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眠团队那套“高效率、低工时”的模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林氏松弛学”,如同投入“卷王之王”这潭深水里的异色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未平息。在经历了最初的质疑、审视和部分认可后,一些被KpI和加班文化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其他部门,开始蠢蠢欲动,试图模仿。
然而,模仿者众,成功者无。
最典型的例子是市场部下属的一个数字营销小组。组长姓王,是个颇有干劲但思维略显僵化的中年管理者。他被林眠团队的“不加班也能出成绩”深深吸引,尤其是在亲眼目睹了对方团队下班时那一片轻松祥和的景象后,更是下定了决心要“改革”。
王组长的“改革”简单粗暴。他在一次小组会议上宣布:“从下周开始,我们组也要向林总监的团队学习,提高效率,减少加班!以后非重大项目,原则上不准加班!”
组员们先是愕然,随即爆发出小小的欢呼,仿佛看到了解脱的曙光。
然而,王组长只学到了林眠模式的皮毛,甚至是扭曲的皮毛。
他看到了林眠团队的“松弛”,便以为松弛是目的。于是,他放松了对工作过程的管控,减少了例会频率,对任务进度也只是偶尔过问,美其名曰“充分授权”。
他却没看到,林眠团队的松弛,是建立在极度聚焦的目标、清晰透明的流程、高度自律的成员和关键时刻精准的“灵感”指引之上的。林眠的“不管”,是基于对团队能力和自我管理体系的信任,而非放任自流。
王组长也看到了林眠团队的“不加班”,便以为不加班是硬性规定。他严格卡死下班时间,一到点就开始催促大家离开,甚至对那些因为任务没完成想主动留下来一会儿的组员表示不满,认为这是“破坏团队风气”。
他却没看到,林眠团队的不加班,是高效完成工作后的自然结果,是一种权利,而非被强制剥夺的义务。林眠从未禁止过加班,他只是通过优化管理和提升效率,让加班变得没有必要。
结果可想而知。
失去了严格过程监督和明确目标指引的王组长小组,迅速陷入了一种混乱的“伪松弛”状态。有人开始磨洋工,认为反正只要不加班就行,白天效率低点无所谓;有人因为缺乏协调和明确指令,工作方向跑偏,做了大量无用功;遇到问题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解决机制和上级的及时指导,小问题拖成大问题。
短短两周,这个小组的项目进度严重滞后,提交的方案质量明显下滑,一次重要的客户汇报更是漏洞百出,险些搞砸了一个关键客户。
王组长焦头烂额,面对来自部门总监和客户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取消了“改革”,恢复了以往的加班模式,甚至变本加厉,以弥补前两周落下的进度。组员们怨声载道,之前的欢呼变成了更深的怨怼,私下里嘲讽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东施效颦”。
这件事很快在公司内部传开,成了其他部门茶余饭后的笑谈。
“看到没?市场部那个王组长,学人家林总监,结果差点把自己学没了!”
“就是,只看到人家喝茶散步,没看到人家脑子转得多快,团队管得多好。”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林总监那套,可不是谁都能学的。”
这些议论传到林眠耳中,他并没有什么反应,依旧喝着他的茶,散着他的步。他早就明白,他这套模式的核心,不在于表面的“松弛”或“不加班”,而在于一整套内在的逻辑、理念和对人性的洞察。它需要管理者的智慧、魄力和独特的个人能力(比如他的【睡眠系统】),也需要相匹配的团队成员和文化土壤。
简单的形式模仿,无异于刻舟求剑,只会徒增笑柄。
这天下午,林眠在楼梯间遇到了垂头丧气的王组长。王组长看到他,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只是叹了口气,匆匆离开了。
林眠看着他的背影,目光平静。他知道,这次失败的模仿,反而更加印证了他这套模式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大多数管理者在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上的局限。
而对于他自己的团队而言,这次外部失败的尝试,无形中又加固了内部的凝聚力。成员们更加珍惜当下这种真正高效且松弛的工作环境,也更加坚定了践行“林氏松弛学”的决心。他们知道,自己拥有的,并非轻易可以复制的表象,而是一个精心构建、运转精密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松弛,是高度自律后的奖赏;高效,是目标清晰、路径明确后的必然。而这一切的源头,或许真的只有那个每天看起来“不务正业”,却能确保他们安心工作、准时下班、甚至能保护他们不被无意义事务打扰的林总监,才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