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听罢女婿的第二条计策,兴奋地拍案叫绝:\"妙哉!文优真乃本相之张良!就依此计行事!\"
董卓猛然起身,目光如电扫视帐下诸将:\"诸位立即整备军务,一炷香后班师洛阳。\"
\"文优,虎牢关防务就交与你全权负责。\"
\"末将谨遵将令!\"西凉众将齐声应诺。
一炷香后,董卓亲率二十万西凉铁骑,星夜驰返洛阳。
......
洛阳皇城·崇德殿
董卓返京后,当夜急召百 ** 议迁都事宜。
身着精良铠甲的西凉统帅腰悬宝刀,目光灼灼地环视群臣:\"诸位,大汉洛阳王气已尽......\"
我观大汉气运正应在西京长安,本相顺应天命,当携陛下迁都长安。诸位大人速回府打点行装,即刻准备西迁事宜。
董卓话音未落,满朝文武皆愕然失色,久久不能言语。
司空杨彪执笏上前,肃然谏言:\"相国明鉴,关中历经战乱民生凋敝。如今无故弃宗庙、舍皇陵,恐百姓惊惶,安定甚难,望相国三思!\"
百官心中明镜似的,岂不知董卓急于迁都的缘由?自汜水、虎牢两关接连失守,燕王刘凤率联军直逼洛阳,董卓胆怯欲逃归关中老巢。
董卓弄权以来,朝臣们饱受其苦,自不愿让他称心如意。况且长安荒废多年,哪及洛阳繁华?这些养尊处优的公卿们,谁愿随他赴长安受苦?
众臣日夜期盼燕王挥师进京,解救他们于水火。因此杨彪才借故反驳,表面说得冠冕堂皇。
见杨彪出言阻挠,董卓勃然大怒:\"杨彪!汝敢阻挠社稷大计?\"
司隶校尉黄琬亦执笏进言:\"相国,杨司空所言确有道理。昔日周公营洛邑以安周室,光武定 ** 以兴汉祚,此乃天意所示,神明所安啊。\"
天下未定,岂可轻举妄动,辜负四海百姓的期望!
董卓冷眼睥睨着朝堂上百官的虚伪作态,这些不过是他们阻挠迁都长安的托词。长安本就是大汉西京,哪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既然群臣避谈关外叛军,那便由本相来挑明。
董卓瞪着铜铃般的眼睛扫视群臣,厉声道:\"袁绍之流举兵作乱,天下将乱!长安有崤函天险,又近陇右,修建宫室不过月余之事,尔等休要再聒噪!\"
司徒王允见殿内气氛紧张,暗道不妙,赶忙持笏出列:\"相国提议迁都长安,实为深远之谋。关东诸侯非旦夕可平,迁都西京正可效法秦汉旧制!\"
尚书令卢植亦持玉笏谏言:\"敢问相国,若迁都长安,洛阳百万百姓当如何安置?\"
董卓心中冷笑:蝼蚁般的贱民,尚不及西凉战马值钱!满朝朱紫哪个不是只顾家族私利?何曾真心体恤过黎民?
