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的手指在控制台上敲了两下,屏幕上的星图还在闪。
“你说那浮标不是病源?”他抬头看娜娜,“那就是说,咱们这船是自己老了?”
娜娜的光学镜头微微偏转,像是在确认数据无误。“系统没有中毒迹象。能量衰减是内部效率下降导致,与外部接触无关。”
“合着咱们白紧张一趟?”
“不白。”她调出新的扫描界面,“现在可以专心找补给点了。”
陈浩靠回椅子,呼出一口气。刚才那种被什么东西暗中盯着的感觉总算散了些。他扭头看向通讯频道:“卡尔,听见没?不用回头了,继续往前走。”
频道那头沉默了一秒。
“燃料还剩多少?”卡尔的声音低但清楚。
“68%。”娜娜接话,“按原航线差0.4光年。”
“不够。”卡尔说,“得换地方。”
“正有这打算。”陈浩坐直,“娜娜,把能用的都翻出来。别管多偏、多冷门,只要能充电就行。”
娜娜启动广域扫描协议。主屏分成三块,分别显示引力波波动、热辐射分布和电离层活动趋势。数据流不断刷新,像雨点打在玻璃上。
十分钟过去,什么都没冒出来。
陈浩抓了抓头发。“连个冒烟的地儿都没有?”
“有。”娜娜突然停住,“东南方向,0.18光年外,一颗未标记岩质星球。”
画面切换,一颗灰褐色的球体缓缓浮现。表面坑洼不平,几道裂谷横贯赤道区域,边缘泛着微弱红光。
“地热活跃。”她说,“电离层稀薄但稳定,大气几乎为零。初步判断存在可提取能源矿脉或地下熔核残余热能。”
陈浩凑近屏幕。“看着像个废矿?”
“可能性高。”娜娜点头,“旧联邦时期曾在此类星球建立临时供能站,后期因运输成本过高废弃。”
“那就是说——”他咧嘴,“有人干过这事,咱们照抄作业就行?”
“理论可行。”她说,“但需现场验证。”
“风险呢?”
“地质结构不稳定,可能伴随地震或喷发。降落点选择必须避开断裂带。另外,无大气意味着无法滑翔着陆,只能垂直下降,对推进器精度要求极高。”
“还有别的问题吗?”
“有。”她顿了顿,“我们不知道它现在有没有人住。”
“谁会住这种地方?”陈浩笑,“外星拾荒的?还是躲债跑路的?”
“不排除武装团伙占据资源点的可能性。”她说,“历史上有过类似案例。”
陈浩脸上的笑淡了些。他摸了摸下巴,油渍早擦干净了,只剩一点干皮。
“那就先不远不近地看看。”他说,“别一头扎进去。”
通讯频道再次亮起。
“我建议保持五万公里距离做远程扫描。”卡尔的声音传来,“如果发现人工设施或防御系统,立刻撤离。”
“同意。”娜娜说,“我会启动被动探测模式,避免信号暴露位置。”
“我也同意。”陈浩拍板,“航向调整,目标那颗灰球。慢点开,省着点烧油。”
指令输入后,飞船开始缓慢转向。推进器功率降至最低,舱内灯光随之暗了一格。
三人各自盯着面前的面板。陈浩时不时瞄一眼主屏,那颗星球正一点点变大。
“你说它要是真能补能……”他忽然开口,“咱能不能顺便捞点别的?比如零件、工具,或者——”他眼睛一亮,“一堆没人要的电池?”
“可能性低于37%。”娜娜说,“这类星球通常已被清空。”
“37%也是希望啊。”他嘿嘿一笑,“哪怕捡到半块旧太阳能板我都高兴。”
卡尔在频道里哼了一声。“你高兴得太早了。等看到地面再说。”
“我这不是提前乐一下嘛。”陈浩耸肩,“不然一路上愁眉苦脸的,油耗还得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飞船持续靠近目标,距离从十万公里缩到七万,再降到五万五。娜娜的扫描结果陆续出炉。
“确认地表存在钛铁矿与铀矿痕迹。”她说,“局部区域有持续热源,深度约三公里,符合小型天然反应堆特征。”
“能采吗?”
“需要钻探设备。”她调出一张结构图,“理想情况下,可在裂谷边缘架设简易提取装置,利用地热发电并储存。”
“咱们有钻头吗?”
“没有。”
“工具有吗?”
