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以指尖划过地图四境,最终点在燕国疆域:\"方才所言皆为敌军虚实,现下且说我国优势。
其一:敌寇各怀鬼胎,我军上下一心,誓保家园。
燕国常备军虽寡,然国难当前,黎庶自当执戈御敌。
我国百姓平素皆受武备操练,旦夕可化民为兵,此乃立国之本。
其二:北疆多年屯垦,粮秣充盈,足支数场大战。\"
本王早已颁布军令,实施坚壁清野之策。若遇战事重燃,须将境内百姓与粮秣辫重尽数迁入城中,绝不容敌军掠取一粒粮食。
四十万联军妄图就地筹措军需,实乃痴心妄想。此战拖延愈久,敌寇便愈难支撑。
第三项优势在于:我大燕据守北疆,近年来广筑城防,诸城皆巍峨坚固。臧洪将军乃当世名将,沉毅果决,更配有守城利器【百战神机弩】,敌军想要攻破我燕国城池,无异于蚍蜉撼树。
刘凤言谈间神采奕奕,继而傲然道:\"此乃明面优势。为防战局生变,本王更留有后手:其一,甘宁、蒋钦率两万水师将士既可登岸协防,亦可随时扬帆出击,沿河海袭扰敌军后方,断其粮道,乱其军心。\"
\"更重要的是,\"刘凤眸光一厉,\"本王已敕令驻守晋阳的高顺,待并州局势稳定,即刻亲率三万并州铁骑北上草原,扫荡鲜卑各部。此举既可截断鲜卑十万大军归路,亦可迫其仓皇撤军。如此,代郡、上谷、渔阳三郡之危自解。\"
\"至于西线公孙瓒、公孙度等三十万乌合之众...\"刘凤冷笑一声,\"想要突破我大燕防线,怕是难如登天。\"
刘凤睥睨着郭嘉与赵云,嗤笑道:\"奉孝、子龙当知,天下兵马多是何等货色。岂能与我大燕百战精锐相比?那些军卒未经操练,混充老弱,不过刚放下锄头的农夫罢了。\"
常言道:大军未发,粮草先行!四十万将士每日消耗的物资,简直难以计数。
真正能征善战的唯有公孙瓒麾下精锐【白马义从】,其余各部皆不足道。
我燕国雄师随便抽调一旅,纵不能以一当十,以一击五却是绰绰有余!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项取胜关键,我燕国尽在掌握。试问,区区外敌何足为惧?
只要王师回援,定能摧枯拉朽般扫灭入侵之敌。
届时公孙瓒与公孙度所辖六郡,北方鲜卑草原诸部,连同并州九郡,尽归燕国疆域。
此战若胜,我燕国版图可扩数倍,新增人口数百万,将一跃成为北方霸主。
奉孝、子龙,你们想想,只需稍冒风险,就能为燕国谋得如此大利,孤岂能不放手一搏?
赵云听闻这番宏图伟略,不禁心潮澎湃,由衷赞叹道:\"主上韬略深远,末将五体投地!\"
君臣随即继续商议撤军事宜......
翌日清晨,金甲白袍的御林军统领掀帐而入,单膝跪地禀报:\"启禀主上,徐荣将军求见。\"
刘凤闻言放下兵书,唇角扬起成竹在胸的微笑。昨日刻意震慑徐荣,以这位将军的性子,定是辗转反侧思量整夜。
若徐荣执意效忠董卓,反倒会害了旧主性命,这岂是报恩之道?但若归顺新主,又恐违背忠义之心。
\"宣。\"刘凤沉声下令。
\"诺!\"御林军统领领命而去。
刘凤端坐案前,静候徐荣入帐觐见。
片刻之后,风尘仆仆的徐荣在御林军将士的引领下踏入大帐。
\"启禀大王,徐荣将军已至。\"那名御林军士抱拳禀报。
\"有劳了,退下吧。\"刘凤微微摆手,待侍卫退出后,转向神色憔悴的徐荣,温言道:\"徐将军彻夜思量,不知可有决断?\"
徐荣苦笑着望向端坐上首的燕王,颓然道:\"殿下筹谋周密,想必早已料到末将的答复。事到如今,徐某除了归顺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
听闻此言,刘凤朗声笑道:\"战场上本就虚虚实实,对敌自当用尽手段。如今徐将军愿归顺我大燕,便是自家人了。\"
既已下定决心,徐荣直截了当地问:\"末将既已归降,还望殿下履行承诺,放过相国大人。\"
刘凤正色道:\"将军尽可放心,寡人向来言出必行。快则五日,慢则十日,我军必当撤兵。寡人向你保证,绝不西进函谷关半步。\"
\"末将叩谢王上恩典!\"徐荣如释重负,郑重行礼。
刘凤满意地虚扶道:\"将军彻夜未眠,且先回营歇息吧。\"
\"末将遵命。\"徐荣确实疲惫不堪,当即告退。
............
