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的清晨,天刚亮,林曦终于敲下了《浮灯》初稿的最后一个字——“全文完”。
她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口气。二十多万字,存在电脑里,像个刚生完的孩子,文档命名是“浮灯_初稿_灯芯”,图标是她特意换的小灯图案。她从头翻了一遍,从阿灯失去身份,到扎起第一盏草灯,再到最后点亮照亮真相的萤石灯,每个字都浸着她的眼泪、她的倔强、她的希望。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5:23”,窗外的天已经亮了,晨光透过窗帘缝照进来,落在屏幕上,那些黑色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
可高兴过后,是新的难题:这只是一个躺在电脑里的文档,要怎么被看见?要怎么让别人知道,《星火纪元》那套“沉浸式舞台”的噱头,不过是偷了《浮灯》的骨血?
林曦把自己关在屋里,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业内资料。她在旧笔记本上列了长长的名单:知名导演、独立制片人、小众剧社的负责人……划掉一个又一个——要么是和恒星传媒有合作,要么是只拍商业片,要么是早就被资本同化,没人会为了一个无名作者的手稿,去得罪顾琛和楚瑶背后的势力。
直到第三天傍晚,她在一个快倒闭的电影论坛里,看到了一篇关于导演陆岩的旧采访。陆岩今年三十五岁,早年凭着一部低成本电影《逆光》拿了国际新人导演奖,片子里讲的是一个底层摄影师,不肯为了名利修改照片真相的故事,当年惊艳了不少人。可后来,他因为不肯按照资本的要求,给流量明星加戏、改剧本,接连丢了三个项目,近几年几乎销声匿迹, last一条动态是半年前,在微博上写:“好故事不该被资本绑架,该被看见,该被尊重。”
林曦的手指猛地顿住,盯着“陆岩”两个字,心脏跳得飞快——就是他了。
她像疯了似的找陆岩的联系方式:翻遍他的微博,找到他工作室的邮箱;私信他的助理,等了两天没回复;又想起《逆光》的片尾鸣谢里有他大学导师的名字,托着大学同学找了三天,终于拿到了导师的电话。
打电话给导师时,她的声音有点抖:“老师,我是林曦,我有个故事,想给陆岩导演看看,您能帮我转给他吗?”导师犹豫了很久,最后说:“陆岩这孩子脾气倔,但认故事,你把稿子发给我,我帮你转,成不成看缘分。”
挂了电话,林曦坐在电脑前,写邮件的时候,手还是抖的。她把《浮灯》初稿压缩成附件,邮件标题写“《浮灯》手稿——灯芯”。正文里,她没提顾琛,没提《星火纪元》,没说自己的遭遇,只写了《浮灯》的故事:“主角叫阿灯,她丢了身份,却没丢心里的灯,用一盏盏灯,照亮了自己的路,也照见了真相。这是我写了一个月的故事,也是我的执念,我知道很唐突,但我相信,您能看懂她。”
最后,她在末尾加了一句:“如果您觉得不好,就算了;如果您觉得好,希望您能给她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鼠标移到“发送”键上,林曦深呼吸了三次。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赌陆岩会看这封邮件,赌他能看懂《浮灯》里的光,赌他敢接下这个可能得罪恒星传媒、得罪顾琛的故事。她闭了闭眼,点下了发送。
“发送成功”的提示跳出来时,她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不是因为难过,是因为松了口气,也是因为抱着一点微弱的希望。她关掉邮箱,回到《浮灯》的文档页,屏幕上的文字在晨光里,像一串小小的灯,亮着。
她想起阿灯在故事结尾说的话:“哪怕只有一盏灯,也要点起来,灯亮着,路就不会暗。”
林曦伸手,摸了摸屏幕上的“阿灯”两个字,笑了。是啊,路再难,房租快交不起了,全网还在骂她,可只要《浮灯》还亮着,只要她心里的灯还亮着,就总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