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京城寒意渐浓,四爷府的偏厅却暖意融融。英台邀来鳌无情等56位老将军,桌上摆着热茶与点心,却无半分宴饮的闲适——今日她要与老将军们聊聊“后辈子孙的教养”,这是她思虑多日的心事。
“各位将军,”英台放下茶盏,语气恳切,“咱们这代人浴血奋战,为的是守护大清、让百姓安居乐业。可如今不少将门子弟生在富贵乡,不知战场凶险、不懂民间疾苦,有的甚至仗着父辈功绩骄纵行事,欺负乡里百姓。长此以往,不仅会败坏将门名声,更会寒了百姓的心。”
鳌无情闻言,重重叹了口气:“四福晋说得是!前几日我那孙儿,竟因店小二上茶慢了些,便掀了人家的摊子。我得知后狠狠罚了他,可这孩子嘴里虽认了错,眼里却满是不服气,总觉得‘我爷爷是将军,这点小事算什么’。”
其他老将军也纷纷点头附和,王奎皱着眉说:“我家那小子更过分,上个月在市集上看中个玉佩,竟想不给钱就拿走,还说‘掌柜的敢要,就让我爹撤了他的摊位’。我当时气得差点动家法,可转念一想,这不全是孩子的错,是咱们平日里太过娇惯,没让他们见着百姓的难处。”
英台听着老将军们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们能正视问题,便有解决的希望。她缓缓说道:“孩子们不懂事,是因为他们没经历过咱们吃过的苦。咱们当年在战场上忍饥挨饿,见惯了百姓流离失所,才知道‘安稳日子’有多珍贵。若想让他们不骄纵、不欺负人,就得让他们走出府门,去两个地方看看:一是军营,二是民间。”
“去军营,”英台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让他们穿上士兵的铠甲,跟着队伍训练——天不亮就起来出操,扛着长枪跑十里地,夜里还要站哨守营。让他们知道,‘将军’的名号不是用来炫耀的,是靠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让他们明白,士兵的职责是守护,不是欺压。”
“去民间,”她继续说道,“让他们跟着农户下地耕种,体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让他们去市集帮商贩摆摊,感受‘一分钱一分货’的不易;再让他们去灾区看看,瞧瞧百姓遇灾时无粮可食、无屋可住的困境。只有亲身体会过这些,他们才会懂得尊重百姓、珍惜当下的生活。”
老将军们听得连连点头,鳌无情当即拍板:“四福晋说得在理!我明日就把孙儿送进京城卫戍营,让他从普通士兵做起,不许他透露自己的身份,就当是个寻常小兵,吃够了苦才能长记性!”
“我也这么办!”王奎跟着说道,“我让我那小子跟着农户去乡下,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少干一天活就少给一天饭,让他尝尝‘汗滴禾下土’的滋味,看他还敢不敢轻视百姓!”
其他老将军也纷纷表态,有的说要送孙辈去水师战船历练,有的说要带孙子去灾区赈济,还有的说要让孩子跟着肃贪专员巡查,看看贪腐官员如何害民,明白“清正”二字有多重要。
英台见老将军们都有了决断,笑着说道:“各位将军放心,若孩子们在军营或民间遇到难处,只管跟我说。我也会让弘历多跟他们走动,弘历虽在宫中长大,却常跟着我去夜市、去乡下,懂得尊重百姓,让他们多学学弘历的样子。”
几日后,老将军们的孙辈纷纷离开舒适的将军府,走进了军营或民间。鳌无情的孙儿鳌轩刚进卫戍营,就被安排跟着士兵出操,第一天就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晚上站哨时冻得直打哆嗦,才知道“将军府的暖炉”有多珍贵;王奎的儿子王磊跟着农户下地,一天下来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看着农户们顶着烈日收割庄稼,才明白“一碗饭”来得有多不容易。
消息传到京城,康熙听后欣慰不已,对英台说:“你这一招‘砺志’,比任何说教都管用。让将门后辈子孙知民间疾苦、懂军人职责,才能让将门家风传承下去,让大清的根基愈发稳固。”
英台躬身回道:“父皇,这不仅是为了将门后代,更是为了大清的未来。只有让下一代懂得‘百姓为重、责任为先’,他们才能接过咱们的担子,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此时的卫戍营里,鳌轩正跟着士兵练习枪法,虽手臂酸痛却不敢懈怠;乡下的田埂上,王磊正帮农户挑水浇田,脸上虽满是汗水却带着笑容;夜市的摊位前,弘历正跟着商贩吆喝,与百姓说说笑笑——一幅“后辈子孙砺初心、民间军营长见识”的图景,正在大清缓缓展开。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卫戍营里,少年们刻苦训练;田埂上,少年们帮农户劳作;夜市中,弘历与百姓亲切交谈;偏厅内,老将军们看着孙辈的书信,脸上满是欣慰。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这份“训诫后昆、守护初心”的远见,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家风传承、民心凝聚”的太平印记。从英台的训诫,到老将军的践行,从少年们的历练,到百姓的认可,大清用“言传身教”的智慧,为下一代种下“爱民、尽责”的种子。这份藏于烟火气中的传承,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递,书写着跨越时空的盛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