营中将士用过早饭后,整个军营迅速行动起来,各部整顿行装,准备开拔。
洛阳郊外,战旗猎猎。
这位燕国统帅并未如往常般策马当先,而是缓辔而行。他格外留心身后数十万洛阳百姓的安危,不时传令调整行军阵型。
(此处省略部分内容)
忽然想起曾对貂蝉许下的承诺,刘凤当即命赵云率三千精锐铁骑出巡。这些来自幽燕之地的轻骑兵,任务是寻找司徒王允一行人的踪迹。
令人意外的是,刚刚日头西斜,便有捷报传来。赵云率部在西北方向发现了几辆华贵马车,周围簇拥着护卫。经查探,竟是杨彪、王允、黄琬、荀爽、卢植等当朝重臣。
原来王允因染恙未能随董卓大军同行;杨彪、黄琬已被革职,自然无缘随行;至于卢植、荀爽,素来与董卓政见不合,更不愿同往。
铁骑突然围住车队的阵仗,引起短暂骚动。白袍将军勒马车前,抱拳朗声道:\"末将乃燕国安东将军赵云,奉王命特来迎接诸位大人。\"
听闻是燕王麾下,王允掀帘应答:\"原来是燕王殿下的部曲,辛苦赵将军了。\"
\"分内之事。\"赵云再度行礼,亲自率三千铁骑护卫着车队缓缓归营。
当这些朝廷重臣见到燕王时,不禁老泪纵横,纷纷控诉董卓恶行。刘凤温言安抚道:\"诸位老大人,眼下军情紧急,不便久留。本王即刻派兵护送诸位回洛阳,待战事平息后再共商国是。\"
朝廷重臣王允、黄琬、杨彪、卢植、荀爽等人深知军情紧急,必须立即出兵讨伐 ** 董卓。
临行之际,这群肱骨之臣围在燕王身边殷切恳求:\"殿下务必救出天子!一定要诛杀董卓这个祸国巨奸,否则我大汉四百年基业将毁于一旦!\"
刘凤神色肃穆地向众臣保证:\"诸位老臣放心,孤王定当救回陛下,誓取董贼首级。\"
\"如此臣等就安心了。\"得到承诺的大臣们终于放下心来。
刘凤随即命令副将:\"韩忠,着你率三千精骑护送诸位大人平安返回洛阳。\"
\"末将遵命!\"韩忠抱拳领命。
目送大臣们远去后,刘凤翻身上马,看着身后的大军喝道:\"全军出发!\"
情势紧迫,他必须尽快与黄忠部会合,完成预定目标后早日率军回援。
此时关羽、张飞率领的先锋部队正朝着函谷关疾驰。由于无需收容百姓,只需击溃沿途西凉守军,推进速度极快,距函谷关已不足百里,很快就能与黄忠主力会师。
经过整日奔袭,前锋部队终于追上西凉军的辎重队伍。看来两军相距已不足二十里。
张飞端坐马背,眯眼看着缴获的战利品,不禁放声大笑:\"云长兄,咱们先锋军这回可捞着大肥羊啦!\"
马蹄扬起阵阵尘土,他兴奋地挥舞长矛:\"谁能想到真让咱们撞上辎重队!瞧这架势,函谷关就在前头不远了。\"
\"等接应到黄老将军的人马,咱们这差事就算办漂亮了。\"
关羽轻抚美髯,眼中透着傲色,却不忘盯着那队西凉铁骑护卫的马车:\"三弟切莫大意。董贼既派重兵押运,必是军中精锐。\"
\"说不定还有大将坐镇,咱们须得打起精神,可不能阴沟里翻船。\"
张飞闻言嗤之以鼻,丈八蛇矛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兄长多虑了!董卓老儿手下除了那姓吕的,都是些酒囊饭袋!\"
