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她甚至来不及行礼寒暄,便径直走到谢翎面前,清秀的脸上写满了凝重与急切。
她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字字清晰有力,“眼前的灾情虽暂时稳住,但这些难民的生计长远来看,仍是死局。朝廷救济终有尽时,栾川郡自身难保,根本无力安置他们。朝廷也不可能劳民伤财的来修复一个废弃之地,一旦我们离开,等待他们的,不是饿死道旁,就是再次沦为流寇,甚至可能被……‘清理’。”她的话语尖锐地指出了最残酷的可能。
谢翎英挺的眉头骤然锁紧。他并非没有看到这一点,只是身为武将,平定叛乱、恢复秩序是他的职责,而长远安置流民,确非他职权所能及,也超出了他目前能力范围。他冰封般的面容上掠过一丝无奈,沉声道:“我知道。但此事……牵扯甚广,非我等能决断。”
“我们能!”姜玖璃猛地抬起头,目光灼灼,如同暗夜中的星辰,紧紧盯着谢翎,“将军,你忘了我们的根基在哪里了吗?你忘了朝城吗?”
“朝城?”谢翎冰封的眼眸微微一动,闪过一丝锐利的亮光。
“对!朝城!”
姜玖璃的语气瞬间变得兴奋而坚定,她快步走到悬挂的简陋地图前,纤细的手指精准地点在西北方向的朝城,“朝城经过我们五年苦心经营,开辟了无数荒地,正缺人手耕种!那里地广人稀,容纳这数万难民绰绰有余!只要给他们土地、农具、种子和最初的口粮,他们就能靠自己活下去,重建家园!”
她越说思路越流畅,仿佛一幅美好的蓝图在眼前展开:“不仅如此,难民中那些年轻力壮、无牵无挂的男子,我们可以严格筛选,择优吸纳,补充进李川和陆八暗中操练的新军!这既给了他们一条安身立命、甚至博取功名的出路,也能极大增强我们隐藏的实力!这是一举两得,利国利民利军的大好事!”
谢翎彻底被这个大胆而周全的计划吸引住了。这确实是解决眼前困境的最佳方案,甚至能反哺自身。但现实的巨石立刻压在心头:“此计虽好,但朝城远在边陲,与此地相隔千里,路途遥远艰险,难民中多为老弱妇孺,如何能安全抵达?沿途所需的庞大粮草、可靠的护卫,都是极大的难题。更何况,朝廷……尤其是袁璩和他背后的人,岂会允许我们私自迁移如此多的人口?”
“所以需要借势!需要周密计划!”姜玖璃显然早已深思熟虑,她凑近些,声音压得更低,却带着一种运筹帷幄的自信,“我们不能用谢家军的名义,必须打着他们的旗号,办我们的事!”
“借势?”谢翎的目光紧紧跟随着她。
“对!就借太子姜弘毅的‘势’!”姜玖璃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我们去向袁璩提议,就说是体恤太子殿下仁德之名,不应止于一时赈济,当为难民谋划万全之策。可奏请朝廷,将无家可归、自愿迁徙的难民,迁往边城开荒屯田,充实边疆。此举既能彰显太子殿下深谋远虑、为国分忧,又能一劳永逸解决难民隐患,避免日后再生事端,反而损害殿下好不容易积累的仁名。”
她顿了顿,说出了最关键的一环:“至于沿途护送和粮草,我们可以‘建议’——就以朝城目前仅有一万‘残兵’,难以接应为由,请袁璩奏明太子,就从太子麾下‘选派’五万兵士,并拨付粮草,由我们负责具体执行护送事宜,再让流民跟随送往沿途边城,实则送到朝城。袁璩为了讨好太子,必定会极力促成。而太子,为了博取‘安置流民、巩固边防’的美名,更为了能趁机将边陲重镇朝城的名义控制权抓到自己手中,必然会心动并推动此事!”
“如此一来,我们不仅名正言顺,还能趁机将太子的人力物力,为我们所用!”姜玖璃最后总结道,眼神亮得惊人,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谢翎听完,久久沉默不语,只是用那双深邃的冰眸,深深地看着眼前这个心思缜密、胆大包天的“少年”。每一次,她总能想出这种剑走偏锋、却又环环相扣、将敌人之力化为己用的绝妙计策,令他叹服。
“好!”半晌,他重重吐出一个字,冰冷的眼眸中燃起认同与决断的火焰,“就按你说的办。我这就去寻袁璩。”
袁璩一听这个计划不仅能彻底甩掉难民这个烫手山芋,还能替太子殿下赚取巨大的声望,甚至能将触角伸向边城,扩张太子势力,顿时喜上眉梢,拍案叫绝,立刻屁颠屁颠地去草拟奏章,极尽溢美之词向太子表功。
太子姜弘毅接到奏报,果然大为心动。此举确是一步收买人心、巩固权力的好棋。但他知道若派自己兵力,父皇肯定知道自己要发展自己的兵力。
于是,他回信袁璩,表示父皇已同意此事,并“慷慨”地拨付了四万“精兵”实则是刚招募、缺乏训练的新兵和一些粮草。他在信中特意询问朝城目前的主事者是否可靠。
袁璩立刻回信,拍着胸脯保证:“殿下放心!朝城主将李川乃是末将一手提拔,绝对是自己人!此次护送事宜,末将也将派最得力的手下全程负责,定万无一失!” 太子这才放下心来,批示“务必妥善办理”。
袁璩领了命,自然第一时间找到了他心中“最得力、最懂事”的阿九。
四万新兵,实在出乎意料的好,她猜到太子肯定不敢直接派自己的兵力,但也不会让其他人的势力(成王,禹王)渗入。
姜玖璃领命后,并未立刻出发。她先是前往那四万“新兵”的驻扎地,以太子钦差的名义进行训话。她站在高处,声音清朗,极具煽动力:
“诸位将士!你们是太子殿下亲自选派,肩负重任!此去不仅是护送百姓,更是为太子殿下推行仁政,巩固边疆!功成之日,太子殿下绝不会忘了诸位今日的辛劳!”
这些新兵一听是为未来的皇帝办事,将来等太子荣登大宝,他们可就是亲兵。还能有如此光明前程,顿时群情激昂,纷纷表忠心,士气高涨。姜玖璃见目的达到,心中暗笑。
另一边,谢翎则动用此次赈灾中皇帝赏赐的部分钱财,暗中购买了七八辆坚固的牛车,并准备了足够的干粮和水。他与姜玖璃商议,让队伍中的老弱病残优先乘坐牛车,壮年则跟随队伍步行,互相照应。
一切准备就绪。一支队伍,打着“奉太子令,移民实边”的旗帜,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满目疮痍的栾川郡,朝着西北方向的朝城,缓缓行进。
队伍蜿蜒如龙,承载着数万难民生的希望,也承载着姜玖璃和谢翎更深远的谋划。明面上是太子的仁政,暗地里,却是力量向着他们的大本营悄然汇聚。这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大戏,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