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虚巅,鸿蒙宗山门常年萦绕着淡淡的混沌清气,山门前那尊刻着“鸿蒙”二字的巨石历经万载风霜,依旧透着古朴厚重的道韵。此时,一道身影正踏着祥云自东方疾驰而来,周身裹挟着水汽与尘土,正是刚从黄河下游治水前线赶来的大禹。
禹身着粗布麻衣,裤脚还沾着泥泞,面容虽带着几分疲惫,双眼却亮得惊人——方才在下游勘察时,他发现之前用鲧留下的“堵水之法”不仅没能遏制洪水,反而让河堤在连日暴雨中多处溃决,若不尽快寻到新的治水之法,再过半月汛期来临,沿岸数十万族人恐将葬身洪涛。
“晚辈大禹,求见鸿蒙宗玄空大长老!”禹在山门前站定,对着山门深深一揖,声音带着急切却不失恭敬。他此前听舜帝提及,鸿蒙宗藏有洪荒各类奇术典籍,玄空大长老更是追随道尊龙宇的上古神魔,或许能有治水之策。
话音刚落,山门内便传来一阵温和的笑声,玄空的身影缓缓浮现。他身着青色道袍,须发皆白,手中握着一卷泛黄的典籍,正是此前记录巫妖劫史的《巫妖劫本末》。“人皇后裔,不必多礼。你为治水而来,道尊早已通过鸿蒙盘窥见一二,命我在此等候。”
玄空侧身引禹入山,沿途皆是鸿蒙宗弟子在修行——有妖族修士引动日月精华淬炼肉身,有人族弟子盘膝打坐研读道经,还有时空神魔残魂所化的修士在推演阵法,一派欣欣向荣之景。禹看得暗自心惊,这鸿蒙宗的底蕴,果然远超凡人想象。
行至藏经阁前,玄空停下脚步,转身看向禹:“治水之难,不在‘堵’而在‘疏’,可若没有趁手的工具,即便知晓‘疏’的道理,也难成大事。”他抬手一挥,一道青光自袖中飞出,落在禹面前,化作一卷用兽皮制成的图谱。
禹急忙接过,展开图谱细看,只见上面用墨线清晰绘制着数十种从未见过的工具,每种工具旁都标注着名称、材质与用法。最上方的“开山斧”图谱旁写着:“以混沌黑石混合陨铁锻造,斧刃引庚金之气,可破万斤岩石,用于开凿河道”;旁边的“定水桩”则注着:“取深海玄木为芯,外层裹以青铜,打入河床可稳水流,防河堤溃决”;还有“测水仪”“疏水犁”“夯土杵”等工具,每一种都精准对应治水时的不同需求。
“这……这图谱简直是为治水量身定做!”禹激动得双手发颤,他此前在治水时,多少次因工具简陋,眼睁睁看着刚挖好的河道被洪水冲毁,刚筑起的河堤在巨石撞击下崩塌,若有图解上这些工具,许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玄空看着禹的模样,眼中露出欣慰之色:“此乃道尊当年观洪荒山川走势时,命我绘制的‘治水百器图’。原本是为防洪荒水患留存,如今恰逢你治水,也算物尽其用。”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图谱中‘开山斧’与‘定水桩’的锻造之法最为关键,鸿蒙宗炼器阁可派弟子助你寻矿锻造,只需你派人传话即可。”
禹闻言,当即对着玄空深深一拜,又朝着起源殿的方向躬身行礼:“晚辈代沿岸数十万族人,谢过道尊与大长老!若能平定水患,人族必将世代铭记鸿蒙宗的恩情!”
玄空扶起禹,语气温和却带着郑重:“道尊曾言,人族兴则洪荒稳。你治水不仅是为了人族,更是为了洪荒安宁。切记,治水需顺天道、应民心,不可急功近利。”他抬手又递给禹一枚青色玉简,“此乃‘水脉感应术’,注入灵力可感知地下水流走向,助你避开暗河,少走弯路。”
禹接过玉简,只觉一股清凉的灵力顺着指尖涌入体内,脑海中瞬间多了许多关于感应水脉的法门。他再次谢过玄空,不敢多做停留——治水之事刻不容缓,他需尽快赶回前线,依图谱锻造工具,重启治水工程。
玄空送禹至山门,看着他踏着祥云匆匆离去的背影,轻声自语:“三皇定人族根基,五帝启文明脉络,如今大禹治水,或将为人族开启新的纪元。道尊的布局,果然深远。”说罢,他转身返回藏经阁,将此次会面记录在册,归入《人族兴·五帝纪事》卷中。
而此时的黄河下游,禹刚回到营地,便立刻召集族中工匠与长老,展开“治水百器图”。当工匠们看到图谱上的工具时,无不惊呼连连——那“开山斧”的锻造之法,竟能让寻常铁器拥有劈山裂石之力;那“测水仪”的设计,竟能精准测量水深与流速。
“即刻分工!”禹高声下令,“一部分人随我去寻混沌黑石与陨铁,一部分人前往深海采玄木,其余人按图谱先锻造‘夯土杵’‘疏水犁’,三日后,我们重启河道开凿!”