“只有一套维修扳手和两把切割枪。”
陈浩叹了口气。“那就只能捡现成的了。”
“还有一个办法。”她说,“如果能找到前人遗留的采集站,或许还能启用备用电源。”
“那就是说——”他眼睛又亮起来,“有房子?”
“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她补充,“但损毁率超过八成。”
“八成也是房子!”他一拍桌子,“总比露天挖坑强。”
卡尔的声音插进来:“别忘了,我们还不知道下面有没有人。”
“有人才好。”陈浩笑,“至少说明这地方能活人。”
“也可能是不想被人打扰的人。”卡尔提醒,“带枪的那种。”
舱内安静了几秒。
“所以方案改一下。”陈浩收起笑容,“先绕一圈,看看有没有建筑、有没有动静。没异常再靠近。万一发现人影,先装路过游客,绝不主动搭话。”
“同意。”娜娜说,“我会关闭所有非必要发射源,进入静默模式。”
“我也准备好了。”卡尔说,“随时可以接手手动操控。”
主屏上,那颗星球已占据视野大半。一道长长的黑色裂口斜穿表面,像被人用刀划过。
“就叫它‘刀疤星’吧。”陈浩说。
“命名无意义。”娜娜说,“但它确实不像坟场。”
“可不是嘛。”他笑了,“坟场哪来的电?”
飞船继续逼近,距离降至四万公里。娜娜开启高分辨率成像,将赤道附近区域逐段放大。
突然,她手指一顿。
“发现目标。”
画面中央,一片平坦区域边缘,立着几个低矮结构。金属外壳腐蚀严重,但轮廓清晰可见。
“建筑群。”她说,“长宽约两百米,呈三角布局。顶部有太阳能接收阵列残骸,侧面留有进出通道。”
“有人吗?”陈浩问。
“红外扫描未检测到生命信号。”她调整焦距,“内部无光源,无电磁活动。初步判断已废弃多年。”
“多少年?”
“根据风化程度推测,至少三十年以上。”
“三十年……”陈浩搓了搓手,“够久的了。说不定里面连灯都能用。”
“也可能一碰就塌。”卡尔泼冷水。
“塌了也得下去。”陈浩盯着屏幕,“只要有个屋顶,就能想办法发电。”
娜娜开始计算最佳观测轨道。飞船将绕行星球赤道一圈,全程保持三万公里以上距离,同时收集地形、温度、辐射等基础参数。
“预计两小时后完成首轮扫描。”她说,“之后可决定是否进一步接近。”
“行。”陈浩伸了个懒腰,“趁这段时间,我把降落预案理一遍。虽然咱没钻机,但好歹有切割枪,说不定能拆点废铁当燃料。”
“你还想烧金属?”卡尔问。
“某些合金高温分解能释放能量。”娜娜解释,“效率低,但紧急情况下可用。”
“我就说嘛。”陈浩笑,“废物也有废物的价值。”
他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拿起一支笔在便签上画了几道线。
“着陆点选这儿。”他指着裂谷西侧一块高地,“背风,视野好,离建筑近。万一出事跑得快。”
“前提是能安全下来。”卡尔说。
“当然。”陈浩点头,“推进器必须全程可控,不能摔个底朝天。”
“我会提供实时数据支持。”娜娜说,“包括重力场变化和地壳应力波动。”
“挺好。”他笑,“咱仨凑一块,总比一个人瞎撞强。”
舱内气氛明显轻松了些。之前那种憋闷感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种小心翼翼的期待。
陈浩看了眼屏幕,那颗灰褐色的星球静静悬在那里,裂谷深处隐约透出一丝暗红。
“你说它会不会突然喷火?”他问。
“有可能。”娜娜说,“概率12%。”
“12%也算彩头。”他咧嘴,“至少证明它还活着。”
飞船缓缓切入预定轨道,引擎轻响着调整姿态。主屏上的图像越来越清晰,那些建筑的轮廓也愈发分明。
陈浩盯着看了很久,忽然说:“不管里面有没有电,只要有个屋檐,我就想进去坐会儿。”
“为什么?”娜娜问。
“因为……”他笑了笑,“我已经好久没在地面上睡过觉了。”
他转身走向休息区,脚步比刚才轻快许多。
娜娜继续监控数据流,卡尔在驾驶位检查推进系统状态。
主屏上,星球的影像持续放大,建筑群的入口正对着飞船驶来的方向,像一张半开的嘴。
飞船距离三万公里,航向稳定,准备进入下一阶段观测。
控制台的指示灯一闪,红色警报框弹出一角,还没展开就被娜娜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