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放日的场地选在织梦工作室的大会议室,原本的办公桌被临时撤走,换成了几排灰色折叠椅,前方架起三块拼接的巨幅显示屏,屏幕上正循环滚动着“方舟”平台的底层代码流——绿色的字符在黑色背景上跳跃,像一串无声的宣言。参会的人比预想中多,行业专家手里攥着笔记本和钢笔,指尖在纸页上随时准备记录;媒体记者的相机镜头对准台前,快门声此起彼伏;几位投资人则交头接耳,目光里带着审视与期待,空气中混杂着咖啡的香气和淡淡的紧张感。
秦涯站在台前,穿了件熨帖的浅蓝色衬衫,袖口依旧挽到小臂,只是这次手里攥的不是鼠标,而是一支银色激光笔。他深吸一口气,指尖轻点显示屏,原本滚动的代码瞬间定格在“核心算法逻辑图”上:“大家质疑我们的AI算法源自开源套壳,今天我把完整的研发路径摊开讲——这是去年11月的初代版本,用的确实是基础开源框架,但从12月开始,我们团队用了47天,优化了37处核心逻辑,其中12处是原创设计,这是当时的代码提交记录。”他点开一个文件夹,密密麻麻的提交日志按时间排序,最早的一条显示在凌晨2点17分,备注栏里写着“修复数据迭代漏洞”,旁边还附着调试时的截图——屏幕右下角能看到窗外的夜色,桌上的泡面桶还没收拾。
台下有人举起手,是一位资深技术博主,语气带着怀疑:“秦总,您说的原创设计,有没有第三方检测证明?”秦涯立刻切换屏幕,调出一份盖着红章的《技术原创性检测报告》,重点数据用红色框标了出来:“这是我们委托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做的检测,报告里明确标注,自主研发模块占比68%,与开源代码的相似度仅为12%,且均已获得专利保护。”他把专利证书的扫描件放大,证书上的申请日期比质疑文章里提到的“开源使用时间”早了三个月,纸页上的水印清晰可见。
轮到苏瑾上台时,她怀里抱着厚厚的黑色档案夹,金属搭扣打开时发出轻微的“咔嗒”声。她将一份人事记录表投影在屏幕上,上面详细记录着所有离职员工的信息,包括离职原因、工作时长和薪酬明细:“关于‘前员工’指控的‘管理混乱’,大家可以看这份表——过去两年,我们的核心团队离职率仅为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所谓‘压榨创意’,这是我们的项目奖金发放记录,去年有12个创意项目获得额外奖金,最高达20万元,全部有银行转账凭证。”她翻到某一页,停在一张泛黄的签到表上,“这是我们每月的创意分享会记录,每次都有20多个方案被讨论,其中80%会进入落地评估,不存在‘压榨’一说。”
台下的议论声渐渐变了调,之前举着相机的记者悄悄放下了设备,几位行业专家凑在一起,对着屏幕上的技术文档小声交流,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林曦坐在最后一排,指尖摩挲着温热的水杯,看着台上从容的秦涯和苏瑾,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她知道,这场仗赢了。
第二天一早,之前发布质疑文章的几家媒体悄悄撤下了稿件,有的还补发了《织梦技术开放日实录:原创性经得起检验》的报道;行业论坛里,满屏都是对“方舟”技术的讨论,不少技术博主自发分析秦涯展示的算法逻辑,称赞其“设计巧妙”;连之前持观望态度的几位投资人,都主动发来消息,表达了对融资的信心。
b轮融资的最后一道障碍彻底消失,会议室里,林曦看着桌上即将签署的融资协议,指尖拂过“联合领投”的字样,忽然转头对秦涯说:“昨天你展示代码时,手都在抖。”秦涯愣了愣,随即挠了挠头,露出一丝腼腆的笑:“那不是抖,是激动——终于能把我们的技术亮给所有人看了。”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两人身后的“方舟”项目进度表上,“完成融资”那栏,终于被画上了一个鲜红的对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