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把笔拍在白板槽里,转身走回操作台。他手指刚碰到电源键,又缩了回来。
机器还开着,屏幕黑了,但散热扇还在转。
他没再按下去。
“歇会儿吧。”他说,“眼睛都快盯出火星子了。”
苏珊靠在墙边揉太阳穴,刚才一直盯着烘箱面板,现在看东西还有残影。她眨了几下眼,视线才清楚一点。
“我出去透口气。”
没人拦她。工坊里的空气闷得发沉,混着金属加热后的味道,吸多了脑袋发胀。
她推开侧门走出去。外面风不大,天还没亮,基地外围的照明灯照出一圈黄晕。她沿着墙根慢慢走,脚踩在碎石上发出轻响。
走到第三根支撑柱时,她看见那株植物。
它贴着墙缝长出来,茎干细长,顶端有点弯,像被风吹久了压下去的。她蹲下来看,顺手扯了一段。
茎断开的声音很清脆,但不费力。她拿在手里翻了翻,发现外皮硬,里面是空心的,纤维一层包一层,像是拧过的麻绳。
她试着掰了一下,茎干弯曲到几乎贴住自己,松手后立刻弹回去。
没折。
她多看了两眼。
站起身往回走的时候,脚步快了些。
工坊里三人还在原地。卡尔坐在小凳上数螺栓,一颗一颗摆成行。娜娜站在终端前,光学镜头对着主控屏,似乎在等指令。陈浩趴在桌上,脸朝下,不知道是睡着还是装死。
门一响,大家都抬头。
苏珊直接走到工作台前,把那段植物放在金属板上。
“这个。”她说,“你们看看。”
陈浩撑起身子,眯着眼凑过来。“野草?”
“不是。”她用镊子夹起断口处,“你看里面,分层的,外硬内软。刚才我试了,弯到那种程度都不裂,松手还能回弹。”
娜娜伸手接过样本,机械手指轻轻捏住两端,做了个模拟弯曲动作。她的数据库开始扫描内部结构。
“检测到螺旋状纤维排列,应力分布呈梯度变化。”她说,“表层抗拉强度高,内芯具备弹性恢复能力。”
“听着像我们要的东西。”卡尔放下螺栓走过来,“传动杆要扛冲击,还得有韧性,不能一碰就断。”
“问题是这是植物。”陈浩摸着下巴,“咱们做的是金属件。”
“可原理一样。”苏珊指着断面,“它为什么能这样?因为不同部位材质不一样。我们能不能也让材料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性能?”
屋里安静了一秒。
“你是说……局部处理?”陈浩问。
“对。”她点头,“别整个一块板子统一加热。受力大的地方加硬,连接区留点弹性。就像这根茎,皮硬芯软。”
陈浩看向娜娜。“能实现吗?”
娜娜已经调出合金晶格模型,正在比对植物纤维走向。“理论上可行。通过分区加热,控制不同区域的晶体生长方向和密度,可以模拟梯度结构。”
“听起来挺玄。”卡尔挠头,“但我们有这本事吗?设备可不是激光雕刻机。”
“不需要精雕。”娜娜说,“只要能在关键位置施加定向热量,并保持时间差,就能形成性能差异。”
陈浩绕着工作台走了半圈,突然停下。
“也就是说,我们不用追求整块材料都达到完美状态。只要关键部位达标,其他地方凑合就行?”
“正是。”娜娜确认。
“那咱们之前全搞反了。”他笑了一声,“一直在找一个万能温度,想让整块板子同时变强又不变脆。结果根本不存在这种温度。”
“存在。”苏珊纠正,“只是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所以现在怎么办?”卡尔问,“拿喷枪一个个烧?”
“可以用隔热涂层。”娜娜提议,“覆盖非目标区域,集中加热重点部位。”
“我来画范围。”苏珊抓起记号笔,“根据设计图,标出最大受力点。”
她俯身在金属板上画线,动作利落。陈浩在旁边看着,忽然觉得脑子轻松了点。
不是问题解决了,是问题变了。
从前他们卡在“怎么让这块板子听话”,现在变成“怎么让它一部分听话,另一部分少惹事”。
难度降了不止一级。
“加热顺序呢?”他问。
“先低温预热整体,释放初始应力。”娜娜说,“然后分段升温,最后缓慢冷却,避免热冲击。”
“听上去像煎牛排。”卡尔说,“外面焦,里面嫩。”
“差不多。”苏珊笑了,“只不过我们不吃这块肉。”
“可惜了。”卡尔叹气,“不然还能加点调料。”
陈浩坐回椅子,从抽屉里翻出新的记录本。封面印着“备用日志”,他撕掉前两页空白纸,开始写标题。
“这次叫什么?”