\"看俺老张去会会他们——驾!\"话音未落,乌骓马已如黑旋风般冲出。
此刻运输队中,飞熊军铁甲森然。张济正因队伍停滞而烦躁,忽见烟尘中杀出一骑,长矛直指自己咽喉。
\"哪里来的狂徒!\"他猛夹马腹,掌中长枪如银龙出海。两骑相向冲锋,兵器碰撞声响彻旷野。
张济与张飞交手数合,手中长枪便被挑落。见敌将勇猛,张济心知不敌,赶忙拨转马头逃回本阵。
自讨董之战起,张飞便憋着一股闷气。汜水关前,关羽阵斩华雄;虎牢关下,燕王一招败吕布。唯独他这位燕国大将,始终未能与当世名将交锋。追击西凉军时,那些敌将更是连一合都接不住,令他倍感烦闷。
今日总算遇着能过几招的敌将,虽仍不尽兴,却也好过没有。张飞大喝:\"敌将休走!再与你张爷爷战三百回合!\"说罢催马紧追。
正追赶间,西凉军中突出一员青年枪将,枪法凌厉,与张飞的丈八蛇矛缠斗在一处。
此人正是张济之侄,号称\"北地枪王\"的张绣。二人交锋数十回合,张绣暗自心惊:自己师传的百鸟朝凤枪法乃当世绝学,竟难敌眼前这员猛将。更令他骇然的是,对方似乎还未尽全力,而自己已是倾尽所能。
张飞猛然发现敌将的枪法似曾相识,那招式套路竟与主公和赵云的武艺如出一辙,莫非此人真是他们的同门?
若真如此,倒不便下狠手了。毕竟主公向来敬重童渊前辈,又极重情义。
张绣与张飞激战数十回合,瞥见不远处还有大将压阵,而己方士兵完全不是燕军对手。再打下去,只怕这支人马就要全军覆没。
张绣趁机佯攻一招,拨马便走,同时招呼叔父和部众丢弃金银粮草速速撤退。
张飞勒马而立,目送西凉军仓皇逃窜,并未下令追击。他挥手制止欲追的部下:\"不必追赶,先看管好这些物资。\"
\"遵命!\"众将士齐声应和。
下达军令后,张飞策马缓缓行至关羽身旁。
关羽眯着丹凤眼,心中存疑。他分明看出那敌将虽勇,却非张飞对手,为何三弟要故意放走此人?按理说张飞与西凉将领并无交情...
虽满腹疑惑,但关羽从未怀疑过张飞的忠心,故也未加阻拦。
待张飞近前,关羽直截了当问道:\"翼德为何放走那敌将?莫非相识?\"
张飞坦言:\"俺确实不认得那人。但其枪法路数颇为眼熟,云长难道没看出那招式颇为熟悉么?\"
张飞话音未落,关羽便凝神细想方才敌将施展的枪术,沉吟道:\"经你这么一提,那枪招确实似曾相识,只是一时记不起在何处领教过。\"
乌骓马上的张飞耸了耸肩,咧嘴笑道:\"能不眼熟吗?那可是童渊老前辈的成名绝技【百鸟朝凤枪】。咱们常与主公、子龙过招,自然瞧着亲切。\"
\"此话当真?\"关羽丹凤眼微睁,惊道:\"莫非方才那敌将竟是主公与子龙的同门师兄弟?\"
张飞摸着钢针般的虬髯,笃定道:\" ** 不离十。当年主公说过,他在童老门下排行第三,尚有两位素未谋面的师兄。依俺看,方才交手之人必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