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七日,建市庆典前最后一场全要素彩排的日子,终于在期待与紧张中到来。凌晨五点半,天色未明,寒气刺骨,108人的方队已在清州一中操场集结完毕。经过连日磨砺,队伍静默无声,唯有呵出的白气在昏黄灯光下氤氲成一片。
“向右——转!齐步——走!”
口令声中,我们排成三列纵队,踏着整齐划一、如同鼓点般精准的步伐,离开了人武部,向着今天的彩排地点——清州市体育场进发。体育场紧邻着我的母校,红湖区第一中学(原威清卫新华中学)。
为了节省时间,我和萧逸作为排头兵,在征得带队老师同意后,决定带领队伍从母校前门进入,横穿整个校区,再从靠近体育场的后门出去。这是一条承载了我们无数记忆的捷径。
当我们迈着统一的步伐,如同一条蓝色的长龙,出现在红湖区一中铸铁大门前时,门卫大爷早已等候在那里。天还没亮,他就接到了校长的亲自电话,此时正搓着手,哈着白气,费力地推动那扇沉重的铁门。门轴发出“吱呀——”的、在寂静清晨格外醒目的悠长声响。
就在大门完全洞开的刹那——
“叮铃铃——!”
母校的早自习下课铃声,如同约定好一般,清脆地响彻校园!
刹那间,教学楼里如同开闸泄洪,涌出了无数睡眼惺忪、却又充满活力的学生。他们正准备冲向食堂或操场,却被门口这支突然出现的、纪律严明、步伐铿锵的队伍惊呆了!
“立正!向右看——齐!”
我适时发出指令,整个方队动作整齐划一,如同一堵移动的城墙,带着一股无形的压迫感和凛然之气,踏着无比整齐的步伐,迈过了母校的门槛。
“哇!他们是谁?”
“是清州一中的!”
“快看他们的步子!好齐啊!”
“我的天,跟电视里的仪仗队一样!”
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围在道路两旁,眼睛里充满了好奇、羡慕甚至是一丝崇拜,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一些正在赶往办公室的老师也停下了脚步,驻足观看。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几张熟悉的面孔——我们初三五班的两位班主任,“冷面杀手”冷老师和温和的官老师!还有曾教过我们历史的曾卫老师,以及其他几位文科老师,他们正站在教学楼前的台阶上,显然也被这支突如其来的队伍吸引了目光。
曾卫老师眼尖,一下子就在队伍前列看到了我们几个他曾经的得意门生。老师们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用力挥着手,高声喊道:“陈琳!赵松!邵萍!曹——鹤——宁——!”
听到这熟悉的、带着激动的声音,我们四个几乎同时,在保持行进姿态的基础上,齐刷刷地扭过头,看向老师们的方向,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然后,极其自然而又标准地,抬起右手,向他们敬了一个帅气的军礼!
这个动作,瞬间点燃了周围学生的热情!
“哇!好帅!”
“他们还给老师敬礼!”
“咦?领队那两个,看着好眼熟啊……”
“不就是上次来,把周扒皮……呃,前校长给‘怼’走了的那两位学长学姐吗?”
议论声中,充满了惊奇与赞叹。我们就在这母校师生们目光的“检阅”下,踏着无比自信和荣光的步伐,穿过熟悉的林荫道,掠过曾经奋斗过的教室窗口,从后门离开了母校,径直走向近在咫尺的市体育场。
刚在体育场指定的休息区原地坐下,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看到小姑曹葳和十一姑父周卫国笑着朝我们招手。我和萧逸对视一眼,赶紧跑了过去。
小姑手里提着一个保温袋,打开一看,里面是还冒着热气的煎包和温软的小米粥。“快,趁热吃!知道你们一大早出来,肯定没吃好。”小姑慈爱地看着我们,尤其是看着我,眼神里满是心疼和骄傲。
萧逸这吃货,眼睛顿时亮了,嘴里说着“这多不好意思”,手却已经很诚实地接过了煎包。
十一姑父周卫国看着萧逸那猴急的样子,眼中闪过一抹戏谑,他拍了拍萧逸的肩膀,用一种极其认真的语气说道:“小子,吃了你小姑(他指的是曹葳)精心准备的早餐,可就等于默认是我们老曹家的准女婿了哦!这可不是随便吃的!”
“噗——咳咳咳……”萧逸差点被一口煎包噎住,脸瞬间涨得通红,手忙脚乱地想要辩解,情急之下,指着小姑曹葳脱口而出:“我…我听不懂您在说啥!这位不是小姑,是我三舅奶……啊不是!是……是……”他越说越乱,舌头像打了结。
我和小姑都被他这窘迫的样子逗得忍俊不禁。小姑笑着打圆场:“好了好了,卫国,你别逗孩子了。快吃吧,一会儿彩排该开始了。”萧逸这才松了口气,偷偷瞄了我一眼,发现我也在笑他,耳根子更红了,只好埋下头,化尴尬为食量,狠狠地咬着煎包。
晨光熹微中,体育场人声渐起,而这角落里的短暂温馨与玩笑,为紧张严肃的彩排日,增添了一抹独属于青春与亲情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