“叫‘别把杆子烧歪计划’。”卡尔说。
“太长。”陈浩摇头,“叫‘分段烤’。”
“土。”苏珊撇嘴。
“接地气。”他不以为意,“名字不重要,能用就行。”
娜娜已经开始编程。她的机械臂连接调试接口,屏幕上跳出新流程:预热→屏蔽→定点加热→保温→自然冷却。
“需要人工监控三处温度点。”她说,“红外测温仪只能固定两个位置,第三个需手动补位。”
“我来。”卡尔举手,“反正我不碰重东西。”
“你负责读数,别打盹。”陈浩递给他记录表,“上次你记错电流值,害我多绕三圈电线。”
“那次是灯光晃眼。”卡尔嘟囔。
“这次灯更亮。”苏珊把台灯挪了个角度,“看你往哪推。”
“加热时间怎么定?”陈浩转向娜娜。
“初步设定为每阶段五分钟,根据实时反馈调整。”
“那就先试一小块。”他说,“拿边角料练手。”
苏珊从废料堆里挑出一块余料,尺寸够做一次测试。她把它固定在实验架上,用耐高温涂料涂了两侧,只留下中间一段裸露。
“这里是要强化的区域。”她指给娜娜看。
娜娜点头,机械手指夹起红外探头,校准位置。
“准备启动程序。”
“等等。”陈浩站起来,“谁去把门关了?风一吹温度就不稳。”
卡尔跑去关门。苏珊检查隔热层是否完整。娜娜确认系统无误。
陈浩最后看了一圈。
“开始吧。”
娜娜按下启动键。
机器嗡鸣声重新响起。加热管逐渐发红,热量集中在那一小段金属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第一阶段完成,进入屏蔽加热。
卡尔报出三个温度值,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第二阶段开始。
金属表面颜色微微变化,边缘泛出暗黄。
“看起来……还行?”苏珊盯着观察窗。
“目前无异常。”娜娜说,“晶体重组进程正常。”
第三阶段即将开启。
“降温准备好了吗?”陈浩问。
“风扇已就位,自然冷却流程待命。”
“那就继续。”
娜娜输入指令。
加热头缓缓靠近目标区域。
突然,左侧探头报警。
“温度偏移,超出阈值百分之八。”
“左边涂料裂了。”苏珊喊,“热气进去了!”
娜娜立刻切断该区加热,切换备用方案。
“改用脉冲式补热,避免局部过烧。”
“能救回来吗?”陈浩盯着那块金属。
“尝试中。”
她操控机械臂微调角度,红外监测同步反馈。
三十秒后,数值回归正常区间。
“危机解除。”她说,“材料未受损。”
大家同时松了口气。
“下次涂料多刷一层。”卡尔说。
“或者换个牌子。”苏珊拿起空罐子看了看,“这玩意儿保质期过了半年。”
“省着点用。”陈浩说,“后面不一定有补给。”
试验继续推进。
最后一道加热结束,进入保温阶段。
接下来就是等。
机器运行声低了下来。
四人围着实验架站着,谁都没说话。
刚才那一下险情让他们心跳还没完全平复。
“其实。”卡尔忽然开口,“我觉得这办法能成。”
“我也觉得。”苏珊说。
“别说得太早。”陈浩看着保温计时器,“现在说能成,明天它就断给你看。”
“但思路是对的。”娜娜说,“自然界用了上亿年优化这种结构,我们只是借个参考。”
“关键是咱们终于有个参考了。”陈浩笑了笑,“之前纯瞎摸。”
“下一步呢?”卡尔问。
“明天正式试产。”陈浩说,“先做一根完整的传动杆,装进原型机试试。”
“材料够吗?”
“省着用就够。”
“要是又出问题?”
“那就再改。”
“改到什么时候?”
“改到能用为止。”
屋里安静了一会儿。
“其实。”苏珊轻声说,“我刚才在外面,看到不止这一种植物。还有几种长得更结实,可能更适合参考。”
陈浩转头看她。
“明天再去采点样本?”
她点头。
“娜娜,能把这些植物的数据都存下来吗?”
“已建立本地档案库。”娜娜说,“命名为‘仿生结构参考集’。”
“挺好听的名字。”卡尔说。
“比‘土拨鼠项目’强。”苏珊笑。
“那个也别删。”陈浩翻开记录本,“留着纪念我们最蠢的时候。”
他合上本子,走到主控台前,关掉运行日志。
屏幕暗下去。
这次没有警告闪烁。
他转身面对三人。
“今晚都早点休息。明天从早班开始。”
没人反对。
卡尔收拾工具。苏珊拆下测试件,小心包好。娜娜断开连接线,开始自检系统。
陈浩站在门口,回头看了一眼那块正在冷却的金属。
它安静地躺在架子上,表面有一道浅浅的加热痕迹。
像一道伤疤。
也可能是一道起点。
他抬手关灯。
黑暗落下前的最后一瞬。
苏珊把植物样本放进密封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