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将领个个贪财如命,若无巨大利益 ** ,他们或许还能忠心耿耿;但一旦有横财摆在眼前,背叛便如饮水般自然。
尽管公孙瓒不愿相信部将背叛自己,他仍点头答应心腹谋士的提议:“好,就依士起之计,我们继续静观其变。”
随后,公孙瓒加派斥候深入草原,搜寻那支假扮马匪的两千白马义从,却始终杳无音信。
公孙瓒的脸色愈发阴沉——他认定,那两千将士定然被钱财蛊惑,瓜分财富后叛逃了。
然而, ** 果真如此吗?或许公孙瓒此生都无从知晓。
事实很简单:张飞率军拔营时嫌营地杂乱,便下令稍作清理。
对这五千黄金火骑兵而言,此举无足轻重。
至于为何未宣扬 ** 之功,张飞认为根本不值得夸耀——歼灭马匪不是天经地义吗?
更何况,他们还要继续清剿流窜边境的马匪,哪有闲工夫宣扬战果?
张飞的淡然态度,却令公孙瓒与关靖绞尽脑汁,如何也想不通两千白马义从为何凭空消失。
直到公孙瓒的斥候在蓟城俘虏营中发现那一千白马义从,他才明白——自己的人早已被擒。
……
正当公孙瓒率部行动之际,褚飞燕已统领五千精骑顺利抵达漠北草原,展开新的劫掠计划。
遵照燕王的特别指令,这支骑兵刻意避开乌桓部落,转而向西进军,将矛头直指鲜卑各部。
半年前渔阳之战中,鲜卑十万大军被燕王亲率的黄金火骑兵彻底击溃,元气大伤。但此刻的鲜卑仍是草原霸主,拥兵数十万之众。
尽管大单于和连威望骤降,三大部落首领把持弹汗山王庭权柄,导致内部 ** ,但鲜卑依然压制着丁零、南匈奴、乌桓三大部落,无人敢正面抗衡。
褚飞燕深谙用兵之道:若以五千兵马正面强攻,无异以卵击石。但眼下正是良机——渔阳惨败后,鲜卑陷入内乱,各地马匪横行,牧民对此早已司空见惯。这支打着马匪旗号的部队,暂时不会引起王庭警惕。
在两大草原交界处,褚飞燕部开始猖狂劫掠。首轮目标皆是小部落,行事极为狠辣:遇反抗者立斩不赦,所有财物牲畜尽数掳走。
对待俘虏手段老练:壮丁卖作奴隶,貌美女子或充 ** 或赏士卒。燕王常叹幽州地广人稀,这般掳掠人口之举,正合其心意。
这支轻装骑兵不带粮草辎重,所有补给取自草原部落。马匹饲料更非难事——茫茫草原,最不缺的就是牧草。
士兵们的口粮来自缴获的牲畜,宰杀的牛羊既充作军粮,又制成肉干储存,剩余战利品则交由流沙商会运回蓟城。
初次袭击鲜卑部落时,不少士兵难以适应。昔日严守军纪保家卫国的训诫犹在耳畔,如今挥刀砍向牧民令他们心生抵触。
褚飞燕深谙驭兵之道。他让将士们回忆胡虏洗劫边境的 ** ,指出此举不过是以牙还牙,为惨死的边民讨还血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呐喊中,将士们被点燃热血——每杀一个鲜卑人,就是为边境百姓多除一害。朴实的话语胜过千言万语,五千幽州子弟想起亲人惨死胡骑铁蹄下的场景,眼中顿时泛起血色。
连原本欲劝谏的太史慈都赤目冲入敌群。年轻人最易被仇恨裹挟,这些曾 ** 汉土的胡虏,终究要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
正如江湖铁律:欠下的债总要还。鲜卑牧民的下场,不过是天道轮回的显化。
有了第一次的血腥洗礼,第二次劫掠便如例行公事般自然。
