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帮的“药材通道”如同暗夜中的溪流,悄然滋养着特别行动组的抵抗力量。然而,林闻溪深知,应对“樱花计划”这等规模的生化攻击,仅靠传统药材和民间网络是远远不够的。他迫切需要现代医学的支持:专业的检测设备、稀缺的西药、受过系统训练的医护人员,以及……国际社会的关注可能带来的潜在压力。
他的目光,投向了山城中那些尖顶的西式建筑——教会医院。这些由欧美各国教会创办的医疗机构,在战时中国扮演着特殊角色。它们拥有相对完善的设备、来自海外的药品渠道、以及一批专业素养较高的中外医护人员。更重要的是,因其特殊的“中立”背景,往往能在战火中维持运转,甚至成为一些信息的集散地。
而连接这条线的关键人物,自然是顾静昭。
顾静昭曾在上海的教会医院受训和工作,与这个系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即便来到重庆,她仍与一些旧日同窗、师长保持着书信往来,深知教会医院内部的运作模式和所能提供的资源。
“静昭,”林闻溪找到她,神色郑重,“我们需要教会医院的帮助。尤其是盘尼西林(青霉素)、磺胺这类特效抗菌药,还有检测设备和技术支持。丐帮的药材是我们的根基,但这些西药,可能是关键时刻救命的利器。”
顾静昭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但随即化为坚定:“我明白。我会尽力去联系。但闻溪,教会医院虽然秉持人道主义,但它们也有自己的规矩和顾虑。尤其是在目前国际形势微妙的情况下,让它们直接卷入中日之间的生物战,恐怕……”
“我明白。”林闻溪点头,“我们不要求他们直接参与军事行动或情报工作。只需要他们能提供一些‘人道主义医疗援助’,包括药品、技术分享,以及……如果可能的话,利用他们的国际渠道,让更多人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后者,是林闻溪更深远的考量,希望借此引发国际舆论对日寇暴行的谴责。
顾静昭立刻行动起来。她通过加密信件和极为谨慎的私人拜访,联系上了重庆一所主要教会医院的院长——一位来自英国的詹姆斯·安德森博士。安德森博士年约六十,为人正直,在中国行医多年,对中国人民的苦难抱有深切的同情。
在一间充满消毒水味道的院长办公室里,顾静昭没有透露“樱花计划”的全貌,但以“获悉日寇可能发动大规模细菌战,亟需为可能爆发的疫情做准备”为由,恳请安德森博士提供帮助。
安德森博士听完,眉头紧锁,手指交叉沉吟了许久。“顾小姐,我相信你的判断和你所代表的……某些方面的担忧。”他措辞谨慎,“提供医疗援助,符合本院的宗旨。我们可以想办法挤出一部分磺胺和消毒剂,也可以允许你们指定的、可靠的技术人员,在严格监督下,使用我们的实验室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测——当然,不能是明显带有军事目的的项目。”
这已是极大的让步。但提到盘尼西林,安德森博士面露难色:“非常抱歉,盘尼西林太稀缺了,全部需要进口,严格受控,几乎全部优先供应前线野战医院。我们本院存量也极少,实在无法提供。”
至于利用国际渠道发声,安德森博士更加谨慎:“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我的任何报告都可能被视作谣言,甚至影响本院的中立地位,危及我们在其他地区的医护人员。这一点,请恕我无能为力。”
虽然没有得到最理想的结果,但安德森博士应允的药品和技术支持,已是雪中送炭。更重要的是,他默许了顾静昭可以作为一个联络通道,并暗示如果情况真的恶化到一定程度,他“不会袖手旁观”。
与此同时,教会医院本身,也开始无形中成为行动组的一个信息节点。一些前来就诊的平民、甚至低级军官口中零碎提到的“怪病”、“附近水源异味”、“看见过可疑飞机低空飞过”等消息,被有心的医护人员(尤其是那些有爱国心的中国医护人员)留意到,通过顾静昭这条线,悄然汇集到行动组的情报分析室。这些信息看似微不足道,但拼凑起来,或许就能发现关键的线索。
此外,教会医院相对洁净的环境和隔离病房,也被林闻溪默默列为万一疫情爆发时,可能的重点合作和依托对象之一。
教会医院的援力,不像丐帮那般豪爽泼辣,带着江湖义气;也不像官方渠道那般僵化迟缓。它谨慎、克制、带有条件的援助,如同精准注入血管的有限却强效的药物,或许量不多,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条线的打通,进一步丰富了林闻溪手中的牌面,也让应对“樱花计划”的防御网络,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层次。
然而,无论是江湖之险,还是教会之援,都无法直接触及那最核心的威胁——佐藤的实验室。林闻溪知道,被动防御终非长久之计。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地图上那片被重重迷雾笼罩的敌占区。
是时候,考虑更主动的方案了。
第三十三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