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工作室的研发层,最近总能看到秦涯带着团队在“元宇宙叙事实验室”里忙碌——实验室中央的全息投影设备亮着,空中悬浮着《镜界迷城》元宇宙版的场景模型:玩家能化身虚拟人走进阿澈的世界,触摸河边的纸船会触发专属回忆,甚至能和其他玩家共同改写支线剧情。“我们刚突破了‘跨设备叙事同步’技术,”秦涯指着投影里的数据流,眼里闪着光,“手机、VR设备、电脑端能实时互通,玩家在VR里埋下的‘剧情彩蛋’,用手机登录也能看到。”旁边的工程师正调试虚拟人表情系统,屏幕里阿澈的眼神从“平静”到“惊喜”的过渡,细腻得能看到睫毛的颤动。
创新工坊的办公区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刚上线的互动短剧《时光邮差》,上线三天播放量破亿,用户能通过选择“帮主角寄信”或“隐瞒真相”,解锁截然不同的结局。负责人拿着数据报表冲进林曦办公室,声音里满是兴奋:“用户付费率比普通短剧高40%,好多品牌找我们做定制版,这一块的现金流已经能覆盖研发成本的30%了!”报表上,“用户留存率92%”的红色数字格外醒目,下面还附着玩家留言:“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看客,是故事的一部分。”
而林曦的办公室里,落地窗前总摊着几叠厚厚的资料——有斯坦福大学关于“AI叙事伦理”的研究报告,有故宫文创发来的“文化Ip互动开发”合作意向书,还有楚瑶事件后行业监管政策的解读文件。她常站在窗前,指尖划过玻璃上的城市夜景,目光落在远处的科技园区——那里有正在建设的“未来叙事产业基地”,织梦是牵头企业之一。
“陆岩,你觉得互动叙事的终极形态,会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吗?”某天深夜,林曦把陆岩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份“全民叙事计划”草案——普通人能通过“方舟”平台的简易工具,自己编写小剧情,优秀作品还能获得织梦的孵化支持。陆岩翻着草案,突然指着某条说:“上次有个玩家给我们发了自己写的‘阿澈妹妹视角’剧本,特别感人,要是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说不定能挖出更多好故事。”
她还悄悄启动了“文化遗产互动开发”项目——和敦煌研究院合作,用元宇宙技术还原莫高窟的壁画故事,玩家能化身古代画工,参与《飞天》壁画的创作,在过程中了解敦煌文化。第一次和研究院专家开会时,对方握着她的手说:“以前我们怕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现在用互动叙事的方式,说不定能让敦煌的美,被更多人记住。”
这天傍晚,林曦处理完工作,没立刻下班,而是走到研发层的走廊。实验室的灯还亮着,秦涯团队在调试虚拟人;创新工坊的员工在讨论新短剧的剧情;内容部的编剧们围在一起,翻着玩家投稿的剧本,时不时发出“这个点子好”的惊叹。晚风从窗户吹进来,带着楼下咖啡馆的香气,她突然想起刚创业时,三个人挤在民房里改剧本的夜晚——那时的梦想是“做出好内容”,而现在,织梦要走的路,早已超越了“做好内容”的边界。
她掏出手机,给团队发了条消息:“下周启动‘AI+互动叙事’前沿研究,我们要试着回答:技术能让故事变得多有温度?”消息发出后,秦涯秒回“已准备好技术方案”,陆岩回了个“期待让故事走进更多人的心里”的表情,苏瑾则发来“已联系高校AI实验室,下周可对接”。
窗外的城市渐渐亮起灯火,林曦看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消息,嘴角勾起浅笑。与恒星的战争落幕,只是织梦征程的一个逗号——技术的边界需要去突破,文化的温度需要去传递,从“成功的企业”到“影响时代的组织”,这座新的山脉,正等着他们一步一步去攀登。远方的地平线上,属于织梦的新光芒,才刚刚开始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