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却陷入了微妙的相持。织梦工作室的办公区里,键盘声比往日沉了几分——苏瑾对着电脑,还在逐条清理恒星残留的水军评论,屏幕上的舆情监测表红黄绿三色交织,红色负面词条虽在减少,却仍像细小的尖刺,扎在每人心头;陆岩趴在会议桌前,指尖捏着份渠道报告,指腹反复摩挲着“卫视宣传合作暂缓”“视频平台排播延后”的字样,眉头紧锁——恒星在传统渠道的人脉仍在作祟,织梦刚谈妥的几个《她途》衍生宣传,全被悄悄卡了脖子;林曦则坐在窗边的旧书桌前,对着电脑改“沉浸式互动短剧”的分镜稿,笔尖在纸上划得飞快,却时不时抬头望向窗外,眼底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光守住舆论还不够,织梦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彻底突破封锁,巩固胜利的果实。
就在这时,桌上的私人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亮起,“沈哲”两个字在暖光下格外清晰。林曦愣了愣,按下接听键——沈哲的声音一如既往的低沉平稳,没有多余的寒暄,像在传递一份精准的情报,直接切入核心:“国家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在策划《新时代文化创新》系列片,其中一集聚焦‘网络视听新力量’,他们听说了织梦从被打压到反击的故事,对你们‘小工作室坚持原创’的经历很感兴趣,想约你们面谈,拍不拍,你们定。”
“国家电视台?”林曦手里的钢笔“啪嗒”掉在桌上,笔尖在分镜稿上划出一道长长的墨痕。她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下意识追问:“是……一套那个纪录片频道?不是地方台,也不是商业合作?”“对,”沈哲的声音顿了顿,难得带了点细微的语气起伏,“官方平台,权威性不用我说。这不是普通的曝光,是官方层面的认可——能抵消恒星所有的负面标签,但要求也高,必须绝对真实、严谨,一点瑕疵都可能被放大。机会就这一次。”
挂了电话,林曦握着手机冲进会议室,声音都带着点抑制不住的颤:“沈哲带来的消息!国家台纪录片频道,想拍我们织梦!” 陆岩猛地从报告里抬头,手里的文件夹“哗啦”滑到地上,纸张散了一地;苏瑾也快步从电脑前走过来,手里还攥着没放下的鼠标,眼里满是不敢置信——国家台,那是和恒星操控的商业平台完全不同量级的存在,它的公信力,是任何资本都无法撼动的,一旦能上,就等于给织梦盖了“官方认证”的戳,彻底洗清“抄袭”“炒作”的污名。
三人围着那张磨损边角的会议桌坐下,桌上还放着早上没喝完的美式咖啡,杯壁印着织梦极简的logo,旁边散落着几张互动短剧的人物设定稿。林曦把沈哲的话一字一句复述完,指尖轻轻敲着桌面,语气沉了下来:“这是机会,更是生死考验。国家台的镜头,容不得半点虚假——他们会拍我们的创作过程,问我们和恒星的恩怨,甚至可能查我们的剧本手稿、财务记录。但只要我们能展现最真实、最核心的一面,就能彻底正名;可一旦出纰漏,后果比恒星的打压更严重。”
“接!必须接!”陆岩率先开口,语气斩钉截铁,他弯腰捡起地上的报告,拍了拍上面的灰尘,“恒星卡我们传统渠道,国家台就是最好的破局点!我们没什么可藏的——《浮灯》的手稿、《她途》的改稿记录、工作室从成立到现在的每一步,都是靠自己走出来的,真实就是我们的底气。”
苏瑾也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笔尖飞快地在纸上划过,留下一行行工整的字迹:“我来牵头筹备。第一步,整理所有‘证据链’——从工作室注册资料、剧本初稿(标好时间戳)、创作团队的会议纪要,到应对恒星打压的律师函、舆情截图,全部按时间线归档,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追溯;第二步,对接拍摄流程,提前和纪录片团队沟通,明确拍摄范围,比如我们的创作过程、团队日常,但林曦的私人生活可以适当保留,既真实又不越界;第三步,准备访谈提纲,所有回答必须统一口径,不夸大、不贬低,只讲事实——为什么做织梦,为什么坚持匿名,为什么敢和恒星对抗,把最核心的‘原创坚守’讲透。”
工作室再次进入高度备战状态,却和之前应对舆论战时的紧绷不同,这次的空气里,飘着点压抑不住的兴奋。行政部的小夏把办公室里的绿植都浇了水,窗台那盆爬了半面墙的绿萝,叶子被擦得发亮,连角落里堆道具的架子,都收拾得整整齐齐;技术核心周明瑞戴着厚厚的黑框眼镜,坐在电脑前,把互动小程序的后台数据、代码迭代记录、用户反馈截图,按时间线整理成了厚厚的文件夹,还特意标注了“可演示版本”,准备给拍摄团队展示织梦的技术创新;陆岩带着创作部的编剧们,坐在地板上,翻出了《浮灯》最早的手写手稿——纸页发黄,上面还留着林曦大学时的笔记,甚至连当初熬夜改稿时用空的咖啡杯、写断的笔芯,都被小心地收在一个纸箱里,当作“创作痕迹”的一部分;林曦则坐在书桌前,对着空白的文档,没写华丽的词藻,只在屏幕上敲下几行字:“织梦的核心,从来不是我一个人,是一群想写好故事的人,在坚持一件对的事。”
傍晚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区的白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白板上用红笔写着“国家台纪录片筹备清单”,下面列着密密麻麻的条目:“1. 手稿整理(3天内完成);2. 团队访谈彩排(每日晚8点);3. 拍摄场地清洁(明日完成);4. 律师函及证据备份(已同步律所)”,每一条后面,都画着一个小小的对勾。
林曦看着眼前忙碌的团队——苏瑾在和律所通电话,声音认真;陆岩在给编剧们讲拍摄时的注意事项,笑容温和;周明瑞在调试小程序,指尖飞快;小夏在给绿植浇水,哼着轻快的歌——突然觉得,之前被楚瑶逼到墙角时的恐慌,都成了过往。这一次,他们不是在防守,而是在向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主动迈进。
国家台的橄榄枝,是挑战,更是破局的利刃。织梦要做的,就是用最真实的自己,接住这把刀,然后,彻底劈开恒星的封锁,让所有人都看到——小工作室的力量,原创的力量,从来都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