他懒得再多费唇舌,厉声宣告:\"本相所为乃江山社稷计,岂能为贱民耽误国事!\"鹰隼般的目光刺向黄琬、杨彪:\"司空黄琬、司隶校尉杨彪,不思报国,阻挠大计。即日革除官职,贬为庶民!\"
若非顾忌二人海内大儒的身份,早令其血溅五步。
\"退朝!诸位速去准备迁都事宜!\"董卓甩袖而去,飞熊军铁甲铿锵相随。
汉末朝堂风云录
百官神色肃穆鱼贯退出崇德殿,各自回府打点行装。
鎏金车驾驶过宫门时,尚书周毖与城门校尉伍琼突然拦路。董卓掀帘怒视:\"尔等阻驾何为?\"
二人躬身长揖:\"闻相国欲迁都长安,特来进谏。\"
董卓闻言暴怒,戟指厉喝:\"昔日听汝等举荐袁绍,如今这逆贼竟率关东鼠辈作乱!拖下去——斩!\"
血溅宫墙的惨叫中,车驾继续向南城相国府驶去。
府中李儒早率西凉诸将等候。董卓大马金刀坐定,环视众人:\"都议议。\"
李儒出列阴恻恻道:\"洛阳富户多与袁氏勾结,不如尽诛其族,抄没资财以充军需。\"
\"善!\"董卓拍案狂笑,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而落。
西凉军行进录
听闻女婿谏言,董卓捋须颔首:\"诸将何故迟疑?速带兵擒拿逆贼!\"
\"末将遵令!\"众西凉将领喜形于色,声若雷霆。此等差事,实乃肥缺无疑。
诸将离相府后,率部拘拿洛阳商贾千余家。皆冠以\"叛逆\"之名,尽数斩于洛水之畔,家产充公。这般抄斩之事,西凉军早已驾轻就熟。
李傕、郭汜统数万兵马,驱百万民众徙往关中。每户百姓配一队监军,互相牵制。途中倒毙沟壑者不计其数,士卒更纵情 ** 妇女,劫掠财物,戕害百姓。通往长安的官道上,哀嚎之声上达九霄。
迟行者皆遭屠戮——三千西凉督军手持利刃,视民如草芥。在这乱世烽烟里,人命贱若犬彘。莫说西凉军,便是所谓义军,行径亦无二致。古人云\"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诚哉斯言。
永汉元年五月二日,此日成为汉室永殇。迁都途中,董卓令军士焚毁洛阳宫阙民宅。董越率部押运珍宝辎重,车马万乘西行。董卓亲率飞熊军精锐并十万铁骑,护天子驾往长安。
昔百万人口的煌煌帝都,此刻火龙肆虐,烈焰吞天。
?**烈焰焚都**
董卓行事向来狠绝,既然洛阳的锦绣山河已非他囊中之物,便决不容关外联军染指分毫。
董仲颖宁可焚尽帝都千载繁华,也绝不以寸土资敌。
他得不到的城,诸侯休想染指——此即董卓的法则,亦是他的枭雄之道。
………………
**虎牢破晓**
诸侯联军·燕国营地
晨光初透时,刘凤亲率五万幽燕铁骑直逼虎牢关。
关内隐秘卫早已暗夺城门,西凉守军横尸隘口,沉重门闩在嘎吱声中轰然洞开。
守将萧欢见溃势难挽,当即掷剑喝令全军伏地请降。
——万卒残兵怎敌燕国锋芒?顽抗不过是徒增枯骨。
倒不如归顺新主,或许他日能在北疆挣个前程。
更何况……他本是李肃安插的暗棋。
此刻萧欢袒背缚荆,效仿廉颇故智跪于关前,只求燕王宽恕昔日从逆之罪。
【烈焰】骏马上,刘凤睨着这出“请罪”戏码,唇角微扬。
——李肃的密报早将萧欢底细呈于案前。
他翻身下马,亲手解其缚绳,温言如礼遇故交:“将军愿弃暗投明,实乃燕国之幸。”
萧欢喉头一哽,单膝砸地抱拳:“末将萧欢,愿效死王上!”
【
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刘凤大笑着上前扶起萧欢:\"萧将军不必多礼!\"
单刀直入地,刘凤问道:\"虎牢关为何只剩万余守军?董卓带着二十万大军去哪了?\"
萧欢抱拳答得干脆:\"禀王上,昨夜董卓已率全军撤回洛阳。\"这消息让刘凤眉间一松。
\"周泰!\"刘凤马鞭一指,\"着你统御千名铁卫整编降卒,萧欢为副将协理军务,虎牢关就交给你们了。\"
\"末将遵命!\"两员大将齐声应诺时,刘凤的烈焰马早已扬起前蹄。五万铁骑如洪流般涌向洛阳,马蹄声震得官道都在颤抖。
关东联军慢悠悠跟在后面,袁绍抚着腰间玉佩对众诸侯笑道:\"有燕王开路,这洛阳城的功劳,咱们稳坐 ** 。\"
一个半时辰后,洛阳城的焦臭味已扑面而来。曾经万国来朝的帝京,此刻只剩残垣断壁在火中噼啪作响。
\"董卓老贼!\"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狠狠 ** 焦土,暴喝声惊飞了城头最后几只乌鸦。
“董卓逆贼,某赵子龙必取汝首级!”面对满目疮痍的洛阳城,素来忠义的赵云怒发冲冠,指天立誓。
张飞望着冲天火海,脸上惯常的豪迈之色尽失,铁塔般的身躯微微发抖:“四百年帝都...毁了。”
刘凤闭目长叹,灼热的空气里传来木梁坍塌的爆裂声。他本可阻止这场浩劫,可燕国的未来让他不得不作壁上观。
(火光映照下,刘凤指甲深掐入掌心)
“孤是否变得冷血了?”他在心底自问,“当初立志终结乱世,要让万民安居乐业。如今却坐视帝都焚毁,听百姓哀嚎...”
