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会议中心的宴会厅里,清晨的阳光透过穹顶玻璃洒下来,却没完全驱散空气中的紧绷感。会场中央的圆形谈判桌旁,二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坐得满满当当——美国星核科技的马库斯穿着笔挺的西装,面前摊着的技术标准草案上画满了蓝色批注;日本幻境的佐藤手里攥着翻译器,桌角放着从国内带来的神经安全测试报告;欧盟监管代表的笔记本上,“数据主权”四个字被圈了又圈,旁边还贴着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剪报。会场两侧的全息屏循环播放着“沉浸式科技安全议题”,背景里滚动的全球用户信任度数据,红色的“35分”像一块压在所有人心头的石头。
争论从上午九点持续到午后。在“数据权限归属”议题上,某科技巨头的代表敲着桌子强调:“用户神经数据由企业采集,理应由我们负责存储和优化,这是技术迭代的基础。”话音刚落,牛津大学的伦理学家艾琳教授立刻反驳,推过来的《神经隐私报告》上用红笔标着重点:“数据属于用户的生物隐私,企业无权用于商业优化,这是伦理底线。”双方各执一词,会场里的讨论声渐渐变大,有人甚至拿出了本国的法律条文互相反驳,马库斯揉了揉眉心,悄悄把面前的咖啡杯往旁边挪了挪——已经凉透了。
林曦坐在主位,面前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方的分歧点,“技术标准:刺激阈值分歧±12%”“数据权限:归属\/使用边界模糊”“伦理边界:成瘾性界定缺失”,每一条后面都画着问号。直到争论陷入僵局,她才轻轻敲了敲话筒,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她起身走到全息屏前,调出织梦内部的《bcI安全标准手册》,屏幕上清晰显示着“神经刺激阈值下限标准”“数据本地存储方案”“成瘾性预警机制”,旁边还附着过去一年的人体实验安全数据——“0起神经损伤案例,3起轻微不适均及时中断”。
“我们讨论标准,最终是为了用户。”林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她指着屏幕上的用户反馈截图,“这是东南亚用户说的‘希望技术让我安心’,也是欧洲用户问的‘我的数据会不会被卖掉’。”她顿了顿,把“以人为本”四个字放大在屏幕中央,“安全优先不是妥协,科技向善也不是口号——织梦的标准里,每一条都对应着用户的担忧,这或许能成为我们的共识基础。”
接下来的谈判里,林曦成了最忙碌的协调者。她陪着艾琳教授和科技巨头代表逐条梳理数据权限条款,提出“用户授权+第三方监管”的方案;又和佐藤、马库斯一起校准技术阈值,取各方安全数据的交集作为基准;面对监管代表的疑虑,她拿出织梦的“透明化方案”——用户可实时查看数据使用记录,每一次神经交互都有安全日志。傍晚时分,当“安全、透明、可控、包容”四个核心原则被写进共识草案时,会场里终于响起了久违的掌声。
第二天下午,《沉浸式科技发展北京共识》的签约仪式上,林曦和卡特、马库斯、佐藤等人一起,在文件上签下了名字。笔锋落下的瞬间,会场两侧的全息屏同步更新了全球行业动态——“北京共识发布,沉浸式技术信任指数回升至58分”“多家投资机构重启科技板块调研”。站在镜头前,林曦看着身边不同肤色的合作伙伴,忽然想起峰会前的担忧,此刻都化作了踏实的底气。
峰会结束后,织梦的办公室里收到了来自全球的祝贺邮件。之前犹豫的投资者李总发来消息:“织梦的伦理引领,让我们看到了行业的未来。”维也纳剧院的艺术总监也回复:“《唐璜》项目可以重新启动了,我们相信有共识的技术。”秦涯拿着最新的用户调研数据走进来,笑着说:“有72%的用户表示‘愿意尝试织梦的设备’,比峰会前涨了40%。”
林曦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北京的夜景。远处的霓虹勾勒出城市的轮廓,手机里弹出科技媒体的头条——“织梦:从技术实践者到伦理引领者”。她忽然明白,真正的行业领袖,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产品,更要扛起责任,为整个行业照亮前路。而《北京共识》不是终点,是织梦带着初心,继续前行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