褚飞燕带着五千铁骑席卷鲜卑草原,方圆数百里的部落尽遭扫荡。这本就是黄巾出身的老本行,只不过如今换了效忠的主公罢了。
褚飞燕重操旧业,再度展现过人掠夺天分,干起这等勾当简直如鱼得水。
周仓、杜远这些黄巾旧将本就是劫掠行家,如今更是驾轻就熟。
在这些老手影响下,原本纯良的太史慈也逐渐变得凶狠起来,往日的怜悯正义渐渐消磨殆尽。
随着袭击的鲜卑部落增多,他们惊讶地发现:草原胡虏并非传闻中那般可怕。
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每片草场承载有限,部落规模自然不大。
更令褚飞燕诧异的是,鲜卑部落里能战的勇士稀少,所用兵器粗陋不堪,铁制武器更是罕见。
虽说褚飞燕的五千部众未配备新式武器,但边军制式装备在手,加上个个弓马娴熟,对付这些牧民简直易如反掌。
每次闪电袭击都能大获全胜,劫掠所得竟堪比州县岁入。
看着堆积如山的战利品,褚飞燕却犯了愁——再这样抢下去,人马都快运不走了。
众将商议后决定:暂停劫掠,伪装成流沙商会的贩马队伍,押着战利品前往约定地点。
他们打算将物资交给真正的流沙商会处理,同时补充箭矢等军需——毕竟殿下早有交代,粮草可从草原获取,但武器装备需靠商会补给。
刘凤向军队下达训练指令:必须将**放在首位,强化远程攻击能力,因此箭矢消耗量非常惊人。
褚飞燕统率众将领及五千士兵进入草原,此行既为劫掠鲜卑部落,也肩负着训练新兵的重任。
这支军队完全按照标准战术展开行动,加之频繁的近身交战,武器损耗速度极快,需要定期打磨或更换。
所幸幽州境内虽粮草紧张,但兵器箭矢储备相当充裕。
日常军需消耗并不大,锦绣山庄的兵器作坊完全能满足五千人部队的作战补给。
咳咳!话题扯得有些远了,还是继续说草原上的故事吧!
褚飞燕带领五千精兵谨慎前行,非是众人胆怯,实因草原战事频发。
若遇莽撞之徒一时兴起,想要袭击这支运输队伍,也是件麻烦事。
他们并非畏惧战斗,只是担心押运的丰厚战利品无法安全送达。
这批财物的价值堪比整个州县的收入,草原上本就商队稀少,像这样规模庞大的队伍更是罕见。
途中虽遭遇心怀不轨的马匪及鲜卑部落联军,均被褚飞燕率部击溃,不仅未受损失,反而缴获数千匹草原骏马。
当然,这并非全是褚飞燕及其部众的功劳,其中还有张飞率领的五千黄金火骑兵暗中相助。
张飞的部队先清剿了沿途马匪,又击溃了几大部落的联合部队。
只留下少量褚飞燕部能应付的鲜卑残兵,确保队伍保持必要警惕。
经过大半个月长途跋涉,褚飞燕终于押运着巨额战利品抵达交接点,与早已等候的流沙商会大型商队顺利会合。
(
领队的商贾首领众人皆识,正是流沙商会的张世平。
眼见褚飞燕等人风尘仆仆而来,张世平打趣道:“褚将军此番草原之行收获颇丰啊!放眼望去,牛羊马匹不下十万,更别提车上满载的金银了。”
褚飞燕等人利落下马,走进营地坐下,端起热茶便饮。周仓、太史慈等将领更是捧壶痛饮,毫无顾忌。
褚飞燕见部将这般模样,略显尴尬:“让张兄见笑了。”
张世平笑道:“草原行军艰苦,诸位将军的辛苦我们自然明白。”
接过对方抛来的酒囊,褚飞燕畅饮一口,满足道:“此次确实收获不小,牲畜十万,金银数车,还有上万俘虏与妇女。”
简短交谈间,双方已顺利完成物资交接。张世平识趣地未追问战利来历,流沙商会的伙计们也默契地保持沉默——这是王上特意交代的机密,所选之人皆懂得审时度势。
