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机内部那根黄线弯得更明显了,像是被无形的手慢慢掰成了拱形。
卡尔立刻拧开冷却喷雾,对着线路底部连续喷射。白雾瞬间弥漫开来,他用镊子夹住一块金属片,迅速卡进导线两侧,固定住变形部位。喷完三秒后他松手,金属夹稳稳撑住了那根随时可能断裂的线路。
“暂时不会断。”他说,“但不能再升温了。”
娜娜手指在控制台上滑动,关闭所有后台进程。屏幕闪了几下,最终只留下一个缓存图像——那颗暗蓝色的星球还在缓慢转动,虽然每两秒才更新一帧,边缘也模糊不清,但它没灭。
“最低模式启动。”她说,“只能维持基础音频和静态画面。”
陈浩抹了把额头的汗,抬头看钟。还有两分钟开幕式就要开始,外面已经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观众正在入场。
他抓起扩音器,大步走向展台。
灯光亮起的瞬间,他站在全息投影前,声音响了起来:“各位,欢迎来到跨文明文化节。”
台下人群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掌声。有人小声议论:“这图怎么一卡一卡的?”旁边的人拉住他:“你懂什么,能亮就不错了。”
陈浩没理会,继续说:“眼前这颗星球,是我们第一次探测到的类地行星。大气成分接近地球,表面有液态水痕迹。它不在星图上,是娜娜从废弃数据流里挖出来的。”
娜娜听到自己的名字被提起,手指微微一顿。她悄悄调出后台程序,在资料库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今日记录”,然后把苏珊那幅晨曦画作的扫描件存了进去。
陈浩说完开场词,走下台时腿有点软。但他脸上笑得很开。他知道刚才那段话其实超时了十秒,可没人打断他。
科技展区逐渐热闹起来。几个孩子围在投影前,指着星球上的云层问妈妈:“它真的会下雨吗?”
家长还没回答,娜娜的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根据气象模型推演,该星球每年有三百一十二天处于降水周期。”
众人吓了一跳。一个戴眼镜的男人蹲下来问孩子:“你刚才是不是按了问答按钮?”
孩子点点头,手里还捏着那个绿色小按键。
陈浩站在边上咧嘴一笑。他根本没设什么问答系统,只是让娜娜监听现场声音,一旦检测到提问关键词就自动回应。这个功能本来是用来测试语音交互的,现在成了展区最受欢迎的环节。
“再来一个!”有个小女孩举手,“我想知道外星人长什么样!”
娜娜顿了一下。“目前未发现智慧生命迹象。”她说,“但如果真有,他们可能比你们想象中更像土豆。”
人群哄笑。连卡尔都抬了下眉毛。
苏珊站在艺术展区入口,看着这边热闹的样子,默默把一幅画挪到了主通道旁。那是她画的基地清晨,阳光照在金属屋顶上,反射出淡淡的金色。
她贴了张纸条:写下你看懂的情绪,贴在画旁边。
第一个写的是个老头:“孤独。但暖。”
接着是一个年轻人:“像我小时候老家的院子。”
越来越多的小纸条贴上去。有人写了“希望”,有人画了个笑脸。还有人写了“饿了”,引来一片笑声。
卡尔巡视一圈回来,发现雕塑《将坠未坠》周围还是没什么人。他搬来一组备用灯架,调整角度,让光从下方斜照上去。雕塑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地面上形成一道裂痕般的轮廓。
有人停下脚步拍照。接着又来了两个学生模样的人,围着转了好几圈。
“它是靠什么撑住的?”其中一人问。
“看不见的力。”卡尔说,“就像信任。”
那人愣了一下,笑了:“你还挺会说话啊。”
“我说的是事实。”卡尔低头检查底座传感器,“震动幅度零点三,正常。”
陈浩溜达到艺术区时,正好看见这一幕。他灵机一动,跑回科技区拿了个小牌子,在上面写:“苏珊的画灵感来自娜娜提供的生态数据;她的雕塑结构由卡尔完成力学建模。”
他把牌子立在展区中间。
果然,不少人开始两边跑。先看星球,再去看画,看完画又回头问娜娜:“你说的数据,是不是就是画里的那片云?”
