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像一层薄薄的金纱,轻柔地铺在山村小学的石阶上。
沈昭岐坐着,背靠着斑驳的墙壁,膝上摊开一本本稚嫩的助农日记。
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混杂着孩子们的琅琅书声,构成一种质朴而安宁的交响。
一个小女孩,梳着两条乌黑的辫子,咬着铅笔头凑过来,大眼睛里满是纯粹的好奇:“沈老师,为什么我们写的这些流水账,能救那么那么远地方的人呀?”
沈昭岐停下批改的红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抬起下巴,指向窗外那片开阔的晒场。
几十个村民正围着几台笔记本电脑,一边大声核对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一边在表格里飞快地输入数据,动作娴熟,神情专注。
阳光下,他们黝黑的脸庞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因为啊,”他收回目光,声音温和而深邃,“很多年以前,有人害怕你们的父母识字,因为识了字,就不再甘心被蒙蔽。而现在,又有人害怕你们会算账,因为会了算账,就不再愿意被剥削。”
话音未落,裤兜里的手机突兀地振动起来。
屏幕上跳动着“林晚”两个字。
他按下接听键,那头的声音冷静中带着一丝疲惫。
“昭岐,老秦昨夜走了,很安详。”林晚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他的遗嘱里,指定你、我,还有秦知语,作为共同见-证人。”
沈昭岐的目光瞬间凝固,远处的喧闹和近处的书声仿佛在这一刻被抽离,世界陷入一片深沉的寂静。
他沉默了足足十几秒,那双看过无数风浪的眼睛里,翻涌着外人无法读懂的情绪。
最后,他缓缓合上手中的日记本,动作轻得像是在安放一件珍宝。
“告诉他女儿,”他的声音恢复了平稳,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我下午就到。”
杭州殡仪馆外,细雨霏霏,将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哀伤之中。
老秦的女儿,秦知语,一身素黑,眼眶红肿但眼神坚定。
她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默默地将一份用牛皮纸袋精心包裹的手稿递到沈昭岐面前。
手稿已经泛黄,纸页边缘卷曲,散发着陈旧的墨香。
封面上是几行苍劲有力的毛笔字:“共治十三则——致未来不必再跪着谈判的农人”。
沈昭岐的心猛地一颤。
他一页页翻过,那些文字或犀利如刀,或温厚如土,全都是老秦一生心血的结晶。
当他翻到最后一页时,目光被一段用红色钢笔写下的批注牢牢吸住:“真正的制度,不在文件里,不在庙堂之上,而在每一个愿意为一句真话、一分公道站出来的身影中。”
这行字,像是穿透时空的惊雷,在他心中轰然炸响。
他拿出手机,将这页内容清晰地拍下,没有丝毫犹豫地发给了远在首都的周执,并附上了一句简短的留言:“把它编进全国培训教材的第一课。”
当天傍晚,从东北的黑土地到西南的红土高原,从东海的渔村到西北的戈壁绿洲,所有“共富”计划的培训班,都同步开讲了这名为《身影》的第一课。
大屏幕上,那段红色的批注熠熠生辉,台下座无虚席,数万双眼睛里,燃烧着同样炽热的火焰。
无一人缺席,无一人早退。
几乎在同一时间,秦知语站在共富2.0全国推进会的讲台上,面对着数百名来自各地的合作社代表和线上数万名观众,声音清冷而决绝:“我在此宣布,自今日起,‘共富’体系将全面切断与秦氏集团及其所有关联公司的业务往来。”
满场哗然。
会后,她的私人电话立刻被一个加密号码打爆。
电话那头,是秦氏家族一位辈分极高的长老,声音里满是压抑的怒火:“秦知语!你疯了?你以为没了秦家的资本输血,你那个乌托邦还能撑多久?”
秦知语走到落地窗前,看着窗外川流不息的城市灯火,语气平静得可怕:“十五年前,你们动用整个集团的资本和媒体资源,轻而易举地埋葬了一个叫沈昭岐的演员。今天,十万农户用他们亲手记录的账本,复活了一种叫做‘公平’的东西。您猜,资本和人心,哪个更持久?”
