曾经不敢想象的事业版图,肩上的担子却似乎更重了,心里装的东西也更多了。
苏宁沉默了一会儿,窗外的城市已经安静下来,只有远处高架上偶尔滑过的车灯,像流星般转瞬即逝。
“陆信,”她再次开口,声音很轻,却像羽毛般搔刮着陆信的心,“如果……如果我们现在,要多一个人,跟我们一起闯呢?”
陆信一时没反应过来:“多一个人?谁?引进新的高管?还是哪个项目要加人?”
苏宁抬起头,在昏黄的光线下直视着他的眼睛,没有回答,只是将一直攥在右手心里的那张对折的化验单,轻轻递到了他面前。
陆信疑惑地接过来,借着台灯的光线展开。当他看清上面的字和那个清晰的加号时,整个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僵在了原地。他的眼睛猛地睁大,拿着纸的手指微微颤抖,呼吸都停滞了几秒。他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苏宁,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
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心跳。
“……真的?”良久,陆信才从喉咙里挤出这两个字,声音干涩沙哑。
苏宁点了点头,嘴角微微扬起一个清浅的、带着复杂情绪的弧度。
巨大的狂喜如同海啸般冲击着陆信的神经,他猛地张开手臂,想要像往常庆祝重大突破那样紧紧抱住苏宁,却在手臂即将环住她的瞬间,硬生生停住了,动作变得无比笨拙和小心翼翼,仿佛她是一件易碎的珍宝。他脸上的表情混杂着无法抑制的笑容和突如其来的紧张,看起来有些滑稽。
“什么时候的事?多久了?你……你感觉怎么样?今天开会看你脸色就不太好,是不是不舒服?你怎么不早说?还加班到现在!”一连串的问题像豆子一样从他嘴里蹦出来,带着显而易见的慌乱和心疼。
看着他这副与平日沉稳果决形象截然不同的样子,苏宁心里那点迟疑和忧虑忽然就散了大半。她忍不住轻笑出声:“才一个多月。我没事,就是偶尔有点头晕。之前不确定,今天刚去检查的。”
陆信这才稍稍放松下来,但目光依旧紧紧锁在她脸上,那双惯于洞察市场和审视数据的眼睛里,此刻充满了纯粹的、几乎要溢出来的激动和温柔。他伸出手,极其轻柔地、试探性地覆上她依旧平坦的小腹,动作生涩得像个第一次接触精密仪器的学徒。
“这里……真的有了?”他的声音低哑,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不可思议。
“嗯。”苏宁应了一声,感受着他掌心传来的温热,一种奇异的安定感包裹了她。
两人就这样静静地站在昏黄的灯光下,窗外是沉睡的城市,窗内是新生命悄然降临的消息。没有过多的言语,所有的震撼、喜悦、责任与对未来的憧憬,都在这一片静谧中无声地流淌、交融。
“太好了……苏宁,这真是……太好了。”陆信反复说着,眼眶有些发红。他紧紧握住苏宁的手,力道很大,却又控制着不弄疼她,“从今往后,你不能再那么拼了!所有重活累活,都交给我!不对,得立刻给你配个生活助理!还有营养师!明天就去请!”
看着他如临大敌、开始絮絮叨叨规划的样子,苏宁心里暖暖的,又有点好笑:“别这么夸张。公司这么多事,哪能都丢给你。我自己会注意的。”
“不行!这事必须听我的!”陆信难得地表现出不容置疑的强势,“工作是重要,但你和孩子更重要!咱们好不容易……”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无尽的感慨,“……好不容易有了今天,有了‘槐花’,现在又有了他\/她……我绝不能让你们有任何闪失。”
他看向窗外,“槐花集团”的霓虹招牌在夜色中清晰可见。“以前,我就想着把企业做大做强,不能让跟着咱们干的兄弟们失望。现在……”他转回头,深深地看着苏宁,目光坚定而温暖,“现在我更得把它守好了,做得更扎实。得给咱们的孩子,打下一个更稳当的基业,留下一个更好的‘槐花’。”
生命的重量,在此刻具象化了。它不再仅仅是报表上的数字、技术图纸上的线条,而是融合了对未来的承诺与守护。这个尚未出世的孩子,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共同奋斗的事业与最私密的情感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赋予了“槐花”这个名字,更深沉、更柔软的内核。
夜色渐深,陆信小心翼翼地护着苏宁离开办公楼,开车送她回家。路上的灯光流淌过车窗,映在两人脸上,气氛安宁而温馨。一个新的篇章,就在这个平凡的夜晚,悄然开启了。前方的路,因为这份突如其来的“重量”,而显得更加清晰,也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