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议的邀请,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暗流汹涌的重庆政坛,激起的波澜远超事件本身。组建赴欧代表团,瞬间成为各方势力瞩目的焦点,一场围绕人选、名额、乃至代表话语权的暗中角力悄然展开。
一、高层的定调与博弈 委员长的意志明确而坚决:代表团必须去,且必须展现出中国抗战的坚韧与医疗创新的成果,尤其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必须作为亮点推出。他钦点林闻溪作为首席技术代表,这一定位无人可以撼动。 然而,代表团的团长一职,却成了争夺的焦点。卫生部内部,陈济棠当仁不让,认为此事属其职权范围,且他一直支持林闻溪,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外交部、甚至党内其他派系,却有人认为此乃国际外交场合,应由更资深的外交官或党内元老领衔,以期更好地把握政治分寸,争取国际支持。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幕後博弈和委员长拍板,达成妥协:由陈济棠担任名义团长,彰显卫生部的主导地位和对医疗成果的重视;但同时,派遣一名精通外交事务的外交部高级官员作为副团长(如外交部政务次长王子惠之类的人物),负责具体的对外联络、礼仪和政治层面的沟通。此举既满足了各方面子,也确保了代表团的专业性。
二、技术核心与专业保障 林闻溪作为无可争议的技术核心,其团队成员的选择至关重要:
· 顾静昭: 必然在列。她不仅英语流利(教会医院背景),熟悉国际医疗规范,更关键的是,她全程参与了渭北试点和重庆防疫,是林闻溪最得力的助手和资料整理者,深谙所有细节。她将负责协助林闻溪进行技术汇报和答辩,并管理所有医疗文档、样本。
· 张医生: 作为团队中受过系统西医教育、且对中西医结合持开放态度的年轻专家,他的存在能更好地与西方医学界对话,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中医药的作用。他负责数据呈现和部分技术答疑。
· 数据分析员: 从行动组中挑选一名精通统计学、擅长制作图表和数据分析报告的年轻干事加入,确保数据展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
· 翻译与秘书: 由外交部指派两名顶尖的专业翻译,不仅要求语言精湛,更需对医学词汇有所了解,确保沟通无误差。另配一名行政秘书,处理日常事务。
三、政治平衡与“钉子” 何敬之及其背后的势力虽无法阻止林闻溪出行,但绝不会放弃掺沙子的机会。他们极力推荐了一位中央医院着名的西医权威、同时也是何敬之学派坚定支持者的李振穆教授加入代表团。理由冠冕堂皇:李教授留学德国,精通西医,国际声誉好,可增强代表团的“科学性”和“国际认可度”。 委员会最终批准了李教授的加入。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位李教授在国际会议上究竟是会全力配合,还是会“客观”地指出中医药的“局限性”,甚至暗中拆台,将是一个巨大的变数。这无异于在代表团内部埋下了一颗“钉子”。
四、最后的准备与无声的送别 名单既定,代表团进入紧张的最终准备阶段。
· 材料打磨: 所有报告、数据、图表被反复核对、翻译、装订成精美的册子。林闻溪和顾静昭等人日夜不休地进行模拟问答演练,尤其是针对可能出现的尖锐质疑。
· 样本准备: “辟瘟解毒饮”的药材样本、成品药液被精心封装,附上详细的说明。黑水峪样本的分析报告副本(绝密级)被妥善保管,以备关键时刻出示。
· 行程与安全: 外交部与情报部门协调,规划了最安全的飞行路线(可能绕道印度、中东),并安排了秘密安保人员随行。
临行前夜,陈济棠部长设宴饯行,说了许多鼓励的话。但众人都明白,前方的挑战远非宴席上的觥筹交错所能化解。 林闻溪悄悄回到南岸总部,与留守的唐老先生、丐帮长老、以及行动组核心成员做了最后交代,将国内应对森田反扑和继续筹备“樱花”行动的重任托付给他们。 没有隆重的欢送仪式,在一个晨雾弥漫的清晨,代表团一行悄然登上前往机场的汽车。送行的只有寥寥数人,气氛凝重而充满期望。
林闻溪坐在车内,回头望了一眼渐渐远去的山城轮廓。怀中,是精心准备的报告;贴身口袋里,是李正雄的军徽和那枚杜月笙的金条(作为紧急资金);心中,是亿万同胞的期盼和沉甸甸的责任。
赴欧代表团就此成立。它汇聚了希望与才华,也掺杂着算计与风险。他们即将代表灾难深重的中国,登上风云际会的国际舞台,去进行一场关乎道义、科学和民族尊严的论战。
飞机呼啸着冲上云霄,向着遥远的西方,向着未知的挑战,飞去。
第四十二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