族人们齐声应和,原本因治水不顺而低落的士气瞬间高涨。夕阳下,禹握着“治水百器图”,望着奔腾的黄河水,眼中满是坚定——有了鸿蒙宗的相助,这肆虐洪荒多年的水患,终将被平定!
三日后,第一批“疏水犁”与“夯土杵”锻造完成。禹亲自带着族人前往溃决的河堤,只见工匠们用“夯土杵”夯筑河堤,原本需要十几人合力才能压实的泥土,如今一人持杵便能将河堤夯得坚如磐石;用“疏水犁”疏导支流,原本湍急的水流竟渐渐变得平缓。
又过了半月,鸿蒙宗炼器阁的弟子如约而至,带来了锻造好的“开山斧”与“定水桩”。禹手持开山斧,对着河道中的巨石奋力一劈,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万斤巨石瞬间被劈成两半,河道豁然开朗;族人们将定水桩打入河床,原本汹涌的洪水竟真的被稳住,不再冲击河堤。
消息传开,沿岸各族人纷纷前来相助,就连一些居住在水边的妖族也主动加入治水队伍——他们虽与人族素有隔阂,却也不愿见洪水淹没家园。一时间,黄河两岸人声鼎沸,各族同心协力,向着肆虐的洪水发起了挑战。
远在起源殿的龙宇,通过鸿蒙盘看到这一幕,嘴角露出一丝浅笑。他身旁的玄冥看着盘中人族与妖族并肩治水的景象,轻声道:“你早知大禹能成,才让玄空赠他图谱吧?”
龙宇点头,目光望向洪荒大地:“人族有坚韧之性,妖族有先天之力,若能同心,何惧水患?这治水之事,不仅是平定灾祸,更是让各族知晓,洪荒安宁,需众人共守。”
此时的黄河岸边,禹正站在新开凿的河道旁,看着平缓的河水顺着河道流向远方,沿岸族人欢呼雀跃。他抬手抚摸着腰间的“治水百器图”,心中默念:“道尊,玄空大长老,晚辈定不负所托,平定洪荒水患,为人族谋一个安稳未来!”
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道上,波光粼粼,仿佛预示着洪荒人族即将迎来的崭新篇章。而鸿蒙宗藏经阁中,玄空正提笔在《人族兴·大禹治水纪事》中写下:“帝舜时,洪水泛滥,禹赴鸿蒙求策,得‘治水百器图’,各族同心,治水始见功……”
河道旁的欢呼声还未散去,禹却已转身召集核心工匠与部族长老,在临时搭建的茅草棚中铺开“治水百器图”,指尖落在图谱角落一幅未细看的“疏水龙渠图”上。此前只顾着锻造基础工具,此刻才发现这图谱竟藏着更深的河道设计——图中以虚线标注出黄河支流的隐秘走向,还标注着“依山脉走势凿渠,引洪水入东海”的核心策略。
“此前我们只想着疏通主河道,却忽略了支流分流的关键!”禹指着图中一处狭窄山谷,“此处名为‘龙门’,若能在此开凿渠道,可将上游三成洪水引入支流,主河道的压力便能大减。”工匠们围上前细看,只见图谱上不仅标注了龙门的地质结构,还写明“用开山斧破岩,以定水桩固渠壁”的具体步骤,连凿渠时需避开的暗河断层都一一标出。
次日天未亮,禹便带着百名精壮族人与鸿蒙宗炼器弟子赶往龙门。此处山势陡峭,岩石坚硬如铁,寻常铁器一触即碎。禹亲自举起开山斧,将体内灵力注入斧中——只见斧刃瞬间泛起庚金寒光,他大喝一声劈向岩壁,“咔嚓”一声脆响,半人高的岩石应声断裂,断面平整如削。
“按图谱间距打桩!”禹高声下令,族人们立刻扛着定水桩上前。这些定水桩外层裹着的青铜经鸿蒙宗秘法淬炼,打入河床时竟发出沉闷的“嗡鸣”,桩身瞬间与岩石咬合,任凭湍急的河水冲击也纹丝不动。鸿蒙宗弟子则取出玄空赠予的“测水仪”,将其插入水中——仪器顶端的玉珠随水流转动,刻度盘上清晰显示出水流速度与深度,精准指引族人调整渠壁倾斜角度。