转念又想:这腐烂的王朝已无药可救。唯有浴火重生,方能开辟新天。今日之痛,他日必换来海晏河清!
“传令!”刘凤霍然睁眼,声如寒铁,“全军绕开洛阳,直取长安追击西凉军!”
五万铁骑轰然应诺。关羽、张飞率前锋疾驰而去,刘凤自领中军。沿途但见流民遍野,他便分出粮车,命赵云典韦收拢难民。
(史载此役,燕王救民逾百万)
通往长安的官道上,关羽与张飞率领两万幽燕铁骑疾驰如风。将士们胸中燃着怒火,很快便追上了裹挟百姓的西凉溃军。
\"全军止步!\"关羽勒紧缰绳,右臂高举打出停军手势。他丹凤微眯,望着蜿蜒数里的人潮不由皱眉——这茫茫人海少说数十万之众,若贸然冲锋,只怕两万铁骑瞬间便会被吞没。更棘手的是西凉军卒与百姓混杂难辨,纵使幽燕骑战力惊人,亦难免伤及无辜。
一旁张飞在马上瞧见关羽神色,当即会意。这位豹头环眼的猛将虽平日鲁莽,却暗藏慧心。只见他咧嘴笑道:\"云长何须忧虑?西凉残兵早被我军吓破胆,只需冲锋号起,保管他们跪地求饶。至于百姓,择些德高望重的长者维持秩序,分批护送回洛阳便是。\"
关羽闻言猛然睁眼,像看怪物般盯着张飞:\"你当真是翼德?莫不是哪路神仙附体?竟能想出这般妙计!\"
张飞额角青筋暴跳,笑骂道:\"放 ** 屁!你才被鬼上身了!\"
二人玩笑过后,当即分兵合围。一万骑由关羽率领向左迂回,张飞引右路包抄。待形成合围之势,幽燕骑兵并不冲阵,只以机关弩威慑射击,同时齐声喝令:\"弃械跪地者不杀!\"
“跪地投降免死!”
“跪地投降免死!”
原本押解洛阳百姓的西凉军队,实为洛阳南北两军与西园新军改编而成。这些士卒本就不愿背井离乡前往长安,只是慑于西凉军 ** 才被迫随行。
转眼间,兵器坠地的声响此起彼伏。先是零星几个西凉军卒弃械跪降,很快便如瘟疫般蔓延开来,成片成片的士卒伏地请降。
关羽、张飞各率本部人马收缴兵器,各留两千精兵交由副将统辖,一者整编降卒,二者安抚黎民。两位虎将则继续率主力向前推进,沿途招降纳叛,收容流散百姓,致使先锋军行进速度不免迟滞。
西凉军中多有凶顽之辈,见燕军追至,竟狗急跳墙劫掠百姓。这些亡命之徒打着捞足钱财遁入山林的算盘,使得绵延数十里的迁徙队伍登时大乱。哭喊声、厮杀声、抢夺声交织成片。
燕国此番战略要旨,原非速破董卓西凉集团,实为截留洛阳百万生灵。刘凤深知有些将领难免急功近利,故特颁严令:大军不必穷追西凉主力,当以解救百姓为第一要务。能妥善安置沿途黎民者,即记大功一件。
这条通往长安的官道,承载着洛阳城百万子民的生死。若能将其尽数迁往并州,既可填补并州地广人稀之弊,又能充实国力。燕军上下凛遵王命,莫敢懈怠,皆尽心收容安抚 ** 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