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云栖寻踪”寻宝大赛的尘埃落定,最终由叶雷诩、周昕甜与王艳辉组成的队伍凭借出色的智力、体力与团队协作拔得头筹。作为胜出者的特权,他们获得了优先选择次日文化体验活动的权利。
节目组提供了三个极具云栖地方特色的选项:
A.传统糕点制作:于老字号糕饼铺,学习制作精巧甜美、寓意吉祥的云栖桂花定胜糕。
b.古法草木扎染:在染坊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从采摘特定植物、萃取染料到亲手染制独一无二布帕的全过程。
c.小型竹筏竞赛:在古镇一段风光旖旎且平静的溪流上,分组进行简易竹筏的制作与航行速度比赛。
叶雷诩并未独断专行,而是首先征求组员意见。周昕甜对充满雅趣的糕点制作和能创造出独特艺术品的草木扎染都流露出浓厚兴趣,眼眸中闪烁着期待。而活力十足的王艳辉则毫不犹豫、强烈推荐充满竞技趣味的竹筏竞赛。叶雷诩目光在两位组员之间流转,略作沉吟,最终做出了选择——c.竹筏竞赛。
他的考量细密而实际:其一,顺应王艳辉的强烈意愿,有助于维持团队内部的和谐与凝聚力;其二,竞技类活动通常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利于镜头捕捉精彩瞬间,也更能直观展现个人的领导力、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其三,相较于需要静心钻研的手工技艺,组织、协调并主导一场小型竞赛,无疑更符合他的商业精英思维,也更令他得心应手。
周昕甜眼中那抹对雅致手工活动的向往之光微微黯淡了一瞬,掠过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微小失望,但她很快便收敛情绪,唇角弯起得体的弧度,优雅表示接受团队决定:“听起来会很有趣呢。”
于是,今天的文化体验活动安排便尘埃落定:
获胜组(叶雷诩、周昕甜、王艳辉)参与c.竹筏竞赛。
第二名组(缪式开、孙柚恩、韩苏木)参与b.古法草木扎染。
第三名组(牧影安、南溪、李竟思)参与A.传统糕点制作。
云栖古镇下游一段开阔平静的溪流,名曰“翠鸣涧”,两岸古树参天,绿荫掩映。
在当地老竹匠的指导下,首先前往指定的竹林区,学习挑选适合绑扎竹筏的毛竹,叶雷诩他们需要使用传统工具砍下数根竹子,并搬运至溪边空地。
老竹匠在这里演示如何用坚韧的藤条或麻绳以“井”字形等传统方式将竹子牢固地捆绑在一起,制成一个简易却结实的小竹筏。
这非常考验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很快三人决定好自己的分工:王艳辉体力充沛,主动承担砍伐和搬运重物的工作;周昕甜则负责传递工具、固定绳索等辅助任务,她虽对体力活不太擅长,但对于传统制作学习得非常认真;叶雷诩负责关键节点的捆绑。
那竹筏在三人的推动下,缓缓向着浅水区。首先看看竹筏是否平衡,王艳辉刚跳上去,竹筏就猛地倾斜了一下,吓得周昕甜连忙伸手去扶船身,脸上满是惊恐又尴尬的表情。
正是由于她被吓得瞪大了双眼,才发现一处绳结似乎有些松动,便赶紧蹲下身子,试图用手将它拉紧。可是,那绳结怎么也不肯听话。她费了好大的劲,脸都涨得通红,还是没有成功。
叶雷诩实在看不下去才帮忙。
期间王艳辉站在竹筏上一点都不慌张,很是信任她的队友不会让她掉下水。
队友的确值得信任,只不过她自己下竹筏的时候不小心被竹子绊了一下,差点摔倒在水里,幸好她及时抓住了等在旁边的周昕甜,才稳住了身形。
