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联盟”合作协议落地那天,织梦总部28楼的落地窗外,城市天际线正被暮色染成暖橙,而会议室的巨型屏幕上,全球网络图谱的光点正沿着新开通的链路簌簌流动——这抹科技感的光亮,既为织梦打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也悄然将它推入了全球化深水区的暗流里。
首个“试水”的大型项目,是与欧洲维也纳皇家大剧院的联合创作——这座有着187年历史的巴洛克式建筑,雕花廊柱上还留着二战时的弹痕,后台老木座椅的扶手上, generations(几代人)的演员都留下过温热的掌印,如今却要与织梦的数字技术碰撞,打造沉浸式戏剧《唐璜:数字重生》。可项目刚进入内容审核阶段,冲突就来了:维也纳剧院的艺术总监在视频会议里,手指重重敲着桌面,镜头里能清晰看到他身后镀金镜框里的旧海报,“mr. Lu,”他的英式英语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剧本里用‘因果轮回’解读唐璜的赎罪,这冒犯了我们对宗教救赎的传统认知;还有对女性角色的‘东方独立观’,我们的观众无法接受。”
电话那头的陆岩,此刻正瘫在上海办公室的办公椅里,眼尾挂着熬夜熬出来的红血丝,指间攥着的剧本边缘已经被揉得发皱,咖啡渍在“东方哲学解读”那几行字上晕开浅棕的圈。“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披着东方外衣的西方故事,”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明显的疲惫,还夹杂着远处茶水间微波炉“叮”的一声轻响,“而不是真正带有不同文化视角的碰撞与融合。”林曦坐在对面,面前摊开的项目文件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还夹着一张便利贴,写着“需补充欧洲宗教文化调研”,身后团队的白板上,贴满了不同版本的剧本框架,红蓝马克笔的线条在“文化适配”那栏画得格外乱。
这只是序幕。进入中东市场时,虚拟形象设计成了“拦路虎”:迪拜合作方的代表在视频里,用阿拉伯语快速说着什么,翻译同步解释的同时,他已经用电子笔在设计稿上圈出了虚拟角色的领口——原本设计的浅V领被改成了高至锁骨的款式,“根据本地着装规范,肩颈必须完全覆盖,这是对文化的尊重。”织梦的设计师小周咬着笔杆,笔记本上已经画了三个修改版的领口,旁边还贴着从中东文化手册里剪下来的服饰图片,折角处被反复摩挲得发毛,项目因此被迫延期两周。
到了东南亚,更细致的内容分级制度又给了织梦一记“闷棍”。新加坡分公司的同事发来的分级文件上,红色印章醒目地盖着“需删减3处内容”,附件里的pdF用黄色高亮标出了问题镜头:一幕唐璜与对手争执的特写,被判定为“含有暴力暗示”;甚至连数字背景里一闪而过的神像雕塑,都被要求调整角度——“避免与本地宗教符号产生歧义”。项目经理小陈拿着打印出来的文件,站在分公司办公室的窗边叹气,窗外的雨帘把热带的绿意打得模糊,打印机还在“咔哒咔哒”吐着当地语言的补充说明,群里静了半分钟,才有人发来一句:“那第三幕的镜头,要重新渲染吗?”
那天晚上,织梦技术部的灯亮到很晚。程序员小张调试完全球服务器的链路,屏幕上的数据还在流畅跳动——技术确实能打通跨洋的渠道,让数字内容在几秒内抵达地球另一端。可他转头看到,旁边的会议桌上,摊开的《全球文化差异报告》里,“宗教禁忌”“着装规范”“价值观冲突”那几页,被人画了密密麻麻的问号,桌角还放着半杯凉透的奶茶。
织梦突然明白,打通网线容易,可打通人心之间的文化壁垒,要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