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里,刀光剑影,哀嚎遍野,鲜血染红了青砖。
五日五夜,双方死伤不计其数,百姓组成的队伍终究抵不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节节败退。
刘据看着身边倒下的人,知道大势已去,只能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趁着夜色,逃出了长安城。
【“太子逃亡后,长安城内的清算开始了。
太子的门客被一律处死,凡是参与‘谋反’的人,全被灭族
皇后卫子夫看着儿子逃亡、家族覆灭,知道自己再无生路,在椒房殿内,自缢身亡。
曾经煊赫一时的卫氏外戚,就此烟消云散。”】
“子夫……”
刘彻看着光屏里卫子夫悬梁的画面,眼前一黑,险些栽倒,刘据连忙扶住他。
他想起卫子夫当年的温柔贤淑,想起卫青为大汉立下的赫赫战功
如今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是朕……是朕害了你们……”
“是朕昏庸啊!,是朕无能!”
“杀,我要杀个干净!”
……
朱元璋看着这场屠杀,脸色凝重:“为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就灭族、杀皇后,刘彻这是杀红了眼!”
“若是朕,定会先查清楚,绝不会这般不分青红皂白!”
这便是‘帝王之怒’的可怕,一旦被情绪左右,便会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就在武帝派人四处追捕刘据时,一位名叫令狐茂的山野书生,冒死上书
直言:‘太子刘据乃陛下亲子,江充乃一介奸佞,太子杀江充,是因被构陷而自保,绝非谋反!
陛下不查真相,便派大军围剿,这是逼子反啊!’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暴怒中的武帝。”
武帝看着奏疏,手指微微颤抖
他终于冷静下来,回想整个事件:江充的构陷、使臣的谎报、任安的闭营、太子的抵抗……处处都是蹊跷!】
大汉
“有蹊跷!朕就知道有蹊跷!”
刘彻他猛地攥紧奏疏,像是溺水之人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据儿不会反!他只是被逼急了!”
李世民看着这一幕,对着李承乾道:“你看,哪怕是帝王,也会被情绪蒙蔽双眼。”
“若不是这书生冒死进谏,刘彻怕是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日后你若掌权,定要广开言路,听得进逆耳忠言。”
李承乾点头,眼神里满是感慨 刘据的遭遇,让他想起自己曾经的荒唐,更懂了“信任”二字的重要。
【“可武帝的悔悟,还是晚了。刘据带着两个儿子,躲在湖县一户百姓家中,那户人家贫困,只能靠织草鞋勉强糊口。
刘据看着年幼的儿子,于心不忍,便想联络一位曾经认识的富人,求些接济。
可他没料到,这富人竟转头就把他的行踪泄露给了地方官兵。”】
画面里,官兵包围了那间破旧的民房,喊杀声震天。
刘据抱着两个儿子,站在屋内,眼神绝望。他知道,自己逃不掉了,也不想再逃了
他不想让儿子跟着自己受辱,更不想再面对那个误会自己的父亲。
“父皇……儿臣从未想过反……” 他轻声呢喃,然后紧闭房门,拔剑自刎。
两个年幼的儿子,也在混乱中被官兵杀害。
“不——!”
刘彻看着光屏里儿子倒下的画面,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当场晕了过去。
殿内顿时乱作一团,太医连忙上前施救
【“公元前90年,武帝彻查巫蛊之祸,终于发现:那些因‘巫蛊’互告的人
大多是屈打成招;太子刘据,确实是被江充构陷,所谓‘谋反’,全是被逼无奈的自保。
武帝怒不可遏,下令诛杀江充全族,将当年谎报消息的使臣、围剿太子的丞相刘屈氂等相关人
全部以各种罪名处死,可这一切,都换不回太子和两个皇孙的命。”】
“杀得好!可杀再多的人,也换不回太子的命了!”
刘邦看着光屏,叹气摇头,“刘彻这一辈子,打匈奴、拓疆域,是个好皇帝,可就这一件事,却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嬴政看着武帝诛杀罪臣的画面,眼神复杂 他想起扶苏,想起自己当年若能多信扶苏一分,若能早杀赵高,大秦也不会二世而亡。
“帝王的错,往往要用无数人的性命来偿还。” 他轻声自语,语气里满是怅然。
【“巫蛊之祸,前后牵连近四十万人,长安城内血流成河,大汉根基动摇。
武帝看着空荡荡的东宫,看着太子的遗物,终于写下了《轮台罪己诏》
公开反思自己的过错:‘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他还在湖县修建了一座‘思子宫’
又在太子自杀的地方建了‘归来望思台’,日日登台远望,思念太子。”】
“罪己诏……” 朱元璋看着这三个字,感慨道,“能放下帝王的面子,公开认错,刘彻也算有魄力。
可思子宫再华丽,望思台再高,也望不回太子的魂了。”
朱棣站在光屏前,看着那座孤零零的望思台,眼神里满是复杂
他当年靖难,也是父子相残(指与建文帝),虽夺了天下,却也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父子相残,最是伤国,也最是伤人。” 他轻声说道,语气里满是唏嘘。
林远看着光屏里武帝独自站在思子宫的画面,心里沉甸甸的
一场因多疑、构陷而起的悲剧,最终以四十万人的性命、一位太子的陨落、一位帝王的终身悔恨收场。
而那个引发一切的朱安世,为何能在狱中上书,为何能精准预言公孙贺的命运,史书中始终没有答案,成了这场悲剧里,又一个未解的谜团。
光屏前,各朝帝王都沉默了
嬴政想起扶苏,刘邦心疼刘据,李世民反思教子,朱元璋警惕构陷,朱棣感慨父子情。
这场跨越千年的悲剧,让他们看到了权力的可怕,看到了多疑的代价,更看到了“信任”二字,对帝王、对国家,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