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被捕的喧嚣逐渐沉淀,滨城行内部在林墨的强力整顿下,开始艰难地走向新的秩序。然而,正如苏晴所预警的,真正的风暴从不显露于明处。
专业的“质疑”
一周后,某家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专业金融研究机构网站上,悄然发布了一篇题为《透视“新滨城银行”重组:光环下的潜在风险》的分析报告。报告署名是一位在国内金融分析圈小有名气的独立分析师。
这篇报告与之前捕风捉影的媒体攻击截然不同。它通篇采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大量引用了公开的财务数据、区域经济指标和行业对比:
· 它承认重组取得的初步成效,但重点剖析了滨城行历史坏账的复杂构成,指出“尽管已剥离部分,但其资产包中仍可能存在未被充分识别的关联交易和潜在损失”。
· 它质疑新风控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尚未经历完整经济周期的检验,在滨城这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经济波动较大的区域,其抗风险能力存疑”。
· 它放大了区域性银行面临的普遍困境,“在货币政策趋紧、利差收窄的大环境下,过度依赖小微企业和本地业务的战略,可能导致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 报告最后“谨慎地”得出结论:“‘新滨城银行’的重生之路依然漫长,其当前估值可能未能充分反映上述潜在风险,建议投资者保持审慎。”
这篇报告没有一句直接的攻击,甚至看似公允,但它精准地抓住了市场最敏感的神经——对未知风险的恐惧。它像一颗被精心包装的怀疑种子,被投向了专业的投资者群体。
市场的“寒意”
报告发布当天,并未引起普通民众的注意。但在专业的金融圈层和机构投资者之间,却激起了涟漪。
几家与“新滨城银行”有业务往来或在考虑购买其即将发行的专项金融债的基金公司,风控部门立刻将这份报告列为重点参考材料,要求业务团队重新评估风险。
银行间市场上,关于“新滨城”的询价开始出现细微的波动,有交易员私下表示,“感觉买盘没那么踊跃了,都在观望”。
更隐蔽的是,在离岸市场,针对与“新滨城银行”信用挂钩的少量信用违约互换(cdS)产品的询价和交易量,出现了不易察觉的上升。这意味着,有机构正在悄悄为自己可能面临的“新滨城”违约风险购买“保险”,或者说,是在下注其信用恶化。
这一切变化,如同早春的薄冰,看似平静,底下却暗流涌动。
林墨的应对
赵工的风险监测团队,第一时间捕捉到了这份报告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微妙变化。
“林组,这篇报告很专业,杀伤力比之前的谣言大得多。”赵工脸色凝重,“它直接打击的是机构投资者和交易对手的信心。”
林墨快速浏览着报告,眼神锐利。他不得不承认,对手这次找到了更有效、也更难直接反驳的攻击方式。质疑未来,质疑潜在风险,永远是做空者最锋利的武器。
“用数据回应数据,用专业回应专业。”林墨迅速做出部署,“赵工,你立刻带领团队,针对这份报告提出的每一个质疑点,用我们更详实、更透明的数据和分析,撰写一份回应说明。重点突出我们风控模型的压力测试结果、资产质量的逐笔穿透管理,以及本地实体经济复苏的领先指标。不要情绪化,只摆事实。”
“明白!”赵工领命而去。
接着,林墨联系了陈永清和苏晴,通报了情况。“对手改变了策略,从人身攻击转向了信用攻击。我们需要总行层面协调,向主要机构投资者和交易对手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传递信心。”
陈永清沉声回应:“我知道了。这边会立即安排投资者关系部门跟进。林墨,这是一场关于信心的战争,守住信用,就守住了一切。”
挂断电话,林墨走到办公室的玻璃幕墙前。窗外,城市依旧喧嚣,但他仿佛能听到,在无形的金融世界里,针对他和“新滨城银行”的围猎,已经吹响了新的号角。做空报告只是第一波试探,更猛烈的攻击,必然还在后头。
他想起苏晴的警告,意识到“新纪元资本”真正的目标,或许不仅仅是搞垮他个人,而是要彻底摧毁市场对这家新生银行的信心,从而在金融层面上将其扼杀。这是一场比清理内部蛀虫更加复杂、更加凶险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