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效风波有惊无险地度过,“槐花生活”系列产品凭借着升级后的优异性能和之前“以旧换新”积累的口碑,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销量稳步增长。但苏宁心里清楚,依靠单一的产品功能和价格优势,护城河并不牢固。竞争对手随时可能模仿甚至超越。
一次小范围的高层会议上,她抛出了一个新想法。
“咱们现在卖出去这么多电饭煲、电水壶、电吹风,”苏宁用手指轻轻点着桌面,“但它们对咱们来说,卖出去之后,就几乎成了‘黑箱’。用户怎么用的?喜欢用什么模式?多久用一次?除了售后维修和零星反馈,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陆信正在喝茶,闻言放下杯子:“这倒是。以前东西卖出去,钱货两清,后面的事就看天意了。怎么,你还想管人家怎么用锅碗瓢盆?”
“不是管,是了解。”苏宁纠正道,“了解用户习惯,才能做出更贴合他们需求的产品。比如,电饭煲,是不是可以记录用户最常煮的米种和水量,下次自动推荐?或者,根据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推送一些简单的本地化菜谱?”
陈越推了推眼镜,来了兴趣:“苏工的意思是……让这些家电‘联网’?收集数据?”
“可以这么理解。”苏宁点头,“但我们不搞太复杂、成本太高的物联网。可以尝试开发一种轻量级的、低成本的通信模块,只传输最核心的使用数据,比如开关机时间、模式选择、运行时长等。先从小批量高端型号试水,搭建一个我们自己的‘槐花用户云平台’,看看能沉淀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这个想法让在座的人都陷入了思考。让家电联网,在当下还是个比较前沿的概念。
“技术上……有难度,但可以尝试。”陈越沉吟道,“主要是通信协议的选择、模块的功耗和成本控制,还有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的保护,这是重中之重。”
“成本必须控住。”张师傅插话,他更关心实际生产,“加这么个玩意儿,贵一大截,用户买不买账?”
“所以先试水。”苏宁解释道,“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增值服务,不强制,用户可以选择开启数据分享,换取一些便捷功能,比如菜谱推荐、耗材提醒。甚至,可以给予一点点积分或优惠券激励。”
陆信摸着下巴,权衡利弊:“听着是有点意思。能更懂用户,肯定是好事。就是这投入……而且,这数据真能有那么大用处?”
“数据是未来的石油。”苏宁引用了一句她脑海中自然而然浮现的话,“我们现在挖的,可能只是最浅层的,但谁知道下面会不会有宝藏?至少,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电饭煲在东北焖大米饭多,还是在广东煲仔饭多吧?”
这话带着点幽默,让气氛轻松了些。最终,会议决定由陈越团队牵头,成立一个小组,研发轻量级物联网模块和搭建“槐花用户云平台”后台,先在下一代“炊云”旗舰款电饭煲上集成试用。
项目悄然启动。陈越带着几个软件和通信方面的骨干,租用了新的服务器,开始搭建云端架构。物联网模块的研发则困难重重,要在极低的成本和功耗下实现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需要大量的优化和测试。
几个月后,首批五千台搭载了试验性物联网模块的“炊云·智享版”电饭煲下线。它们的外观与普通版无异,只是在设置菜单里多了一个“加入槐花云体验计划”的选项,用醒目的字体说明了数据收集的范围和用途,并承诺严格保护隐私,用户可选择开启或关闭。
这批产品被投放到几个一线城市和线上渠道进行试销。市场部的宣传重点放在了“智能食谱推荐”、“用量记录”等便利功能上。
起初,数据上传量很少,大多数用户出于谨慎,并未开启该功能。平台后台只有零星的数据点闪烁。
转机发生在有一台电视节目里一位美食博主的美食分享节目里。她购买了“炊云·智享版”,开启了云功能,并在节目中展示了电饭煲根据她之前煮饭习惯(她偏爱软糯口感),自动推荐的一款“日式咖喱饭”食谱,连水量和烹饪时间都给出了建议。她按照食谱操作,成功做出了非常地道的咖喱饭,在节目里大加赞赏“炊云·智享版”。
这个节目意外地带火了“炊云·智享版”的云功能。越来越多喜欢烹饪、追求便捷的用户开始尝试开启数据分享。平台后台的数据流逐渐丰盈起来。
陈越团队的数据分析师们,开始从这些看似杂乱的数据中挖掘规律。他们发现,不同地域的用户在米种选择、水量偏好、甚至烹饪时间段上都有明显差异。基于这些初步分析,他们尝试性地向不同地区的用户推送了一些简单、接地气的本地化菜谱,比如向川省用户推荐“腊味煲仔饭”的小贴士,向北省用户优化“五常大米”的烹饪参数。
这些细微的、贴心的功能,获得了用户的好评。虽然还远未到产生颠覆性价值的程度,但一条连接企业与最终用户的、无形的桥梁,正在悄然架设。
然而,就在平台平稳运行,数据价值初显端倪之时,一天深夜,负责平台安全监控的工程师小吴,在例行巡检时,发现了一条异常的数据访问日志。
有一个Ip地址,在短时间内,以极高的频率,模拟不同用户身份,试图访问和拉取大量的用户使用习惯数据,尤其是关于模式选择频率、运行时长分布等深层行为信息。这种访问模式,不像普通用户,也不像内部研发人员的正常调取,更像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性的爬取。
小吴立刻警觉起来,加强了监控,并试图追踪那个Ip。Ip经过几次跳转,最终指向海外某个知名的云计算服务商,无法精确定位。但访问行为中暴露出的一些技术特征,与之前应对ccE舆论攻击时,系统溯源发现的某些技术痕迹有微妙的相似之处。
小吴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早就将情况报告给了陈越和苏宁。
办公室里,气氛有些凝重。
“又是他们?”陆信得到消息后也赶了过来,脸色难看,“还没完了?连用户怎么用咱们的锅他们都要偷?”
“用户使用习惯是产品优化和未来市场策略的重要依据。”苏宁看着安全报告,语气平静,但眼神冰冷,“他们想知道,什么样的功能最受欢迎,用户的核心痛点在哪里,以便针对性地开发竞品,或者寻找我们的薄弱环节。”
陈越推了推眼镜:“幸好我们发现得早,而且核心的用户个人信息我们做了严格隔离和加密,他们能拉取的只是脱敏后的行为数据。但即便如此,长期被这样窥探,也非常不利。”
“能堵住吗?”陆信问。
“我们在加强防火墙规则和访问验证。”陈越回答,“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完全堵死很难。关键是,要让他们觉得,偷取这些数据的成本和风险,远高于收益。”
苏宁沉思片刻,对陈越说:“两条腿走路。第一,继续加强平台自身的安全防护,引入更先进的行为分析和入侵检测系统。第二,”她顿了顿,“我们可以适当释放一些……经过处理的、甚至带有诱导性的‘数据’。”
“诱导性数据?”陈越和陆信都看向她。
“嗯。”苏宁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比如,我们可以‘无意中’泄露一些数据,显示我们的用户对某种华而不实、成本高昂但实际使用频率极低的功能‘异常热衷’。或者,暗示我们在某个技术路线上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瓶颈’。让他们把资源和精力,浪费在错误的方向上。”
陆信愣了一下,随即抚掌大笑:“高!苏工,你这招够狠!让他们偷鸡不成蚀把米!”
陈越也露出了然的神色:“明白了,我会安排数据团队谨慎处理。”
一场发生在数据层面的、无声的攻防战就此展开。“槐花用户云平台”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了商业暗战的新前线。那闪烁的数据流中,不仅流淌着用户的需求与习惯,也隐藏着窥探的触角与反击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