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集团新总部的玻璃幕墙,在清晨的阳光里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前台上方的LoGo早已换掉——原来手写体的“织梦工作室”,变成了线条利落的“织梦集团”,旁边缀着一行小字:“科技赋能人文”。大厅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各部门的最新进度:研发部“下一代情感AI”的微表情识别准确率突破92%,创作组《山海经》VR短篇的首支预告片点击量破千万,市场部“非遗AR导览”在苏州博物馆的试点预约爆满,连内部创业的小周团队,都把VR苏绣的体验设备搬进了校园。
林曦走进电梯时,刚好碰到抱着AR原型机的工程师,对方手里的设备还连着调试线,屏幕上正显示着虚拟唐伯虎与真实园林的融合画面,“林总,我们优化了AR定位算法,现在在树荫下也能精准识别场景了!”工程师的声音里满是兴奋,眼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藏着光。林曦笑着点头,指尖轻轻碰了碰设备屏幕——虚拟唐伯虎立刻拱手作揖,用带着吴侬软语的腔调说“久仰大名”,那份鲜活,让她想起陆岩常说的“让文化活在当下”。
顶层会议室里,战略落地会正开得热火朝天。秦涯站在投影屏前,指着“AR-VR融合流程图”,详细讲解技术路线:“先用AR做文化触点,比如用户在故宫用AR看到太和殿的虚拟侍卫,互动后可解锁VR‘侍卫的一天’,体验明代宫廷生活。”他身后的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更新的研发进度条,绿色的进度条正一点点吞噬红色的待办项。陆岩则拿着《山海经》角色设定稿,和编剧们讨论“九尾狐的情感线”:“不能只做个漂亮的虚拟角色,要让她有‘守护青丘’的执念,有‘害怕孤独’的软肋,这样玩家才会共情。”
苏瑾的市场报告里,重点标注了“东南亚文化Ip合作”的进展——织梦刚和泰国文化部达成协议,要用VR复原大城府遗址,让玩家“穿越”到古代暹罗王朝。“不过我们也留了后手。”她指着报告里的“数据安全条款”,语气严谨,“所有用户数据都存在国内云节点,海外团队只能调用脱敏后的交互数据,绝不让核心技术外流。”沈哲坐在角落,手里翻着最新的行业风险报告,偶尔抬头补充一句:“灵境科技最近在谈b轮融资,可能会加大AR社交功能,我们要盯紧他们的产品动向,避免在轻量化市场被拉开差距。”
会议间隙,林曦走到落地窗旁,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手里捏着沈哲之前给的“创世”背景报告——封皮已经被翻得有些磨损,但里面的红色警示批注依旧醒目。她知道,前路不会一帆风顺:硅谷的实验室还在迭代更激进的神经接口技术,国内的竞争对手在轻量化市场步步紧逼,集团内部随着规模扩大,部门间的协作挑战仍会存在,甚至可能有新的“陷阱”藏在某个合作提案里。
但当她转身看向会议室里的伙伴——秦涯正为一个技术细节和工程师争论,手里的笔在草稿纸上画满了公式;陆岩拿着角色稿和实习生开玩笑,说“这只九尾狐的眼神要再温柔点,像你家猫咪撒娇时那样”;苏瑾和海外团队视频,用流利的英语沟通遗址复原的细节——林曦忽然觉得,所有的未知都不再可怕。他们曾在《镜界迷城》上线前遭遇服务器崩溃,通宵三天三夜抢救数据;也曾在硅谷峰会上,顶着技术至上的喧嚣,坚持“科技赋能人文”的理念;现在,他们有更清晰的战略,更坚固的团队,更成熟的管理体系,还有刻在骨子里的坚韧。
下午三点,集团全员大会上,林曦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从“织梦工作室”的老照片,慢慢切换到“织梦集团”的战略蓝图。“我们曾是小作坊里的追梦人,现在要做全球科技人文领域的领航者。”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台下的员工们眼里满是期待,有人举着写有“非遗AR冲啊”的手牌,有人悄悄给身边的同事加油。当大屏幕上出现“巨轮启航”的动画——一艘带着织梦LoGo的轮船,冲破海浪驶向远方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林曦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忽然无比平静。前路或许有风浪,有暗礁,有虎视眈眈的目光,但只要这艘巨轮上的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只要他们守住“科技向善”的初心,就一定能抵达更远的彼岸。她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最后说了一句话:“出发吧,去把‘让技术有温度’的梦想,变成更多人的真实体验。”话音落下时,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每个人的脸上,也照亮了织梦集团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