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集团的股东会议室里,红木长桌两端的气氛剑拔弩张。早期投资人老张把《幻镜“心流”技术分析报告》往桌上一摔,纸张边缘被震得翻飞:“当初要是跟‘创世’深度合作,我们现在说不定也握着脑机接口的技术!林总,你当时的‘谨慎’,现在看来就是保守!”旁边几位股东纷纷附和,有人翻出之前与“创世”的合作意向书,红色批注圈出“技术共享”条款,语气里满是惋惜:“现在倒好,人家另起炉灶搞出‘心流’,我们反而成了被颠覆的对象,一天蒸发15%市值,这责任谁来担?”
林曦坐在主位,指尖轻轻按着太阳穴,面前的咖啡早已凉透。她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把“幻镜”的技术专利检索报告推到众人面前——里面用黄色高亮标注着“核心微电极阵列尚未通过人体长期安全性测试”“神经信号解读准确率仅68%(复杂场景)”,“他们的演示视频是精心剪辑的理想状态,离量产和商用至少还有3年,且伦理风险评估一片空白。”她的声音平静却有力,目光扫过质疑的股东,“如果当初为了技术,冒险共享我们的情感AI核心算法,现在可能连‘被颠覆’的资格都没有——‘创世’的军工背景,各位忘了吗?”
股东们的质疑声渐渐弱了,但集团内部的分歧却愈演愈烈。技术部的会议上,28岁的算法工程师小李拍着桌子,手里攥着“心流”设备的拆解分析图:“现在不投bcI,等3年后幻镜成熟了,我们就彻底被淘汰!我算过,只要投入现有研发预算的40%,就能组建起基础预研团队,哪怕先做出‘意念操控菜单’这样的简单功能,也能稳住用户!”他的话音刚落,技术总监王强就皱着眉摇头,手里拿着《脑机接口伦理风险白皮书》:“小李,你只看技术突破,没看背后的坑——‘心流’设备已经出现3例测试者头痛、神经疲劳的报告,我们要是盲目跟进,出了安全问题,织梦的‘科技向善’招牌就砸了!而且现有VR\/AR的用户基数还在,把交互体验优化到极致,未必不能和bcI抗衡。”
更让林曦揪心的是内部流传的小道消息。午休时,她路过茶水间,听见两个年轻员工压低声音议论:“你说林总是不是真的跟不上了?之前灵境的AR没抓住,现在幻镜的bcI又反应慢,再这样下去,我们要不要跳槽啊?”另一个人叹气:“唉,以前觉得织梦是行业标杆,现在看,好像也没那么有冲劲了……”林曦脚步一顿,指尖攥紧了手里的文件,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这些质疑,比股东的指责更让她难受。
那天晚上,林曦的办公室灯亮到深夜。她翻遍了“幻镜”的所有公开资料、秦涯提交的《bcI技术预研可行性报告》、陆岩关于“现有Ip交互优化”的提案,还有沈哲整理的“创世与幻镜关联证据链”。桌上的便签纸写满了关键词:“bcI成熟度低”“现有技术仍有优化空间”“伦理风险不可忽视”“用户需求分层(重度vs尝鲜)”。
沈哲敲门进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林曦靠在椅背上,眼里满是疲惫,却还在对着屏幕上的技术路线图发呆。“别把所有压力都扛在自己身上。”他递来一杯热牛奶,“技术路线的选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如何平衡’。”
这句话像一道光,让林曦瞬间清醒。第二天,她召集团队,给出了明确的战略方向:“双轨并行,稳中求进”。一方面,保留70%的研发资源,由秦涯牵头优化现有VR\/AR的交互体验——比如升级“情感AI”的实时反馈速度,开发“轻量化VR模块”(适配手机的简易头显),留住核心用户;另一方面,抽调30%的技术骨干,成立“bcI预研小组”,不追求短期商用,而是聚焦“神经信号安全解读”“伦理边界定义”,与国内高校的神经科学实验室合作,摸透技术底层逻辑,等待成熟时机。
她还特意召开全员大会,站在台上,身后的屏幕展示着“双轨战略”的清晰蓝图:“织梦的目标,从来不是追逐每一个技术热点,而是做‘有温度、负责任’的技术创新。bcI很诱人,但我们不能为了‘颠覆’,就忽略用户安全和伦理底线;现有技术也不是‘落后’,把‘沉浸式体验’做到极致,同样能创造价值。”她的目光扫过台下的员工,语气坚定:“我知道现在有质疑,但请相信,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织梦走得更稳、更远。”
大会结束后,小李主动找到林曦,手里拿着修改后的bcI预研方案:“林总,我之前太急了,现在觉得你的‘双轨’思路更稳妥,我想加入预研小组,从基础的信号安全研究做起。”王强也走过来,笑着说:“我们已经把现有VR的交互优化方案细化好了,下周就能启动测试。”
林曦看着眼前重新凝聚起来的团队,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信任危机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更清楚地认识到:真正的领导力,不是永远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是在质疑声中,保持清醒的判断,找到兼顾风险与机遇的道路。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科技赋能人文”的标语上,也照亮了织梦在技术岔路口的前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