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轮资金顺利到账之后,织梦工作室就像一台被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一样,迅速地开始了高速运转。从表面上看,工作室充满了蓬勃的活力和无限的潜力,各种项目和计划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每个人都忙碌而充实。
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工作室内部却潜藏着一股张力。这股张力在各个环节中悄然滋生,如同暗流涌动。它既来自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不同意见和利益冲突,也源于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创意部门,设计师们对于产品的设计理念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在技术部门,工程师们为了实现某个功能而绞尽脑汁,却始终难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在市场部门,营销人员们对于推广策略的看法也存在分歧,难以达成共识。
这些矛盾和冲突在各个环节中交织碰撞,使得工作室的运营变得异常复杂和艰难。然而,正是这种表面的蓬勃与内里的张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织梦工作室独特的发展态势。
“方舟”平台研发团队迅速扩编,秦涯引入了多位在AI和图形学领域的顶尖人才——这些带着硅谷大厂经验的专家,带来了“用技术重构交互逻辑”的前沿理念,却与原有团队“优先保障落地稳定性”的节奏频频碰撞,某次核心渲染算法的优化方案,因“过于超前”和“保守妥协”的分歧,从下午争论至凌晨;内容团队在陆岩带领下,同时启动了三个不同题材的互动剧项目,并筹备《浮灯》Ip电影化,项目数量翻倍的同时,他的日程表上“质量风险预警会”占比从10%飙升至40%,有个古风题材剧本因新编剧与资深导演对“情感表达浓度”的认知差异,被迫推翻重改;苏瑾的运营中心忙着搭建海外市场团队、探索教育文旅跨界合作,海外招聘邮箱日均收到50封简历,却每周要处理3起“本地员工不理解技术化运营术语”的适配投诉,与某文旅机构的合作方案也因“过度强调虚拟体验”和“需落地景区安全标准”的矛盾被退回两次。
工作室租下了创意产业园区的另外半栋楼,员工人数翻了一番——新员工抱着笔记本四处询问“对接人工位”时,老员工正对着被压缩的储物空间抱怨“现在连常用的设计素材都要存云端”;会议室从早到晚排满,讨论声此起彼伏,隔壁小会议室里,却有两个部门因“共享服务器资源分配比例”争执得面红耳赤,空气中既飘着快节奏的兴奋,也藏着未说出口的焦虑。
林曦作为总指挥,每天要处理无数决策:从千万级别的技术采购,到新项目的立项评审,再到核心人才的引进谈判——白天她在会议室里从容敲定“斥资2000万采购AI训练服务器”的方案,深夜回到办公室,却对着满屏的“部门协作问题反馈表”揉着太阳穴,电脑旁放着没拆封的胃药,上周她因连续三天只睡4小时,差点在谈判桌上胃出血。
高速扩张带来了效率,也埋下了隐患。新旧团队的理念差异与磨合阵痛、资源分配的争抢与妥协、沟通不畅的返工与内耗,如同硬币的两面,既推着织梦工作室向更大的目标奔跑,也在提醒着:疾行的同时,需看清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