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堡的车队最终还是离开了,带着苏冉那番不卑不亢的合作方案,以及秦风一份需要详细汇报的评估报告。基地外围暂时恢复了平静,但所有人都明白,与希望堡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微妙的阶段。
就在车队离开后的第二天下午,一辆轻型的、喷涂着希望堡徽记的越野车,独自驶回了工厂基地的大门。它没有装载任何物资,显得目的明确而单一。
车门打开,首先下来的是一位身着希望堡标准卡其色制服、身形高挑的年轻女性。她约莫二十七八岁的年纪,利落的齐耳短发,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冷静而锐利,带着一种科研人员特有的专注和审视感。她的动作干练,步伐稳健,手中提着一个银灰色的金属手提箱。
跟在她身后的,是一名穿着作战服、佩戴希望堡臂章的士兵,显然是负责护卫和驾驶。
守卫立刻将情况通报给了苏冉。
苏冉很快来到大门前,看着这位去而复返的“客人”,心中已然有了猜测。
“苏冉女士,你好。” 年轻女性主动上前,伸出手,她的声音如同她的眼神一样,冷静,没有太多情绪起伏,“我是希望堡科学院下属异常现象研究科的二级研究员,李瑾。奉议会指令,将作为希望堡与贵基地的常驻联络员,兼观察员,入驻此地。”
她的自我介绍简洁明了,直接道明了身份和目的——联络是幌子,观察才是核心。尤其是“异常现象研究科”这个部门名称,其指向性不言而喻。
苏冉与她轻轻握了握手,感受到对方手指的冰凉和力度。她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微笑:“欢迎,李研究员。我是苏冉,目前负责基地的日常协调工作。”
她的用词很谨慎,没有自称“首领”或“管理者”,而是“协调者”。
李瑾点了点头,目光已经如同精密仪器般开始扫描苏冉,以及她身后的基地环境。“我的职责是促进双方沟通,记录合作进展,并……评估此地生态环境及幸存者状态的稳定性,为希望堡的决策提供参考。” 她扶了扶眼镜,语气公事公办,“希望我的存在不会给贵基地带来不便。”
“当然不会,加强联系对双方都有利。” 苏冉笑容不变,侧身让开通道,“请进,李研究员。我们会为你安排合适的住处。”
李瑾道了声谢,带着那名护卫士兵走进了基地。她的目光几乎没有放过任何细节——修补痕迹明显的围墙、人们脸上残留的疲惫与警惕、堆积的物资种类、甚至空气中尚未完全散去的淡淡硝烟和药味。她就像一台人形记录仪,冷静地收集着一切信息。
苏冉将她安置在了一处相对独立、靠近基地边缘的、原本是工具房改造的小屋里。这里既保证了她的基本居住需求,又与其他居民区保持了一定距离,方便管理,也符合她“观察员”的身份。
“条件简陋,委屈李研究员了。” 苏冉说道。
“无妨,工作需要。” 李瑾对此似乎并不在意,她更关心的是,“苏女士,根据合作协议中的情报共享条款,我希望能够调阅此次防御战的详细记录,包括敌方装备类型、战斗过程,以及……贵方应对手段的相关数据。”
她的要求直接而具体,目标明确。
苏冉心中了然,知道这“应对手段”主要指的就是林默。她早有准备,从容应答:“战斗记录我们正在整理,完成后可以共享基础部分。至于具体的战术和应对,涉及基地安全,请恕我无法提供详细信息。不过,李研究员可以观察我们日常的防御布置和训练,这些是不保密的。”
她再次巧妙地划下了界限——可以看,可以观察,但核心机密,免谈。
李瑾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了一下,没有坚持,只是点了点头:“可以理解。那么,日常观察,就从现在开始吧。”
她放下手提箱,竟然真的就搬了把椅子坐在小屋门口,拿出一个平板电脑和笔记本,开始记录起来。她的目光时而投向正在劳作的人们,时而望向基地中心的方向,那里是林默通常活动的区域。
这种毫不掩饰的、带着研究性质的观察,让基地里的一些人感到有些不自在,干活时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或者避开了她的视线。
苏冉看着李瑾专注的侧影,心中明白,这位观察员的入驻,意味着希望堡对基地,尤其是对林默的“关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更加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层面。
她就像一枚被精心放置的棋子,也像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
未来的日子,恐怕要在这位冷静到近乎冷漠的研究员的注视下度过了。这无疑是一种压力,但苏冉也知道,这同样是一个机会——一个向希望堡展示基地价值、以及林默“可控”与“合作”一面的机会。
她转身离开,心中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在这位观察员的“显微镜”下,更好地经营这个家园,并保护好她想要保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