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芒网的评估结果是张弛亲自打电话来的,那天陆岩正在后期机房盯着调色,手机响时,他手忙脚乱接起来,连调色师递来的咖啡都洒了半杯。张弛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点刚跟人争执过的沙哑,却很坚定:“陆导,我们顶住了——恒星传媒找了我们平台领导,说要是签《浮灯》,以后他们的大制作可能就不跟星芒合作了。但我们评估组一致觉得,这片子值得赌一把。”
他顿了顿,报出合作方案时,陆岩攥着手机的手都在抖:“不给巨额版权费,走分账模式,播放量越高,你们拿的钱越多;但我们给‘新国风’剧场的独播位,首页banner推三天,还有短视频平台的官号联动——这是我们能给出的,最实在的资源了。”
没有天价版权费,却是雪中送炭。陆岩挂了电话,看着机房里亮着的十几块屏幕——上面全是《浮灯》的镜头,女主角的眼泪、沈啸林的苦笑、戏楼里那盏摇曳的煤油灯,突然红了眼。他转身拍了拍林曦的肩膀,声音哑得说不出完整的话:“成了……我们有出口了。”林曦正盯着屏幕里点灯戏的色温,闻言抬头,眼眶瞬间热了——这不是什么大制作的排面,却是他们这群人熬了无数个夜,扛过抢场地、散流言、演员退组后,终于等来的“正式入场券”。
播出日期定在一周后,像给紧绷的团队上了发条。所有人都开始连轴转,后期机房的灯从没熄灭过,桌上堆着小山似的外卖盒和空咖啡罐,空气中飘着速溶咖啡和熬夜的疲惫味。剪辑师老吴戴着耳机,眼睛熬得通红,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每剪完一帧,就转头问林曦:“这里女主角的眼神,要不要再慢0.5秒?更能透出她的倔劲。”林曦凑过去,盯着屏幕里苏晓的脸——雨水打在她脸上,眼神从迷茫到坚定,点了点头:“慢一点,对,就停在她攥紧荷叶的那一刻。”
林曦几乎住在了机房,白天和老吴逐帧确认画面,晚上对着音效混录表,连戏楼里风吹过木柱的“呜呜”声都要调三遍——“再沉一点,像叹气,衬她的孤独”“不对,要带点空荡感,突出她一个人的无助”。有时陆岩忙完白天的收尾工作,也会来机房陪她,两人对着屏幕里的镜头,一句话不说,却能从对方眼里看到相同的期待与忐忑。夏晓雨偶尔会提着保温桶来送汤,站在机房门口,不敢打扰,只悄悄把汤放在桌上,看着屏幕里自己饰演的卖花姑娘,嘴角偷偷翘起来;陈默也来过一次,看了沈啸林自杀那场戏的粗剪,沉默了很久,说:“这样拍,就对了——他不是坏人,是被时代逼到绝路的可怜人。”
团队里的气氛,是兴奋掺着忐忑。场工小王每天都要问三次:“你说咱们的戏,会不会有人看啊?”化妆组的小姑娘们则在私下里转发“#浮灯创作手札#”的话题,盼着能多一点关注度。没人敢想“爆火”,只偷偷盼着:别石沉大海,至少让那些像“等待戈多的蜗牛”一样的知音,能看到这部戏。
播出前夜,机房终于暂时安静下来,最后一版成片导出时,老吴瘫在椅子上,长长舒了口气:“总算……交差了。”林曦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打开手机,登录那个熟悉的“浮灯小记”账号。头像还是那盏蒙着灰的旧灯,简介没改,动态停留在三天前的“灯已备好”。她点开发布框,上传了星芒网设计的定档海报——海报主体是戏楼中央的那盏煤油灯,灯光映着女主角的侧脸,背景是模糊的“忆江南”亭台,下方写着“星芒网‘新国风’剧场,明日独家上线”。再附上预告片链接,标题只写了四个字:“明日,灯亮。”
点击发送的瞬间,林曦的心跳如鼓,指尖微微发颤。她点开预告片链接,看着画面里熟悉的镜头——雨夜里的枯荷叶、沈啸林眼底的落寞、戏楼里点亮的灯火,听着最后那句轻却有力的台词:“灯不灭,路就还在。”这不再是她电脑里冰冷的文档,不是片场里临时搭的景,不是演员们反复NG的镜头,而是凝聚了二十多个人的心血、熬了无数个夜、扛过无数次打压后,即将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作品。
评论区里,“等待戈多的蜗牛”依旧是秒回,只有五个字:“守着灯,等亮。”后面跟着一个小小的灯盏表情。林曦看着那行字,突然笑了,眼眶却有点湿。窗外天快亮了,机房的屏幕还亮着,映着她的脸。是石沉大海,还是能点亮哪怕一点微光?是被资本的阴影淹没,还是能让那盏“浮灯”,照亮更多人的眼睛?
答案,就在明天。她关掉手机,靠在椅子上,看着屏幕里最后定格的画面——那盏煤油灯,在戏楼的黑暗里,亮得格外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