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个深夜,林曦的办公室都亮着灯。沈哲的视频电话那头,背景是他书房里整面墙的书架,手里翻着织梦的财务报表和项目排期表,语气比平时温和却更见犀利:“‘双轮驱动’不是简单的‘两边分力’,是‘核心聚焦+边缘试错’——旗舰项目要攥紧拳头,把所有最优资源砸进去;创新业务要放开手脚,允许小成本失败,但必须快周转、强反馈。”
他指尖在屏幕上点出两个圈:“陆岩的创作中心,要做‘精品守门人’,不光管旗舰项目,创新工坊的内容也得他点头,不能为了快丢了织梦的调性;苏瑾的创新工坊,要做‘市场探测器’,别贪大求全,先从互动短剧和虚拟人直播两个小切口切入,三个月出结果,行就加码,不行就砍;秦涯的技术中心,要拆成‘核心组’和‘支援组’,核心组死磕《镜界迷城》的引擎迭代,支援组给创新工坊搭轻量技术框架——资源调配必须‘泾渭分明’,不能让边缘项目抢了旗舰的血。”
林曦把这些话记在笔记本上,字里行间画满了横线和问号,直到第四天清晨,她看着窗外泛起的鱼肚白,终于把“双轮驱动”的细则理顺——不是“中庸”,是“精准拆分”,既要守住根,又要探出路。
全员大会那天,织梦的大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连走廊里都站了人。投影幕布上,不再是争论时的对立报表,而是一张全新的“双轮驱动架构图”:左边是红色的“旗舰项目线”,右边是蓝色的“创新业务线”,两条线在顶端汇向同一个核心——“织梦Ip”。
林曦站在幕布前,穿着一身简洁的白色西装,眼底没有了前几天的犹豫,只剩笃定。她先指向左边的红色线条,声音清晰有力:“旗舰项目不能放,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织梦的‘脸面’和‘底气’。”
话音刚落,陆岩坐在第一排,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他手里攥着的《镜界迷城》dLc剧本,封皮上刚贴了张新便签:“旗舰项目组核心成员名单”,上面写着他、李哥、美术组组长,还有秦涯技术中心最资深的三个引擎工程师。“《镜界迷城》项目组,由陆导亲自挂帅,任总导演,秦涯抽调技术中心30%的核心力量,全程护航。”林曦的目光落在陆岩和秦涯身上,“我给你们最大的权限——预算优先批,人员优先挑,进度可以慢,但质量必须是行业顶流。我们要让玩家提起‘互动叙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镜界迷城》,想到它的剧情、角色,想到它无可替代的情感共鸣。”
陆岩的喉结动了动,之前争论时紧绷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他低头看了眼剧本上的便签,指尖轻轻划过硬核成员的名字,嘴角不自觉地往上扬——这是他最想要的“极致”,也是织梦最该守住的“根”。
“同时,”林曦话锋一转,手指移向右边的蓝色线条,台下的苏瑾立刻坐直了身体,手里的笔记本翻开到“创新工坊”那页,笔尖悬在半空,“我们成立‘创新工坊’,由苏瑾任负责人,抽调创作中心15%的年轻编剧、美术,再从技术中心选一批敢闯敢试的新锐工程师,组成独立小团队。”
她顿了顿,特意加重了语气:“创新工坊的目标很明确——小步快跑,快速试错。先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镜界迷城》的衍生互动短剧,用现成的世界观和角色,周期控制在两个月内,和视频平台合作分账;二是虚拟人直播,把游戏里的高人气Npc做成虚拟偶像,先在抖音、b站试水,看用户反馈。”
苏瑾捏着笔的手松了松,之前担心的“资源被挤占”的顾虑慢慢消散——林曦给创新工坊的定位很清晰:不是“分流”,是“试水”,用最小的成本探路,既不影响旗舰项目,又能快速变现。她抬头看向林曦,眼里闪过一丝兴奋,手里的笔开始飞快地记笔记:“预算审批简化,试错成本我来扛,三个月出第一个成果。”
林曦的目光扫过台下所有员工,从创作中心的老伙计,到运营部门的年轻人,再到技术团队里那些戴着眼镜的工程师,语气里多了几分恳切,却依旧坚定:“我知道这很难——相当于我们要同时打两场仗,一场是‘持久战’,要把《镜界迷城》磨成标杆;一场是‘闪电战’,要让创新工坊快速占领市场。两边都要投入精力,两边都不能输。”
她伸手,指着幕布上两条线顶端的“织梦Ip”:“有人说这是中庸,但我觉得,这是最适合织梦的路。我不想为了应对新界的竞争,就急功近利丢了我们的‘纯粹’——那不是织梦;也不想因为固守‘内容为王’,就眼睁睁看着市场窗口关闭,最后连打磨精品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内容和商业,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林曦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眼神里闪着光,“陆导的团队,守住我们的‘魂’;苏瑾的工坊,撑起我们的‘形’;秦涯的技术,搭好我们的‘骨架’。而我,会做好你们的后盾,协调资源,解决问题——我们不是在赌,是在靠自己的能力,走一条更稳、更远的路。”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然后,陆岩第一个鼓起了掌——他放下手里的剧本,掌心拍得发红;苏瑾跟着鼓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秦涯推了推黑框眼镜,也轻轻点着头,手里的技术架构图上,已经开始标注“核心组”和“支援组”的分工;连之前犹豫要不要走的几个年轻技术,也跟着鼓了掌,眼神里的迷茫渐渐变成了坚定。
掌声越来越响,从会议室里传到走廊,甚至惊动了楼下正在浇花的保洁阿姨。林曦站在幕布前,看着眼前这群重新凝聚在一起的伙伴,心里清楚,“双轮驱动”的决策,不是结束,而是更难的开始——它需要更精细的资源调配,更紧密的团队协作,更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
但她不怕。因为她看到陆岩会后拉着苏瑾,开始讨论“互动短剧的内容把关标准”;看到秦涯拿着技术名单,在和支援组的工程师聊“轻量引擎的搭建方案”;看到李哥拍着年轻编剧的肩膀说:“想去创新工坊可以,但出去了也得记住,织梦的内容,不能降质。”
那天下午,林曦路过创新工坊的临时办公室,看见苏瑾正和几个年轻编剧围着电脑,笑着讨论短剧的分镜;隔壁的旗舰项目组里,陆岩正拿着剧本,和美术组争论角色的服装细节;秦涯的技术中心,核心组在埋头调试引擎,支援组在研究虚拟人的动作捕捉——整个织梦,像一台被重新校准的精密机器,两个轮子,朝着同一个方向,稳稳地转了起来。
她站在走廊尽头,看着墙上“织梦初心”的海报,终于轻轻笑了。原来所谓的“双轮驱动”,从来不是“既要又要”的贪心,而是“守住根本,拥抱变化”的勇气——织梦的根,依旧扎在“内容为王”的土壤里;但它的枝丫,已经开始朝着“商业共赢”的天空,勇敢地伸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