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手机屏幕上的冷光,映照着林墨凝重的脸庞。“毒饵”计划已经启动,这意味着他与“幽灵船”的较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危险的阶段——主动设局。他不再是追逐阴影的调查员,而是布下陷阱的猎手,而猎物的狡猾与凶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回到冷清的公寓,方才与苏晴散步时的那点暖意,已被沉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取代。他打开那台加密笔记本电脑,登录了专案组构建的、与真实业务环境隔离的“沙盘系统”。屏幕上呈现的,正是那个作为“毒饵”的港口项目的虚拟界面,数据详尽,逻辑严密,连林墨乍看之下,都几乎看不出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磐石”传来了一份详细的“行为指引”,要求林墨在接下来的一周内,通过几种特定且看似自然的方式,逐步强化这个“港口项目”融资需求真实且急迫的印象。
第二天,林墨调整好状态,回到了那个既要处理普惠金融部烂摊子,又要扮演“诱饵投放者”的双重角色中。
在一次分行中层干部会议上,当讨论到如何拓展对公业务新增长点时,林墨按照指引,以一种“偶然想起”的语气提到:“对了,我前段时间听总行国际部的朋友提起,他们在忙一个东南亚的港口并购项目,规模很大,好像还在寻找一些……结构比较灵活的联合投资方。可惜我们分行层面够不到,不然倒是个机会。”
他说话的声音不高,语气平淡,就像随口分享一个行业资讯。但在座的有心人,尤其是可能与其他势力有牵连的人,必然会注意到这个信息。
同时,他授意方薇,在筛选“链融通”潜在核心企业时,可以适当关注那些业务涉及跨境物流、港口服务或拥有海外工程资质的企业,并“无意中”透露分行近期对这类企业的融资政策可能会有“结构性倾斜”。
这些动作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几颗小石子,涟漪缓慢扩散,看似微不足道,却精准地指向同一个方向。
几天后,“磐石”反馈:对“毒饵”项目的网络探测行为显着增加,对方显然正在动用资源进行背景调查和可行性分析。一切似乎都在按照计划推进。
然而,就在林墨以为局面暂时受控时,一场与他个人相关的、无声的惊雷骤然炸响。
这天下午,他正在审阅一份“民宿贷”的贷后报告,内线电话响起,是分行人力资源部打来的。
“林总,通知您一下,根据近期业务调整和风险排查需要,行里决定对部分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例行的背景更新核查,请您配合。”对方的语气公式化,“另外,根据员工关怀计划,我们也将为部分压力较大的骨干员工安排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评估,您也在名单内,具体时间会另行通知。”
背景核查?心理健康评估?
林墨的心猛地一沉。这绝不仅仅是“例行公事”!在银行体系内,这两种措施同时落在一个人身上,往往意味着内部对其忠诚度、稳定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监察室调查,并且正在秘密执行专案组任务的敏感时期!
是钢贸案后的余波?还是……“幽灵船”的反击已经渗透到了分行的人事层面?
他强迫自己冷静,用平稳的语气回应:“好的,我知道了,我会配合。”
挂了电话,他立刻通过加密通道联系“磐石”,汇报了这一异常情况。
“收到。情况已记录。”“磐石”的回复依旧简洁,但停顿了几秒后,补充了一句,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严肃:“‘牧羊人’,提高警惕。对手的反击可能不止于此。注意你身边的所有人,包括……你认为可能可靠的人。保护自己,是完成一切任务的前提。”
“包括你认为可能可靠的人”……
这句话像一根冰刺,扎进林墨的心脏。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陈永清,想到了王鹏,甚至……刚刚给予他温暖的苏晴。难道专案组怀疑,对手的触角已经伸到了他如此亲近的圈子?
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感将他包围。他仿佛站在一座孤岛上,四周是汹涌的暗流,而岛上,可能也隐藏着未知的危险。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办公桌上那张全部门的合影上。照片里,大家笑容灿烂,充满朝气。此刻,这些熟悉的面孔在他眼中,似乎都蒙上了一层难以看透的薄雾。
无声的惊雷,已然在内部炸响。这场较量,远不止于数据和资金,更在于人心与信任。他必须在这场内外交织的迷雾中,独自辨明方向,找到那条通往真相与胜利的,最狭窄、最危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