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的样刊被摆在前台的玻璃展示架上,封面的林曦穿着一身利落的炭灰色西装,背景是流动的代码光影与《浮灯》里的灯笼元素交织——摄影师特意让她指尖搭在虚拟键盘上,眼神坚定地望向镜头,标题《“织梦者”林曦:用代码编织故事,以韧性定义未来》用烫金字体印在封面上,在阳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路过的实习生总会停下脚步多看两眼,连送快递的小哥都忍不住问:“你们老板上杂志啦?这封面也太飒了!”林曦每次路过前台,都会下意识扫过那本杂志,指尖偶尔会轻轻拂过“被污名化的‘前女友’”那段文字,眼底闪过一丝淡然——那些曾经让她彻夜难眠的流言,如今都成了“传奇经历”里的注脚。
苏瑾的办公桌上,邀请函堆成了半尺高,有烫金封皮的科技论坛请柬,有皮质封面的行业峰会邀请函,甚至还有某影视节递来的“年度创新人物”提名函。她戴着细框眼镜,指尖夹着不同颜色的便签,正把邀请函按“优先级”分类:蓝色便签标着“必评估”,比如某顶级科技论坛的“内容科技分论坛”,主办方特意在邮件里注明“希望秦总分享方舟的AI交互技术”;黄色便签写着“待筛选”,多是些商业性质较重的峰会;红色便签则直接归为“婉拒”,比如某娱乐公司办的流量活动,她在便签上画了个叉,旁边备注“与战略不符”。“你看这个,”苏瑾拿着一份烫金邀请函递给林曦,语气里带着兴奋,“国内最大的影视集团‘星光传媒’,想和我们合作开发《长安十二时辰》的互动衍生内容,方案里还附了他们的Ip画册,连分镜草图都画好了。”
林曦接过画册,指尖拂过里面精致的古风场景图——画中长安街的灯笼与《浮灯》的元素意外契合,她翻到最后一页,星光传媒负责人的手写留言赫然在目:“织梦的互动技术,能让我们的Ip‘活’过来。”她靠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手里捏着那本画册,却没像苏瑾那样兴奋。“机会多了,更要沉住气。”她转头看向苏瑾,指尖在“Ip衍生”几个字上轻轻点了点,“我们不能为了短期利益什么都接,必须和‘方舟’的生态布局契合,比如能帮我们完善内容库、拓展用户群体的,才值得深入谈。”
茶水间里,苏瑾端着两杯热咖啡,笑着对林曦说:“现在行业里都在说,织梦是‘风口上的猪’,连之前不怎么理我们的投资机构,都开始找借口来拜访,想套套近乎。”她的眼镜滑到了鼻尖,习惯性地用指尖推回去,眼底的兴奋藏不住——毕竟几个月前,他们还在为融资焦头烂额,如今却成了被追逐的对象。林曦接过咖啡,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语气平静:“风口总会过去,我们要做的不是‘乘风飞’,是‘筑稳巢’。”
从那以后,林曦开始有意识地减少个人曝光。某财经频道想做她的独家专访,她推掉了,转而推荐秦涯去分享“方舟平台的技术架构”;星光传媒的合作洽谈会,她让陆岩牵头,自己则坐在旁听席,偶尔在纸上写几句建议递过去。秦涯第一次独自参加科技论坛时,紧张得在后台反复背演讲稿,林曦站在他身边,帮他调整麦克风高度,笑着说:“别慌,你讲的是我们自己的技术,比谁都专业。”那天秦涯穿着林曦帮他选的深蓝色西装,在台上用清晰的逻辑、详实的代码案例征服了全场,台下的掌声响了足足半分钟——没人再只记得“织梦的cEo是林曦”,更多人开始知道“秦涯是方舟技术的灵魂人物”“陆岩是织梦的市场操盘手”。
下班时,林曦路过研发区,看到秦涯正被几个年轻程序员围着,手里拿着论坛的纪念证书,兴奋地讲着台上的经历;陆岩则在市场部的工位上,和同事们讨论着星光传媒的合作细节,白板上画满了业务流程图。她悄悄放慢脚步,嘴角勾起一抹浅笑——聚光灯固然耀眼,但一个能让每个成员都发光的团队,才是织梦真正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