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疫情终于平息,南昌城重归往日的宁静。江西中西医院内,一场论功行赏的会议却在悄然酝酿。
这日清晨,院办张贴表彰名单:麦克莱恩教授获“特等功”,周振邦等西医骨干获“一等功”,梁启远等获“二等功”...林闻溪的名字却排在末等的“表扬”之列。
公告栏前围满了人。周振邦志得意满:“此次抗疫,全赖西医科学防控!某些人弄些草根树皮,不过是辅助而已。”
梁启远皱眉:“这不公平!闻溪的贡献有目共睹...” “公平?”周振邦冷笑,“统计数据显示,西医主导的病区死亡率最低!这就是科学!”
林闻溪默然离开。经过隔离病区时,康复患者纷纷向他致谢:“林大夫,多亏您的汤药!”“小神医,您救了我全家!”
一位老妪甚至跪地叩谢:“那些洋药水俺喝着反胃,您的汤药虽苦,却真管用!”
这些真诚的感谢稍稍宽慰了林闻溪。但更令他心寒的是医院的总结报告——通篇强调“科学防控”、“现代医学”,对中医药的贡献仅轻描淡写一句“辅助治疗”。
赵海桥主任愤而找院长理论:“疫情最艰难时,是中药解决了药品短缺的危机!如今论功行赏,为何如此不公?”
院长苦笑:“老赵啊,不是我不公道。是上面要求突出‘科学抗疫’的成绩。中医再好,终究‘不科学’啊!”
与此同时,上海来的卫生专员正在召开总结会。专员大肆赞扬西医团队的“科学精神”,对中医团队则语焉不详。
麦克莱恩教授突然起身:“专员先生,我认为报告需要补充重要内容。” 他展开一份数据:“数据显示,在西药短缺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区,死亡率比纯西医病区低15%。特别是重症患者,中药介入后存活率提高20%。”
会场哗然。周振邦急道:“这可能是因为重症患者同时接受了西医支持治疗!” “但支持治疗是相同的。”麦克莱恩冷静回应,“区别在于中药的运用。”
专员皱眉:“这些数据需要进一步验证...” “我可以提供详细病历记录。”麦克莱恩坚持,“而且,瑞士红十字会代表穆勒博士也认可这些成果。”
会议不欢而散。但风波并未平息。
当日下午,医院举行庆功宴。周振邦等西医团队成为焦点,频频接受敬酒。中医团队则被冷落一旁。
酒过三巡,周振邦举杯走到林闻溪面前:“闻溪,不是我说你。中医那套终究上不了台面。这次给你个‘表扬’已经不错了,下次还是跟着我们学西医吧!”
一直沉默的梁启远突然夺过酒杯:“振邦,你忘了疫情最严重时,是谁连夜煎药救治患者?是谁用针灸缓解病人痛苦?又是谁在无药可用时,拿出祖传验方解了燃眉之急?”
他环视全场:“我们都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但科学的精神是求真务实,不是傲慢偏见!这次抗疫,中西医各有贡献,为何不能公平对待?”
宴席顿时寂静。突然,角落传来掌声——麦克莱恩教授缓缓起身:“梁同学说得对。作为医生,我们首先应该尊重事实,而不是门户之见。”
他走到林闻溪面前,郑重道:“林同学,我代表西医团队,向你和你代表的中医学道歉。你们的贡献不应被埋没。”
更令人意外的是,院长此时宣布一个消息:“刚接到省卫生署通知,要编写《抗疫经验汇编》。麦克莱恩教授特别推荐林闻溪主笔中医章节。”
周振邦等人面面相觑,脸色难看。
林闻溪却宠辱不惊:“感谢教授厚爱。但学生以为,抗疫之功不在个人,而在全体医护同心协力。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互补所短,方为苍生之福。”
他取出厚厚一叠医案:“这是我记录的每个患者的辨证用药详情,愿与诸位共享。医学之道,不在争功,而在求真。”
这番话说得众人肃然起敬。就连周振邦也面露愧色。
最终,《抗疫经验汇编》单独增设“中医药抗疫”章节,详细记录方药运用和疗效分析。林闻溪坚持将赵海桥、夏梦云等中医同仁的名字共同署名。
麦克莱恩在序言中写道:“这次疫情告诉我们,医学的海洋浩瀚无垠,任何学派都不能垄断真理。唯有开放包容,互相学习,才能更好地守护人类健康。”
庆功宴后,林闻溪独自走在医院小径。月光如水,树影婆娑。
梁启远追上来:“闻溪,今天的事...” 林闻溪微笑:“启远,你可记得《道德经》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医者之道,亦当如此。功名如浮云,唯有病家康复,方是医者最大的奖赏。”
梁启远沉思良久:“我似乎有些明白中医的精神了。”
二人漫步至医院门口的功德碑前。碑上刻着历代名医事迹,最新一行赫然是:“庚申抗疫,众医同心,活人无算。”
林闻溪轻抚碑文:“千百年后,谁记得当年功过?唯有这‘活人无算’四字,才是医者真正的丰碑。”
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论功行赏之争,犹如镜花水月。医者若执着功名,便失却仁心。中西医之争,亦当如是观:不在孰高孰低,而在能否造福病家。祖父尝云:‘但求无愧于心,何必尽如人意’,诚哉斯言!”
秋风吹过,银杏叶纷飞如蝶。在这功过是非的漩涡中,年轻的医者仿佛又成熟了几分。他明白,真正的医学之道,不在奖章荣誉,而在那些重获健康的笑容里;不在门户之争,而在治病救人的初心中。
而这条道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