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副局长调查组的风波,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虽然猛烈,但雨过天晴后,天空似乎更加澄澈。调查组离开时那句“鼓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技术革新”,像一道尚方宝剑,不仅彻底撕掉了作坊门上的封条,更极大地震慑了马魁和郑干事之流。
槐花村草编合作社的威望,在这场危机后不降反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前那些被马魁“大项目”许诺动摇的村民,此刻也彻底看清了形势,纷纷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或者更卖力地完成分配的任务。人心,从未如此齐整。
而苏宁脑海中那新解锁的【初级技术】板块,则成为了合作社破局之后,迈向新阶段的强大引擎。
趁着这股势头,苏宁立刻投入了积分的使用和新技术的消化。她先是花费了30积分,从系统商城【初级技术】板块中,兑换了一份名为《藤条标准化预处理及初级防霉防蛀处理指南》的资料。
这份资料来得正是时候!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控制水温、浸泡时间以及添加一些常见的植物汁液(如苦楝树皮、烟叶水等)进行简单处理,既能进一步软化藤条,使其更柔韧易编,又能有效防止成品在潮湿环境下发霉和虫蛀。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之前合作社的草编产品,耐用性虽好,但在防潮防虫方面确实存在短板,限制了向更精细、更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的可能,也影响了长期储存和远途运输。
苏宁立刻将这份指南结合实际条件进行简化,形成了合作社的“秘方”。她组织几个信得过的骨干,在村后偏僻处搭建了个简单的处理池,专门负责藤条的标准化预处理。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经过处理的藤条,色泽更加温润均匀,手感极佳,编织起来顺滑省力。更重要的是,用这种藤条编出的成品,隐隐带着一股草木清香,放置多日也不见虫蛀霉斑。妇女们编织时都啧啧称奇,对苏宁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与此同时,那台曾被查封的藤条处理机,在苏宁依据系统“优化建议”进行加固和微调后,运行更加平稳高效,彻底成为了合作社的生产利器。预处理后的藤条再经过机器压制定型,效率和质量再次提升一个台阶。
技术的红利直接反映在了产品上和订单上。
石古镇供销社的李主任在看到新一批更加精致、甚至带着清香的草编产品时,惊讶得合不拢嘴,连声称赞“脱胎换骨”!他当场表示,要尽全力将槐花村草编推进县里的百货大楼,甚至地区级的供销系统。县工艺美术服务部那边也传来好消息,经过严副局长那次“正面”考察的影响,他们对“江韵篮”系列产生了浓厚兴趣,愿意先下一批试订单,作为本地特色工艺品陈列。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而且单价因为品质的提升和“文化故事”的加持,也有了不小的上涨。合作社的账户上,资金开始快速积累。陆信和苏宁商议后,决定兑现承诺,进行合作社的第一次正式分红!
当社员们从春苗娘和英子手中,接过那虽然不算丰厚,却实实在在、沉甸甸的现金时,整个槐花村都沸腾了!那种靠着自己双手劳动获得回报的喜悦和自豪,感染了每一个人。许多人家用这第一笔分红,买了肉,打了酒,像过年一样庆祝。合作社的凝聚力,空前强大。
然而,就在这一片欣欣向荣之中,新的暗礁,也开始悄然浮现。
首先是大规模生产带来的管理挑战。订单激增,分散生产的模式虽然灵活,但在原料分配、质量统一把控、成品收集和运输上,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差错率有所上升。陆信和几个骨干疲于奔命,迫切需要建立更精细化的生产管理制度。
其次,是原料供应的问题。随着产量陡增,本村及附近山上的野生藤条资源开始显得紧张。虽然赵老憨尽力从更远的村子收购,但成本在增加,供应稳定性也面临考验。寻找稳定、可持续的原料来源,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而最大的暗礁,依旧来自外部。
马魁在经历了调查组的挫败后,表面上消停了,但暗地里的怨恨却与日俱增。他不敢再明着对抗风头正劲的合作社,却将目光投向了更阴险的方向。
一天,郑干事悄悄来到马魁家,两人关起门来密谈。
“老马,那娘们邪门得很啊!”郑干事压低声音,脸上带着惊疑不定,“她那套关于机器的话,绝不是看几本破书就能说出来的!我打听过了,她娘家那边根本没什么读书人!”
马魁阴沉着脸:“我也觉得不对劲!她投水之前就是个闷葫芦,怎么醒来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手巧得离谱,主意一个接一个,现在连机器都懂?这里头肯定有鬼!”
郑干事眼中闪过一丝狠辣:“上面最近风声紧,严抓‘迷信’和‘思想异动’……你说,她这变化,会不会跟这些沾边?要是能抓住点把柄……”
马魁心领神会,眼中燃起恶毒的光:“对!就这么办!我就不信,抓不到她的狐狸尾巴!”
另一方面,那个神秘的“异常重生者”警报,在苏宁利用系统积分兑换技术后,似乎又变得活跃了一些,虽然依旧没有明确指向,但那种被窥视的感觉,让苏宁隐隐不安。她总觉得,有一双更冷静、更狡猾的眼睛,在暗处观察着这一切,等待着最佳的发难时机。
技术的红利让合作社展翅高飞,但管理的瓶颈、资源的压力以及来自暗处更阴险的算计,如同潜藏的暗礁,威胁着这艘刚刚起航的航船。苏宁和陆信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这新一轮、更复杂的挑战。前方的路,依然不会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