可开凿到第三日,意外突生。一处岩壁被劈开后,竟涌出汩汩滚烫的地下水,瞬间将几名族人烫伤。禹急忙让人后撤,看着喷涌的热水皱眉——图谱上并未标注此处有地热,若强行凿渠,恐引发更大的地质灾害。
危急时刻,禹想起玄空赠予的“水脉感应术”玉简。他盘膝坐下,将灵力注入玉简,闭眼凝神。刹那间,一股清凉的感知顺着地面蔓延开去,地下水流的走向、岩层的分布甚至地热的源头都清晰地呈现在脑海中。原来此处地下藏着一条地热暗河,若继续沿原路线开凿,必会将其截断,引发更大的水患。
“改道!”禹睁开眼,立刻在地上画出新的凿渠路线,“绕开地热暗河,从东侧缓坡开凿,虽多走三里路程,却能保渠道安稳。”族人们依新路线施工,果然不再有地热涌出。待渠道初步成型,禹让人将“疏水犁”架在木架上,由十名族人合力推动——犁头划过渠底,将淤泥与碎石尽数刮走,原本狭窄的渠道瞬间变得通畅,湍急的洪水顺着新渠缓缓流向远方。
消息传回治水总营,舜帝派来的使者恰好赶到。使者看到龙门渠道分流洪水的景象,又听闻“治水百器图”与“水脉感应术”的妙用,当即决定返回部族,召集更多族人前来相助。而远在昆仑虚的玄空,通过藏经阁的“水镜术”看到龙门治水的进展,提笔在纪事册上补充:“禹用‘水脉感应术’避地热,改渠成功,龙门渠道始成,分流洪水三成。”
与此同时,黄河中游的治水现场也传来捷报。工匠们按图谱锻造出“汲水车”,只需四人转动轮轴,便能将低洼处的积水引入渠道;“夯土杵”经过改良,加入了鸿蒙宗传下的“聚灵阵”,夯筑的河堤不仅坚硬,还能隐隐吸收天地灵气,抵御洪水侵蚀。各族人见治水成效显着,纷纷带着粮食与工具前来投奔,治水队伍从最初的数千人扩充到数万人。
这日傍晚,禹站在刚完工的“三门峡”渠道旁,望着平稳流过的河水,腰间的“治水百器图”被风吹得微微作响。他伸手抚摸图谱上玄空留下的批注——“治水在‘疏’,更在‘防’,待水患平定,需筑堤修坝,立长久之策”,心中忽然有了新的盘算:待此次洪水退去,便依图谱上的“防洪堤图”,在黄河沿岸修筑永久性堤坝,再教族人种植耐旱的五谷,让沿岸部族彻底摆脱水患之苦。
夜色渐深,治水营地的篝火依旧明亮。族人们围着篝火传唱着新编的歌谣,歌词里满是对大禹的赞颂,也藏着对鸿蒙宗的感激。禹坐在篝火旁,取出玄空赠予的玉简,再次研读“水脉感应术”——他发现这术法不仅能感应水流,还能感知土壤肥力,若用在农耕上,定能助人族增产。
“道尊与玄空大长老的恩情,不仅是平定水患,更是为族人铺了一条长远的路啊。”禹轻声感叹,将玉简与图谱小心收好。月光下,他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眼中满是期待——再过不久,这奔腾的黄河,终将成为滋养人族的母亲河,而这一切,都始于鸿蒙宗那卷承载着道韵与智慧的“治水百器图”。
远在起源殿的龙宇,通过鸿蒙盘看到这一幕,转头对玄冥笑道:“禹不仅有坚韧之心,更有长远之智,人族有此领袖,何愁不兴?”玄冥望着盘中黄河两岸的生机,轻轻点头:“待水患平定,人族便有了稳固根基,三皇五帝的脉络,也将在此刻真正延续下去。”
而鸿蒙宗藏经阁中,玄空正将今日的治水进展录入典籍,他提笔写下:“禹察‘治水百器图’之‘防洪堤图’,谋长久之策,人族农耕与防洪之基,自此始立。”墨迹干透,与此前的纪事融为一体,成为洪荒人族兴盛大业中,一段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