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叶修此刻以“低衔”进入,正是为了在未来格局提升中,占据更关键的位置,承担更重大的责任。
他需要在这个岗位上深耕数年,不仅要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更要完成自身从战术指挥员到战略规划者、从使用者到建设者的深刻转型。
放下命令,叶修久久无言。
他走到窗边,眺望着国防大学熟悉的训练场和教学楼。这里赋予了他联合的视野、战略的思维,而现在,一纸命令将他推向了将这种视野和思维转化为全军战斗力的核心枢纽。
回到熟悉的装甲集群中,带领铁甲洪流冲锋陷阵,固然是热血男儿的梦想。
但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同样充满挑战甚至更为艰辛的道路——他要参与塑造的,是驱动未来千军万马的无形神经网络,是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最强大脑”。
这需要他放下过去的领域,以空杯心态,重新学习,深入钻研,在浩瀚复杂的技术、体制和战略问题中,找到推动变革的支点。
他想起了在联合国时,面对复杂局势依靠强大信息支撑做出决策的经历;
想起了在总参信息局实习时,接触到的那庞大而精密的指挥信息系统。
能够参与到构建和完善这个体系的工作中,其意义或许比指挥一个师、一个集团军更为深远。
一股混合着使命感、挑战欲和些许忐忑的情绪在他胸中涌动。
他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是一个沉甸甸的担子。
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思考一城一地的得失,一兵一卒的运用,而是要站在全军的角度,思考如何让信息流更快、更准、更安全,如何让不同军兵种的系统无缝链接,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战、信息战、智能战。
“深耕数年……”叶修喃喃自语,眼神逐渐从最初的震惊转变为坚定。
他明白,总部将他放在这个位置上,看中的就是他敢于突破、善于学习的特质。他不会辜负这份信任。
他拿起内部电话,开始联系办理相关手续,准备前往那个位于京城核心区域、掌控着全军信息脉搏的神秘大楼报到。
一幅全新的、关乎军队未来形态的宏伟画卷,正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而他,这位年轻的上校副局长,即将成为执笔人之一。
带着总参的任命文件和一颗既充满期待又倍感压力的心,叶修在命令规定报到日期的前一天,便抵达了那座位于长安街畔、庄严肃穆、象征着军事指挥核心的八一大楼。
流程严谨而高效。在保卫局,他上交了原有证件,办理了新的、权限更高的总参机关出入证件,并录入了指纹、虹膜等生物识别信息。
每一个步骤都无声地提醒着他,此处非同寻常,保密与纪律是融入血液的要求。随后,他前往后勤部门,领取了宿舍分配单和一把崭新的钥匙。
按照指引,他来到了与八一大楼相隔不远的家属区。
这里与他想象中有些不同,并非老旧筒子楼,而是一片数年前才竣工的新建小区。楼体外观简洁现代,环境清幽,绿化率很高,林木与草坪错落有致,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规划的。
或许是因为建成不久,加之入住资格严格,小区里显得颇为安静,车辆和行人都很少,与他曾经待过的那些热闹甚至有些嘈杂的野战部队营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用钥匙打开了自己分配到的房门——一套位于中层、朝向正南的三居室。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新房特有的、混合着涂料和淡淡建材的味道隐约可闻。
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毫无保留地洒满了大半个客厅,光线充足,显得格外亮堂和温暖。
叶修大致看了一下,使用面积约有一百三十平方米左右,格局方正,动静分区合理。
基本的家具——床、衣柜、书桌、沙发、餐桌椅等已经配备齐全,虽然样式简洁,但质量扎实,符合军队一贯的实用风格。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施也已安装到位,达到了拎包入住的标准。
他缓步走到客厅的落地窗前,放眼望去。小区内精心养护的绿植、远处若隐若现的城市天际线,以及燕京秋日那高远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看着眼前这一切,一个略带几分荒诞而又真实的念头突然闯入叶修的脑海,让他的嘴角不由得泛起一丝复杂难言的弧度。
“没想到啊……”他心中暗自感慨,“上辈子在那个时空,拼尽全力、掏空六个钱包也未必能实现的‘燕京房产梦’,在这个时空,竟然就这么……分配到手了?”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带来一种奇异的疏离感。
他知道,这并非普通的福利,而是与他的职务、他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他所处的这个特殊环境紧密相连。
这套房子,既是组织对高级干部的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无形的“锚定”,意味着他将在总参、在这座京城,开始一段相对稳定且至关重要的深耕期。
转身,开始规划如何简单地布置这个临时的“家”。
这里将是他未来数年奋斗的后方基地,是他从硝烟弥漫的一线转向无形战场指挥中枢的起点。
窗明几净,阳光正好,一切都充满了新的可能。他拿出通讯器,给俞青姝发了一条信息,简单告知了住处情况,心中已经开始期待妻子前来布置这个新家的温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