事宜完毕,双方寒暄几句便各自离去。他们约定每隔四十日交接一次,既能掩人耳目,又给褚飞燕的兵马留足行动时间。
补充完箭矢兵器,褚飞燕率五千将士再度奔向鲜卑草原,展开新的征程。
(褚飞燕率领众将领及五千兵马,开始对中等规模的鲜卑部落展开突袭。
小型鲜卑部落虽然容易攻打,但缴获的战利品太少,且缺乏练兵价值——只需一轮机关连弩齐射,再配合骑兵冲锋,战斗便迅速结束。
经过商议,褚飞燕等人决定将目标转向中小型部落。这类部落通常有上千名青壮战士,既能通过实战磨炼新兵,又能一次性获得相当于剿灭七八个小部落的丰厚战利品,可谓一举两得。
中小型部落在鲜卑族群中占据重要地位,若频繁遭遇袭击,势必引起弹汗山王庭的警觉。因此,褚飞燕制定了策略:每攻下一个部落后,必须转移至百里外的另一片草场行动,避免引起王庭注意。
尽管奔袭频繁,但成功劫掠一个中型部落的收益远超付出。四十天内,他们共攻下五个中型部落,收获极为可观。
第二次物资交接时,张世平带领流沙商会商队抵达,不仅押运补给,还带来了五千名新兵,用于轮换原先的部队。经过一季度的草原征战,褚飞燕麾下的新兵已蜕变为铁血精锐,浑身散发着凌厉的杀气。
按照刘凤的规划,部队每季度轮换休整,目的并非培养 ** 机器,而是锻造一支真正的强军。
为了保持军队士气,避免士兵陷入杀戮的恶性循环,部队实行季度轮换制。每三个月休整一次,让将士们能够调整状态,以更好的精神面貌重返军旅生涯。
这个为期三个月的轮换周期被证明是非常合理的安排。
褚飞燕与张世平完成交接后,立即带领新到的五千新兵启程。而被替换下来的五千官兵则由太史慈率领,安全返回蓟城休整。
张世平望着褚飞燕和蔼的面容,不禁暗自赞叹:难怪主公如此信任褚将军,愿意将如此重要的任务托付给他。从褚将军的表现来看,他对主公可谓忠心耿耿,毫无怨言。
若是换作其他将领,定会对频繁更换部下心存不满。特别是从事这种隐秘任务,长期在外奔波却毫无怨言,实属难得。有这样忠诚的将领辅佐,主公的大业怎能不成功?
褚飞燕率领副将周仓、杜远及五千新兵,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草原劫掠行动。鉴于新兵缺乏经验,他们先从熟悉作战流程开始,让小规模骑兵在大草原上练习骑射砍杀。待新兵适应后,再逐步挑战中型鲜卑部落。
对于大型鲜卑部落,刘凤和褚飞燕都认为不宜轻举妄动。虽然攻陷一个大型部落的战利品可能抵得上数个中型部落,但这类部落通常有上万精壮战士驻守,难以攻克。即便成功,也会造成惨重伤亡。
主公下达的任务是劫掠牲畜并训练新兵,而非让将士们白白送命。
最关键的在于:一支鲜卑大部落遭马贼突袭陷落,此事在草原引发的震荡过于剧烈。
如此一来,褚飞燕所率部队便无法继续隐匿行踪。此刻与弹汗山王庭彻底决裂、爆发全面战争并非刘凤所愿,拣些薄弱势力下手更为稳妥。
......
潜行无声,切忌打草惊蛇!
………………
幽州·燕国·蓟城
当褚飞燕部劫掠的战利品由流沙商会商队运抵蓟城时,瞬间引发全城轰动。不明就里者眼见成群的牛羊马匹,皆以为经商竟是这般暴利营生。
有识之士指出,如此海量牲畜涌入,将极大推动幽州基础建设进程。数万头牲畜更让百姓们看到了熬过寒冬、撑到来年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