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离天阳城有近三十公里,而且多山地,根本没人居住,也省的罗宾清理。
当然这里毕竟是沿海,山都不高,属于低山丘陵,约三分之一的山是石头山,高度基本在两三百米,其他的是土坡。
山地占了近一半的面积,平地除海岸三四百米之外,其他的都是山间小盆地。
罗宾之所以选这里,其一是这里靠海,可以晒海盐。
空间里两万多人和大量牲畜,每天消耗的盐可是不少,能自己晒盐可以省下不少银子,而且自己有盐了,以后可以去北方游牧民族交易牲畜。
游牧民族最想交易的就是盐和茶叶,空间里的气候不适合茶树生长,不然罗宾早种了,不过现在有机会自己晒盐,用盐去交易牲畜也不错的。
其二,也是罗宾选择这个区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矿。
在当时和李恒交易羊和战马时的那个山谷,罗宾就动了占有那个山谷当一个据点的念头。
那里的地形地势易守难攻,是一个理想的据点选址。
但之后的交易,李恒带的那几人不带友好,所以罗宾南下回来就不想去白云城。
到达天阳城后,在等李恒的一个月,罗宾派出一千护卫队,以天阳城为中心,在周围寻找合适的地方作为据点。
但都没找到,像白云城那边那个山谷,那么理想的地方,罗宾无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往海边去。
罗宾亲自在沿海一带,奔走了半个月,骑马屁股都快磨破皮了,才在那片区域发现了铁矿的痕迹,于是决定就那里了。
之所以选离海岸五公里,是因为这片山地的范围,就在海岸五公里范围。
罗宾拿到地契后,就开始在海岸到山地的过渡地带,选了个相对低平开阔的山谷,作为据点开始建设。
罗宾要做的事情很多,晒盐要整备盐田,开采铁矿要把开采区域围起来,以免被人发现,这东西会让人眼红的。
这片区域也要围起来,既然买下来了,就相当于是自己的庄园,不能让外人随意进出。
这里的建设应该要很久,城里酒楼的食材,只能让人从这里运送过去,所以道路问题,是需要最先解决的。
十万亩的区域,除了山地丘陵,山谷平地差不多有个三万亩,这些土地要开垦出来,而这些土地是分散在各个山谷的,有些大的坑有个几百亩,小的几十亩。
不管是土地开垦,铁矿开采还是道路修建,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也要花很多时间,这让罗宾有些犯难。
罗宾将空间内,中村除了必要留守的人,其他的全部放出来,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买来的。
跟了他两年多,知道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一般不会放弃现有的生活,而背叛罗宾。
这些人放出来,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建房、开垦荒地等,
开垦荒地的人数最多,因为罗宾要在春耕到来之前,开出一批土地,天气转暖后,开始大批量种植瓜果蔬菜。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这片区域经常传出轰隆的声音,那是罗宾让人,在用火药开采石头,五百人分成五个小组,到处开采石头。
修路是从山地外围,向海岸方向开始修,主力是挖掘机,五百人辅助,挖掘机整出路基,其他人跟在后面砌石头。
两千人负责开垦土地,一千人分三组,在不同地方修建房子,罗宾选定的那个山谷,建的是红砖水泥房,其他地方建石墙草顶房,主打一个就地取材。
三月,春耕季节,罗宾开始在开垦出来的土地上,种植各种瓜果蔬菜。
同时将上万鸡鸭,两千只羊,一百五十头猪放出来,在外面养着,牛也放了一百头,方便耕种。
又是一个月,种下去的生长周期短的青菜,已经可以正常供应。
于是罗宾留下足够四千人吃半年的粮食,和一些作物种子后,离开了。
罗宾又准备北上了,这次的主要目的是人,庄园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罗宾打算去收一些难民,买些奴仆。
另外一年多下来,存了近两百万斤酒,也该卖出去了。
除此之外,还有些其他的目的,不过要到燕国或者以后往西边到魏国去才行。
第一站是天阳城,留了十万斤在酒楼地窖中,跟李恒的人交易土豆和红薯各五百万斤,他们要大规模种植。
第二站是白云城,卖出了三十万斤,第三站庸城,卖了十万斤斤,第四站辽城卖了十七万斤。
走完端王原有的四城,也过去三个月,罗宾北上上京城。
上京城,上次来到这时,还是梁王的地盘,这次过来,变成了端王的地盘。
大半年过去,除了那城墙上的斑驳,上京城内早没有了战争痕迹,生产生活都早已恢复。
有钱人花天酒地的还是照样,所以罗宾卖酒买人都没有多大困难,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罗宾在两个月内,先后卖出八十三万斤仙人醉,买了三千五百人。
也幸亏是战乱年代,不然也不可能让罗宾买到那么多人。
在上京城两个月后,罗宾往东,去曾经去过的景石镇,留了一百护卫队员,和足够的粮食银两,招工挖掘粘土。
罗宾需要大量的粘土,烧水泥要用,烧陶瓷要用,哪怕现在又不到,多屯点也是好的。
离开景石镇,罗宾返回海边庄园,给众人补充物资。
此时已是九月底,但罗宾的脚步不能停,还要北上,所以这个冬季酒楼的蔬菜供应,就必须有这个庄园提供,因此罗宾交代了众人建设暖房。
罗宾的下一站是燕国,罗宾可还记得燕南城北部的铁矿。
虽然罗宾自己找到了铁矿,但还没挖出来,哪怕是挖出来了,也是费不少成本的,哪有白嫖来的爽。
楚国三王在去年瓜分梁王的战争结束后,都在默默发展。
暂时没有开战的迹象,也是难得的和平时光。
北边的燕国内战又起了,所以燕南王也没有精力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