不等对方回答,她便挂断了电话。
随即,她拨通内线,下达了另一道指令:“解散cEo专属安保队,所有人员按N+2赔偿。同时,发布公告,组建‘农户巡防志愿团’,负责总部及各枢纽的安全工作。”
命令下达不到半小时,首批志愿者的报名人数,突破了两千。
而在技术的战场上,林晚也正面临一场无声的硝烟。
她通过数据模型监测到,国内某顶级的电商平台,正打着“共生模式”的旗号,利用算法漏洞,悄无声息地对接入体系的农户数据进行深度收割和画像分析。
“他们想偷走我们最宝贵的资产。”林晚的眼神锐利如鹰。
她立刻联合小柯,连夜赶制出一份详尽的《技术反噬预警报告》,并通过所有渠道全网发布。
同时,他们在全球最大的开源社区发起了一场“清洁代码运动”,号召所有正义的程序员共同抵制这种“数据寄生虫”。
运动的高潮,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
林晚团队邀请了几位农户代表,参与线上代码审查。
镜头里,一位来自陕省、戴着老花镜的大叔,举着一个硕大的放大镜,几乎把脸贴在屏幕上,吃力地辨认着一行行飞速滚动的代码,嘴里喃喃自语:“俺看不懂,但俺就是要盯着,看你们咋使坏!”
这个笨拙而执着的画面,瞬间冲上热搜,引爆了全网舆论。
当晚,那家电商巨头顶不住排山倒海的压力,被迫公开道歉,并宣布永久下架相关产品线。
在内部总结会上,林晚对着一群年轻的程序员说:“记住,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它不怕被利用,最怕的,是被人当成一把看不见的刀,在无声无息中宰割那些最信任我们的人。”
所有战线上的胜利,最终汇集到了周执这里。
他一手推动的《乡村共治促进条例》,终于进入了最高级别的立法听证阶段。
会上,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农户一人一票的投票权,是否具备超越资本和行政指令的法律效力”。
一位资深法学专家提出了尖锐的质疑:“这种模式在理想状态下是好的,但它缺乏足够的实践案例支撑,如何保证其普适性和严肃性?”
周执没有直接辩驳。
他走上台,打开了投影。
一段清晰的视频展现在会场所有人的面前:云南某个偏远山村的年终分红现场,礼堂里坐满了村民,每位村民手里都捏着一张小小的纸质票根。
他们依次走上台,将票根上的二维码对准一个简易的扫描设备。
身后的大屏幕上,每一票的数据被实时录入系统,分红方案的支持率和反对率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秒一秒地跳动着。
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又充满了乡土的仪式感。
视频播放完毕,周执环视全场,声音沉稳而有力:“各位,这,不是我们为了立法而设计的实验,这是在过去的三年里,在全国一千多个村庄,每一天都在发生的民主实践。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不是在凭空创造一种新的权利,我们只是在请求法律,去承认一个早已存在、并且充满活力的事实。”
会场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随后,不知是谁第一个站起来鼓掌,紧接着,掌声如雷,经久不息。
盛夏的夜晚,蝉鸣如织。
沈昭岐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走进了昭品最初的那个直播间。
这里已经很久没人用过了,设备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镜头上积着细密的灰,像一层岁月的滤镜。
他没有开灯,只是借着窗外透进来的月光,走过去,用指腹轻轻擦去屏幕上的痕迹,仿佛在唤醒一位沉睡的老友。
然后,他熟练地打开了摄像头和电源。
柔和的补光灯亮起,照亮了他身后的那片空荡。
他对着镜头,像是对着无数久违的朋友,缓缓开口,声音沙哑而温和:“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不下单,我只想……讲个故事。”
他开始讲述,从十五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何在一夜之间被资本和舆论编织的巨网拖入深渊,被合约绑架,被资源封锁,被全世界遗弃。
他又讲,自己如何从泥沼中爬起,一步步走到今天。
“我回来,不是为了复仇,”他的目光穿透镜头,仿佛能看到屏幕前每一个人的眼睛,“复仇只会带来更多的仇恨。我回来,是为了建立一个系统,一个能让下一个‘沈昭岐’,不必再经历重生,就能堂堂正正站着说话的系统。”
“所以现在,”他慢慢站起身,脸上露出一抹释然的微笑,像是放下了千钧重担,“我的故事讲完了。我把话筒,还给土地。”
话音落下,他伸出手,决然地按下了直播间的总电源。
灯光熄灭的刹那,他身后的黑暗里,手机屏幕陡然亮起,弹幕和后台消息如决堤的星河,瞬间炸裂。
那是全国各地的农户,在同一时间自发发起的#听见土地#话题,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同步点亮了整个夜空。
世界前所未有地喧嚣,而这间小小的直播间里,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寂静。
沈昭岐站在黑暗中,没有动。
他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风声、虫鸣,还有远处村庄传来的几声犬吠。
这片喧嚣之外的宁静,仿佛有一种奇特的引力,将他所有的疲惫与荣耀,都轻轻地吸了进去,然后,归于一种最原始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