待竹筏调试完毕,三人需协作将竹筏划至一段约50米外的一棵挂着红绸的古树。虽然名为“竞赛”,但可能并无其他组实时对抗,更多的是挑战自我、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成功抵达终点后,当地村民递上早已准备好的桂花凉茶为他们简单庆祝。
在古镇边缘有一家传统的染坊工作室,院内挂满各色染布,大染缸排列整齐,充满植物清香和矿物染料的气息。
染坊老师的带领缪式开三人前往附近的园圃,识别并采摘用于染色的植物,如蓼蓝、茜草、栀子、紫草等,老师会讲解不同植物的特性和染色效果。
回到染坊,学习如何将采摘的植物进行捣碎、浸泡、熬煮等处理,萃取染料原液。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过程。
缪式开对颜色的化学成份和萃取效率非常擅长,在老师的带领下,萃取的颜色十分纯粹。
相反另外两只就有点像差生,开始“抱团取暖”,孙柚恩认真记录步骤和植物特性,将老师讲解的内容揉碎了告诉不认真的韩苏木,指导着他动手。
恰好捣碎或烧火这类活适合韩苏木,他干得非常挺起劲。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需要在白棉布帕或小方巾上,通过纱、线、绳等工具,进行绞扎、缝纫、夹扎等多种方式组合,做出预期的纺染图案。这是最体现创意和技巧的环节。
孙柚恩设计的图案严谨对称,韩苏木在一旁天马行空,简单粗暴弄了个图案,缪式开尝试某种在他看来将会具有数学美的扎法。
将扎好的布帕放入染缸中浸染一定时间,期间需要不断翻动。取出后氧化,需要反复浸染多次才能达到理想的颜色深度。
染好后,用清水漂洗掉浮色,然后小心地拆解掉扎缬的线绳。最后展开布帕的那一刻,独一无二的图案呈现眼前,如同开盲盒一般。
最令人惊艳的竟然是韩苏木的成品,是一簇放射展开的叶片,每片叶身都有工艺形成的留白,细腻的镂空纹理,像叶片又像绽放的烟花。
孙柚恩的目光停留在这块布上,久久没有挪动,韩苏木大方表示可以送给她。
老字号“桂香斋”的后厨里,蒸腾的热气裹挟着糯米粉的温润甜香和糖桂花的馥郁芬芳,缓缓弥漫开来。第三名的牧影安、南溪与李竟思三人,正围拢在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师傅身边,体验云栖古镇的传统糕点——桂花定胜糕的制作。
老师傅捧出光滑沉重的木质模具,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荷花与鲤鱼纹样,象征着“和合美满”与“年年有余”。
南溪的目光第一时间便被吸引,她纤细的指尖轻轻拂过模具上流畅古老的刻痕,眼中流露出艺术家对完美器物的欣赏与痴迷。
李竟思神情专注,仔细聆听着老师傅讲解米粉的精确配比——“七分糯米,三分粳米,口感方能软糯适中,不粘牙。”他微微颔首,甚至下意识地用手指虚空中比划了一下,似乎在确认这个黄金比例。
牧影安没有急于动手,他好整以暇地抱着手臂,靠在料理台边看着李竟思严谨地称量,一丝不苟地揉拌,力求每一粒粉都均匀受潮;南溪则负责将揉好的糕粉过筛,细密的粉屑如雪般落下。
最后由牧影安脱模,他喜欢这种最具“开盲盒”乐趣的环节。他学着老师傅的样子,将模具反转,在桌面上轻轻一磕,一个洁白规整、纹路清晰的定胜糕便完美落在铺好的蒸布上。
“啧,成功率百分百。”他对自己这“一击必中”的手感似乎颇为满意。
当一笼笼定胜糕被送入蒸锅,等待的时间里,后厨的气氛变得异常宁静。只有灶膛里柴火的轻微噼啪声和水沸后锅盖被水汽顶起的噗噗声。
李竟思放空,南溪则看其他模具的纹样入了迷,就连牧影安也享受起这片刻的烟火气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