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有些迟疑,
一方面觉得李世安的主动请战是好事,能多一份力量支援京师;另一方面又担心破坏朝廷规矩,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没办法,他的能力有限。
资质平平的他,靠的是与李世安“共同”的老师杜老的策略上位。
以及先帝的顾虑。
并非自身的能力。
每一次在这种重大事件中,他都缺乏应有的决策能力,要不然也不会让下面的局势继续糜烂,放任琦善之流懈怠。
好在清文宗也不缺乏能人辅助,却见他身边的大红人肃顺再次出列,
说:“皇上,如今长毛逆贼北犯直隶,京师危在旦夕,乃是燃眉之急。”
“李世安主动请战勤王,此乃大义之举。我们不应因循守旧,拘泥于朝廷规矩而错失这一助力。而且他主动请求派遣监军,足见其并无二心。”
“至于江宁战局,向荣、琦善两位大人久经沙场,定能随机应变。”
“李世安这两千多人,留在江南不过是杯水车薪,前往直隶却能解京师之围。
“臣建议派怡亲王担任监军,让李世安归于钦差胜保麾下作战。”
“这样既能利用李世安的力量,又能保证朝廷对他的控制。”
肃顺微微向祁寯藻投去一个眼神,两人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
旁人虽难以察觉,但却暗示着他们在这件事上的立场一致。
清文宗听了肃顺的话,眼睛一亮,心中又有些动摇。他看了看祁寯藻,祁寯藻微微点头,表示支持肃顺的意见。
清文宗再次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肃顺所言,有一定道理。如今局势危急,我们确实不能拘泥于常规。但此事关乎重大,容朕再考虑考虑。”
大臣们纷纷退下,
养心殿内又恢复了寂静。咸丰帝在殿内来回踱步,心中一直在权衡利弊。
他想到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威胁,想到京师的安危,又想到朝廷的规矩和大臣们的意见,一时难以决断。
这时,安德海小心翼翼地说:“陛下,奴才斗胆说一句。”
“李抚台主动请战…”
“这是给朝廷送了一份大礼。如果贸然拒绝他,恐怕会寒了天下忠臣的心。
“而且有怡亲王监军,再让他归胜保大人麾下,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安德海的话让清文宗,心中一动。
本来就看好李世安的他,因为这句话再度回答了最初的好感。
他觉得
安德海说得有道理,不能因为一点规矩而错失一个支援京师的机会。
过了一会儿,
大臣们再次被召进殿内。咸丰帝坐在龙椅上,神情坚定地说:“朕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纳肃爱卿的建议。”
“准许李世安带一千多团练和一营水师走海路到直沽登陆勤王,派怡亲王担任监军,让他归于钦差胜保麾下作战。
“怡亲王,你择日前往直沽!”
“在那里与李世安会合。同时,朕让你带去两万两军饷钱粮,以资军用。希望你们齐心协力,共剿逆贼,保卫京师。”
怡亲王跪地领旨:“臣遵旨。”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确保李世安部听从调遣,为朝廷效力。”怡亲王起身时,与肃顺交换了一个不易察觉的眼神。
军机大臣祁寯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再次出列道:“陛下圣明。李世安有了怡亲王监军,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信在各路大军的协同作战下,定能击败长毛逆贼,保我大庆江山稳固。”
眼见大局已定,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大殿内一片附和之声。
只有惠亲王绵瑜微微皱眉,
也许是因为知道自己手下僧王爷,曾经因为李世安被拿下参赞大臣之位,他心中不自觉的有些担忧。
担忧李世安这个看似好心之举,只怕会让战局走向更加糟糕的一步。
但是现在清文宗已经下定了决心,李世安勤王合情合理,他也无法制止。
只能暗自心想,稍后提前给僧王爷打一下招呼,让对方以大局为重。
却不知,他的打招呼,让自负的僧王爷更加气恼,让局势更加走偏。
清文宗看着大臣们的反应,为自己的英明神武高兴,满意地点了点头,
微笑着说道:“此次李世安主动请战,给满朝文武树立了榜样。”
“希望诸位大臣都能像他一样,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朝廷分忧。
“诸位回去后,各自做好本职工作,为剿灭逆贼用心出谋划策。”
大臣们再次跪地行礼,然后退出了养心殿。清文宗帝坐在龙椅上,望着殿外的天空,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场危机能够早日解除,希望江山能够长治久安。
几天后,
早有准备的李世安,让唐龙带领骑兵留守苏州,听从赵烈文安排,他亲自率夏雪宜、蒋彪等一千多火枪营士兵。
由杨云骧水师护送出发,在海上颠簸数日,终于抵达了直沽。
此时,直沽城戒备森严,
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威胁让整座城市都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
船队行至直沽口外,
李世安却命船队抛锚停航。他遣亲信幕僚黄绍恒乘快船先行,
呈递文书至怡亲王行辕:“卑职治军素严,未得监军将令,不敢擅入大营。恳请王爷示下,卑职当率部在大沽口外候命。”
这日清晨,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扑面而来。怡亲王身着四团龙补服,腰系东珠朝珠,在一众亲兵簇拥下登上望海楼。
他手持单筒望远镜远眺,见海面上旌旗招展,数十余艘福船正锚泊待命。当先一艘帅船上,“李”字大旗猎猎作响。
“这李世安倒是个守规矩的。”怡亲王放下望远镜,对身旁的胜保笑道:
“数月之前,他敢带着一千余练勇,于数万长毛包围之中,斩杀伪北王。如今奉旨勤王,反倒这般谨慎。”
胜保捋着胡须颔首:“王爷明鉴,李抚台此举名为‘不敢擅入’,
实则是向朝廷表明忠心。
他麾下火枪兵皆为百越与江南子弟,若贸然进兵,难免落个‘跋扈’之名。”
怡亲王微微点头,命人取来黄马褂:“传本王令,着李世安率部即刻登岸。本王亲往码头迎接。”
半个时辰后,李世安换乘轻便舢板,在二十名亲兵护卫下靠岸。
他身着正二品文官补服,头戴珊瑚顶戴,甫一登岸便匍匐在地:“微臣李世安,见过怡亲王殿下!蒙圣恩浩荡,遣王爷监军,微臣如获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