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年度创新大会的现场,座无虚席。黑色的舞台背景板上,“科技向善·共创未来”的标语在冷光下格外醒目,台下的观众里,既有全球科技媒体的记者,也有来自“本源”社区的独立开发者,还有之前合作过的文化机构代表——维也纳剧院的艺术总监汉斯坐在前排,手里攥着笔记本,眼神里满是期待,他还惦记着《唐璜》项目能否借新技术升级。
当会场灯光突然暗下来,聚光灯“唰”地打向舞台中央时,秦涯的出现引发了一阵低低的惊叹。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穿白大褂,而是换了一身简洁的深灰色工装,手里捧着一个透明的展示盒——里面躺着几副看起来极轻的眼镜,镜框细得像金属丝,镜片是淡蓝色的半透明材质,和市面上笨重的AR头显截然不同。“今天要给大家看的,是‘共识现实’轻型AR技术原型。”秦涯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他拿起一副眼镜,对着镜头展示,“它的重量只有18克,比普通墨镜还轻,未来甚至能做成隐形眼镜形态。”
演示开始的瞬间,全场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秦涯戴上眼镜,对着舞台中央的空桌子抬手一挥——观众们通过现场的大屏幕,清晰看到他眼前的半透明镜片上,突然映出流动的数字光粒,这些光粒迅速汇聚,变成了一尊等比例的“敦煌飞天”数字雕像,衣袂上的纹路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连飘带的摆动都带着真实的惯性。更让人惊叹的是,秦涯伸手“触碰”雕像时,指尖竟传来轻微的震动反馈,屏幕上同步显示出“触觉模拟精度0.1mm”的字样。
“这还不是全部。”秦涯笑着招手,邀请台下的夏晓雨和另外两位开发者上台。当三人都戴上“共识现实”眼镜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他们眼前的“敦煌飞天”雕像竟同步显现,夏晓雨伸手调整雕像的姿态,秦涯和另一位开发者能实时看到变化;甚至有人提议“加一段飞天反弹琵琶的动画”,几秒钟后,数字雕像真的抬起手臂,弹出一串带着光效的音符——这是多用户在同一物理空间里,共享并互动同一份数字信息,没有延迟,也没有卡顿。
台下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汉斯激动地在笔记本上画着草图,嘴里念叨着“《唐璜》的舞台场景可以这样设计”;“本源”社区的阿凯举着手机录像,镜头死死盯着屏幕上的互动画面,心里已经在盘算“怎么用开源引擎适配这项技术”;林曦坐在嘉宾席,嘴角一直挂着笑,她想起之前bcI伦理争议最激烈的时候,秦涯曾在实验室里熬夜调试神经安全模块,那时他眼底的疲惫,此刻全变成了发光的期待。
“大家可能会问,它和之前的bcI技术有什么不同?”秦涯的声音再次响起,屏幕上同步切换出对比图——左边是bcI设备的“神经侵入式交互”原理,右边是“共识现实”的“光学叠加式交互”,“它不需要接触神经,完全通过光学和触觉反馈实现沉浸感,绕开了bcI的伦理困境。”他顿了顿,指着台下的开发者,“更重要的是,它足够普惠——成本只有现有AR头显的1\/5,还能兼容我们开源的互动叙事引擎,任何开发者都能用来创作内容。”
现场的提问环节,有人问“多用户共享的延迟问题怎么解决”,秦涯立刻调出后台数据:“我们用了织梦自研的‘近场同步协议’,延迟控制在10ms以内,比人类的视觉反应速度还快”;有人担心“会不会像‘心流’一样有安全隐患”,他笑着摇头:“它没有任何神经刺激组件,最多只是长时间使用会轻微眼疲劳,我们已经加入了‘每40分钟自动提醒休息’的功能”。每一个回答都精准又坦诚,台下的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
演示结束时,秦涯摘下眼镜,目光扫过全场,眼里重新燃起了技术狂人的光芒:“我知道,人机交互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共识现实’或许不是终极答案,但它是我们找到的一盏明灯——它安全、普惠,能让更多人一起参与到数字与现实的融合里。”这句话像一颗石子,落在每个人心里,泛起层层涟漪。
大会结束后,秦涯被围得水泄不通。汉斯拉着他讨论《唐璜》的技术适配,阿凯追问开源适配的时间表,连之前犹豫的投资者都凑过来,打听“共识现实”的商业化计划。林曦站在不远处,看着被人群围绕的秦涯,又看向舞台上还在循环播放的技术演示画面,忽然明白:织梦一路走来,从应对文化冲突到坚守伦理底线,从拥抱开源到孵化新生代,最终都是为了这样的时刻——用安全、普惠的技术,让更多人成为“造梦者”。
那天晚上,织梦技术部的灯又亮到了深夜。秦涯带着团队整理“共识现实”的技术文档,准备下周就开放部分接口给“本源”社区;夏晓雨在旁边写《乡土故事数字库》的适配方案,想着“能用新技术让偏远地区的孩子看到更生动的故事”。林曦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杯热咖啡递给秦涯:“这盏灯,照亮的不只是织梦的路,还有整个行业的未来。”秦涯接过咖啡,笑着点头,镜片后的眼里,映着屏幕上流动的代码光粒,那是属于织梦,也属于所有人的“共识现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