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办公室,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下来,只有林曦桌前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线下,摊开的融资文件和媒体爆料截图堆了满满一桌。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破了寂静,来电显示是“沈哲”,林曦接起时,指尖还沾着刚打印文件的墨粉。
“流言已经传到资方圈子了。”沈哲的声音比平时沉了几分,指节敲着桌面的“笃笃”声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有人故意把‘数据造假’的说法往投资人耳朵里递,不是随机散播,是精准打击。你现在必须立刻准备两份材料:一份是b轮融资的银行流水、审计报告,用硬数据澄清;另一份是应对预案,万一楚瑶放出更狠的料,比如伪造合同,该怎么反击。”
林曦握着手机,目光扫过桌角那本红色的融资台账,扉页上还贴着审计机构的防伪标签。“我明白,已经让财务和法务在准备了。”她刚说完,电脑右下角弹出一封新邮件,发件人是x capital的亚太区负责人,标题用了醒目的红色加粗字体:《关于织梦工作室近期传言的质询函》。邮件里明确要求,48小时内提供融资数据的第三方验证报告,以及海外合作方的背景说明,字里行间透着资本的审慎与施压。
“林总,财务这边整理好了b轮的资金流向表,每一笔都有银行回单和用途说明。”财务总监老陈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摞蓝色封皮的文件夹,鬓角的白发在灯光下格外明显,捏着文件夹的手指泛白,“但x capital要的第三方验证,得联系普华永道加急出报告,至少要三天,48小时赶不及。”
法务负责人李律师也跟着进来,脸上带着愁容:“那些‘海外资本不当输送’的传言,没有实据,但楚瑶要是伪造聊天记录或合同片段,我们很难短时间证伪。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她散播谣言的证据,反过来告她诽谤。”
就在三人围着桌子讨论应对策略时,内审部张总监的电话打了进来,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急切:“林总,查到了!张磊的报销单有问题——上个月他报的‘项目出差’,酒店地址在上海,但那天他根本没去上海,监控显示他去了新界互娱大厦;而且他负责的项目预算里,有一笔20万的‘技术咨询费’,收款方是个空壳公司,背后关联人是楚瑶的远房亲戚。”
林曦的心猛地一沉。张磊——那个三年前入职,跟着她从初创期走到成长期的中层,去年还在年会上说“要跟着织梦干到退休”的人,竟然被楚瑶收买了。她挂了电话,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的文件,脑海里闪过两个念头:立刻开掉张磊,收回他手里的公司资料,能快速止损,但楚瑶只会换个人继续渗透,抓不到她的直接证据;放长线钓大鱼,假装没发现,让张磊继续给楚瑶传假消息,或许能套出她更多阴谋,但风险太大——张磊手里还握着部分核心项目的进度表,万一泄露关键信息,后果不堪设想。
老陈和李律师看着林曦沉默的样子,也没敢说话。办公室里只剩下空调出风口的轻微声响,台灯的光在林曦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影子,她拿起张磊的员工履历表,上面贴着他刚入职时的照片,笑得一脸真诚。现在再看,那笑容背后藏着的私心,竟让她觉得一阵发冷。
是快刀斩乱麻,还是忍下当下等时机?林曦的手指在履历表上轻轻敲击,每一下都像敲在天平的两端,一边是眼前的风险,一边是长远的反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