娜娜点头:“坐标一致,时间差四小时。”
“哇。”那人掏出手机,“我要发朋友圈。”
人流渐渐形成循环。科技区讲解结束的人自动流向艺术区,看完雕塑的人又好奇地回到投影前问问题。整个会场的热度像被点燃的引线,一路烧了过去。
陈浩站在中央通道,看着人群流动,突然觉得肚子饿得厉害。他摸了摸口袋,想找块饼干,结果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别忘了吃午饭”。
他记得这不是自己写的。
抬头想找苏珊,却发现她已经被一群人围住了。有个戴帽子的女人拉着她的手:“我能买一幅你的画吗?”
“不卖。”苏珊摇头,“但可以送你一张打印版。”
“真的?太谢谢了!”
旁边有人说:“那你能不能也给我做个小雕塑?就这么大。”他用手比了个巴掌的尺寸。
苏珊想了想:“材料不够,但我可以教你怎么做。”
她从包里拿出一本小册子,封面手写着“简易金属塑形指南”。这是她昨晚临时整理的。
卡尔听见动静走过来,看了看那本册子,说:“需要我帮你加一页电路连接方法吗?”
“你会画画?”苏珊挑眉。
“不会。”卡尔说,“但我能画标准接线图。”
两人当场蹲在地上改手册。陈浩看得直乐,顺手拍了张照传到公共屏上,配文:“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合作日常。”
下面立刻有人评论:“求电子版!”“什么时候开课?”
娜娜默默把这份手册录入系统,标记为“文化节衍生资料A级”。
时间过得飞快。两个小时过去,展屏依旧在转。那颗星球的画面越来越模糊,帧率降到每五秒一动,但始终没有黑屏。
陈浩每隔十分钟就去摸一次主机外壳。温度比之前高了些,但还在可控范围。他不敢松懈,一直守在附近。
苏珊那边越来越忙。她做了个小型互动区,教人用废料做迷你雕塑。一群小孩挤在那里,拿着钳子和铁丝笨拙地弯折。
有个小男孩做出个歪歪扭扭的东西,举起来问:“这是不是也算艺术?”
“算。”苏珊说,“只要你觉得它有意义。”
男孩开心地把它插进沙盘里,和其他作品排成一排。
卡尔一直在记录主板温度。每隔三十秒他就低头看一眼手持仪表,记下一个数字。他的位置几乎没有移动过,就像主机的一部分。
娜娜的操作台前堆满了临时生成的数据报表。她一边监控系统负载,一边应答观众提问,同时还把新出现的互动内容归档保存。
陈浩终于找到机会喘口气。他靠在墙边,喝了口温水,看着全场人来人往。
这时一个工作人员跑过来:“主持人问能不能延长活动时间,观众都不想走。”
“问娜娜。”陈浩摆手,“看机器还能撑多久。”
娜娜看了眼系统状态:“十五分钟后必须关机。散热已达极限。”
“那就再撑十五分钟。”陈浩站直身体,“我去宣布最后环节。”
他走上展台,清了清嗓子:“接下来是今天的最后一个项目——‘我们眼中的未来’。请大家用一句话描述你刚才看到的世界,我们会随机抽十个人送纪念品。”
人群又活跃起来。
有人喊:“我希望以后的房子能飞!”
另一个说:“我想养一只机械猫!”
最前面的小女孩举着手:“我希望星球上的云真的会下雨!”
娜娜听着,忽然在后台加了一句预设回复。下次有人提到“雨”,她就会回答:“根据湿度模型,可能性为百分之六十七。”
陈浩笑着走下台。他经过控制台时,看见娜娜的眼部指示灯泛着淡淡的蓝光。他知道那是她心情不错的表现。
苏珊正帮一个老人戴上自制的金属花环。老人笑着说:“我孙子肯定以为我疯了。”
卡尔蹲在主机旁,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根备用导线。他没接上去,只是放在旁边备用。
展屏上的星球突然停顿了一下,画面冻结在一半云层的位置。
娜娜立即切换缓冲源。三秒后,图像重新加载,继续缓慢旋转。
陈浩站在展台边缘,看着那颗摇晃却不肯熄灭的星球,嘴角扬起。
他刚想说什么,主机内部发出轻微的噼啪声。
卡尔猛地抬头,手中的温度计掉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