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口的风声停了,桌上的晶体闪了一下,蓝光扫过墙壁。
陈浩没动,手还挡在眼前。那道光比之前亮得多,像是一下子从昏睡中睁开了眼睛。
他放下手,盯着采样袋看了很久,忽然转身走到操作台前,把昨天的记录本翻出来,一页页往后翻。纸张发出沙沙的声音,苏珊抬头看了他一眼,卡尔正拧紧最后一颗螺丝,娜娜的镜头微微转动,对准了他。
“你又想干嘛?”卡尔问。
陈浩没回答,手指停在某一行字上。那是他昨晚随手记的一句话:“见强光熄灭,恢复时间约十二秒。”
他盯着这行字,脑子里却浮现出更早的事——基地资料室里,娜娜从一本破书里抽出的那份残缺报告。当时大家只注意到北纬29度和高压低温带,但有句话被忽略了:“在特定温压条件下,硅基复合体可进入共振态。”
他说不清为什么现在突然想起这个。也许是因为刚才那道光来得太不寻常,像是回应什么似的。
他猛地站起来,拍了下桌子:“我们搞错了方向。”
三个人都看向他。
“它不是电池,也不是燃料。”陈浩调出投影,把那段旧文字放大,“我们一直拿它当电源用,可它根本不是等着被榨干的东西。它是要被‘唤醒’的。”
“什么意思?”苏珊问。
“你看它什么时候发光?不是通电的时候,是环境变化的时候。”陈浩一条条数,“野外自发闪烁,强光照射后短暂熄灭,现在又突然变亮——它在反应,但它只对特定刺激有反应。”
卡尔皱眉:“所以你要把它塞进烤箱?”
“差不多。”陈浩点头,“娜娜,还能查到那份报告的原始模型吗?那种材料理论上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激活?”
娜娜接入数据库,屏幕很快跳出一组数据。“匹配度最高的理论模型为地壳深层相变材料,建议实验环境:温度八十摄氏度上下五度,气压提升至一点八倍标准大气压。”
“高温加高压?”苏珊皱眉,“我们现在用的是备用模块,散热本来就撑不了多久。”
“我知道。”陈浩点头,“但我们得试一次。不然永远卡在这里。”
卡尔摇头:“上次炸的是稳压模块,这次要是反应舱扛不住呢?整个实验室都可能断电。”
“风险肯定有。”陈浩承认,“但我们现在连它能不能稳定输出都不知道。光靠观察,三年也出不来结果。”
“那就先小范围试。”苏珊开口,“用最低功率脉冲触发,监测十分钟。一旦异常立刻终止。”
卡尔看了她一眼,又看向陈浩,最后叹了口气:“行吧,但我得重新加固密封圈,还得接临时冷却管。”
“我去搬储冷罐。”陈浩咧嘴一笑,“还是你说得对,这玩意儿脾气差,得伺候着。”
四人立刻分头行动。
苏珊检查光谱仪滤光片,确认热干扰下的读数稳定性;卡尔拆开反应舱侧板,更换耐压垫圈并连接导管;娜娜调整环境控制系统,预设温压曲线;陈浩则把采样袋里的晶体转移到新容器中,动作小心。
“别怪我没提醒你。”卡尔一边拧螺丝一边说,“要是再炸一次,下回修的人都得戴防爆头盔。”
“那你多戴一个。”陈浩把容器放进舱内,“反正你脑袋大。”
设备陆续启动,嗡鸣声重新响起。这次没有直接通电,而是先升温加压。显示屏上的曲线缓慢爬升,温度达到六十度时,冷却液循环出现波动,警报短促响了一声。
“散热跟不上。”卡尔立刻切换手动模式,打开旁路阀,将冷媒导入副管。
“滤光片偏移零点三度。”苏珊调整角度,“光谱恢复可用。”
温度继续上升,七十、七十五、七十八……最终稳定在八十度。气压同步达到一点八倍。
舱内的晶体依旧安静,表面泛着淡淡的蓝。
“接下来呢?”苏珊问。
“试试低频脉冲。”陈浩按下信号发生器开关,输入一组缓慢起伏的波形,“就像叫醒服务。”
第一轮脉冲持续十秒,无反应。
第二轮,间隔三十秒,强度微调。
第三轮刚启动,蓝光忽然颤动了一下。
“有变化!”苏珊盯着屏幕,“发光频率从六点八赫兹升到七点二,而且趋于平稳。”
陈浩没说话,继续维持脉冲输出。
一分钟过去,蓝光由闪烁转为持续辉光,像是被点亮的灯丝。显示屏上的能量读数开始缓慢上升,从零点五到一点二,再到二点三,最后稳定在四点七。
“它……稳住了。”苏珊轻声说。
“还在涨!”卡尔站了起来,盯着数值表,“没有回落迹象!”
