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江南,苏州中转冷库外车水马龙。几辆来自台湾的漕船刚靠岸,搬运工便麻利地将装满海产的木箱卸下来,通过特制的冰道推进冷库——箱中的龙虾、海蛎仍鲜活饱满,丝毫不见长途运输的萎靡。负责冷库管理的官员拿着账本,对台湾商户陈老板笑道:“陈老板放心,这冷库用的是北方冰窖的技术,能保海产十日新鲜,等北方的商队来提货,还是您刚从台湾运来时的模样!”
陈老板看着冷库内整齐码放的海产,脸上笑开了花:“以前运到北方,一半海产都得糟践,如今有了这中转冷库,咱们的利润翻了一倍还多!下次我要多运些台湾的凤梨来,也让北方百姓尝尝鲜!”话音刚落,便有来自山东的商队赶来,双方核对清单后,商队老板当场付了定金,笑着说:“往后咱们就定长期合作,你负责运,我负责卖,保准让台湾特产在北方火起来!”
与此同时,京郊的田野里也是一派丰收景象。流民李老三正弯腰收割第一茬小麦,金黄的麦穗沉甸甸的,映得他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半年前,他还是流落街头的乞丐,如今不仅分到了五亩荒地,官府还送来了种子与耕牛,甚至派农师来指导耕种。“多亏了朝廷的好政策,咱们才有了家,有了盼头!”李老三擦了擦汗,将收割的小麦捆好,想着晚上要给孩子做顿白面馒头,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不远处,负责流民安置的官员正巡查田地,看到农户们干劲十足,心中十分欣慰。他走到李老三身边,递过一壶水:“老李,今年收成不错,明年要是想多种些,官府还能帮你申请农具补贴。”李老三接过水壶,连连道谢:“谢谢大人!明年我想种些蔬菜,拿到城里的市集去卖,再多赚些银钱,给家里盖间新瓦房!”
南洋航线上,施琅水师的战船正巡航在碧波之上。了望手突然发现远处有几艘可疑船只,船帆上没有任何标识,行迹十分诡异。施琅当即下令:“靠近查看,若为海盗,即刻围剿!”战船迅速逼近,果然发现可疑船只正在劫掠一艘商船。清军水师当即开火,火炮轰鸣间,海盗船很快失去抵抗能力,船上的海盗尽数被擒。商船船长感激涕零,对着战船拱手道:“多谢施将军救命之恩!有你们在,咱们走南洋航线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这些消息陆续传回京城,康熙在乾清宫召见英台与胤禛,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报,脸上满是欣慰:“中转冷库解决了物产损耗的难题,流民垦荒让百姓有了生计,水师巡航保障了通商安全,你们当初的谋划,如今都见了实效。”
英台笑着回道:“父皇,这都是各地官员与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往后咱们还要继续优化政策——比如在中转冷库旁设立‘特产展销厅’,让各地商户直接对接;在流民聚居地开设‘农技学堂’,教农户更科学的耕种方法;让水师与南洋各国建立通商互信,共同打击海盗。”
胤禛也补充道:“儿臣已让人统计各地惠民医馆的药材缺口,计划从京城太医院调拨一批药材,同时鼓励民间药农种植药材,确保偏远州县的药材供应。”
此时的京城,“特产展销厅”的筹备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京郊的“农技学堂”里,农师正给农户们讲解如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南洋的港口,大清与南洋各国的官员正商议共同打击海盗的细则。一幅“政策落地、民生向好、邦交和睦”的图景,在大清的疆域上徐徐展开。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江南特产展销厅内,商户们忙着布置展台;京郊农技学堂里,农户们认真听课;南洋港口,大清与南洋官员握手言和。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润的光,像是在为这份“政策惠民、天下安康”的盛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君臣同心、民生安乐的永恒印记。从江南的中转冷库到京郊的流民垦荒,从南洋的水师巡航到各地的医馆药材补给,大清用“精准施策、持续优化”的智慧,将每一份政策都落到了实处,将每一份关怀都送到了百姓心中。这份藏于市井烟火、朝堂谋划中的担当,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大清的每一寸土地上长久闪耀,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