娜娜同步采集数据,生成初步曲线图。“能量输出连续五分钟保持稳定,未检测到逆向脉冲或腐蚀性副产物。”
陈浩长出一口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成了。”
“不算完全成功。”苏珊看着散热警告提示,“备用模块已经接近过载极限,最多再撑四十分钟。”
“够了。”陈浩笑着摇头,“只要它肯给,咱们就有办法慢慢提。”
卡尔没笑,但也没再说反对的话。他检查完密封性,低声说:“加热模块老化严重,下次得换新的。”
“写进改进清单。”陈浩拿起笔,在记录本上写下第一行:“七百五十五日,上午十点十七分,首次实现稳定能量提取,输出值四点七单位,持续五分钟以上。”
苏珊接过笔,补充观测细节。娜娜开始整理后台数据流,准备生成完整模型。
实验室里气氛变了。不再是死磕硬闯的焦躁,也不是束手无策的沉默,而是一种踏实的推进感。
陈浩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太阳穴。这一晚没睡好,但他现在一点都不觉得累。
“早知道这么简单,我大学就该去考研究所。”他说。
“你挂科三门。”苏珊头也不抬。
“那是因为考试不让抄书。”陈浩振振有词,“现在不也靠翻资料才找到路子?”
娜娜忽然出声:“发现新线索。”
众人看过去。
“在对比历史数据时,识别到一段相似记录。”她的声音平稳,“三年前,基地曾进行高能物质稳定性测试,编号E-7项目中途终止,原因标注为‘不可控共振风险’。”
“E-7?”卡尔皱眉,“那个项目我听说过,负责人是莱恩博士,后来撤离时失踪了。”
“测试对象是什么?”陈浩问。
“未知硅基复合矿物,来源地——北纬二十九度。”
空气静了一瞬。
“也就是说,”苏珊缓缓开口,“这不是第一次发现它?”
“也不是第一次失败。”卡尔看向反应舱,“他们当年可能也走到这一步,然后出了事。”
陈浩盯着显示屏,数值依然稳定在四点七。
“那说明我们比他们多知道了点东西。”他说,“他们不知道它怕强光,也不知道它需要温压配合。咱们现在每一步都是新的。”
“但也可能是重蹈覆辙。”卡尔低声说。
“那就走慢点。”陈浩站起身,“今天先到这里,让机器歇会儿,我们也喘口气。明天再来一轮,加点变量,看看它还能不能撑住。”
苏珊合上记录本,脸上带着一丝疲惫的笑意。卡尔开始拆卸冷却管,动作比早上利索多了。娜娜持续运行分析程序,屏幕上滚动着不断更新的数据流。
陈浩走到窗边,外面天色灰白,荒原静静铺展。
他回头看了眼反应舱,蓝光依旧亮着,稳定得像一颗活着的心脏。
“喂。”他对着舱体说,“明天别耍脾气啊。”
没人回答,但那道光轻轻闪了一下,像是听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