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鹤岁正趴在工位上,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组织设备检修计划表”疯狂打喷嚏,鼻尖红得像熟透的樱桃。昨天帮伏特加修任务用车时淋了雨,今天一早就发起高烧,脑袋昏沉得像一团沾满机油的棉纱。他伸手去摸桌角的退烧药,却摸了个空——昨晚光顾着赶一份紧急的通讯维护预案,完全忘了这茬。
正欲哭无泪时,一阵熟悉的、带着冷冽气息的脚步声停在他工位旁。郑鹤岁抬头,对上琴酒那双看不出情绪的眼睛。
“通讯维护的最终预案,下午三点前必须放在我桌上。”琴酒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冷硬,但他的目光在郑鹤岁通红的鼻尖和微微发抖的手指上停留了一瞬。
就在一周前,一次突发的安保危机中,当技术部其他人都在慌乱中寻求自保时,是眼前这个发着烧也能修好核心加密线路的小鬼,抱着笔记本电脑毫不犹豫地跟进了他所在的临时指挥中心,在枪声和警报声中,硬是维持住了关键通讯节点的畅通。
“是!琴酒先生!我马上就好!”郑鹤岁强撑着坐直,生怕对方觉得自己在借病拖延。他清楚地记得,危机解除后,琴酒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句“还不赖”。那几乎是他进入组织以来,从琴酒那里得到的最高“褒奖”。
琴酒没再催促,反而对跟在身后的助理低声交代了一句。没过多久,助理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姜茶走过来,放在郑鹤岁桌上,语气平板无波:“琴酒先生交代的,让你保持清醒,别耽误正事。”
郑鹤岁捧着那杯姜茶,心里像被是塞满了,又暖又乱。他试探着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带着辛辣的甜味滑过喉咙。这不再是危机时刻并肩作战的认可,而是一种事后的、常态下的……关照?
他带着满腹疑虑,强打精神赶在下午三点前将完美无瑕的预案发到了琴酒的邮箱。很快,他收到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短信,内容极其简短:“药店,买这个。”后面附着一张他常吃的那种感冒药的图片。
郑鹤岁的心跳漏了一拍。这精准的关怀背后,是组织无孔不入的监视,还是琴酒个人对他生活习惯的留意?无论是哪一种,都让他感到一种被无形之手紧紧包裹的窒息感,以及……一丝隐秘的、被重视的安心。
第二天,他的工位上多了一个崭新的保温杯,杯壁上甚至没有任何logo,只有琴酒惯用的、代表“组织资产”的极简标记。里面已经灌满了温热的蜂蜜水。旁边放着一张便签,上面的字迹龙飞凤舞,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用它。速溶咖啡影响效率。”
这一切,伏特加看在眼里。他凑过来,压低声音说:“小郑,大哥对你可是真上心啊。我跟了他这么多年,除了任务,还没见他对谁这么……呃,‘周到’过。”他挠了挠头,“上次那事儿(指安保危机),你确实够意思。大哥这人,对自己人,从来不会亏待。”
“自己人?”这三个字像重锤一样敲在郑鹤岁心上。
晚上,他和安室透在安全屋对接一份维修清单时,忍不住提起了这事,语气里充满了不确定:“安室先生,你说琴酒先生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安室透擦拭着酒杯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语气平淡得像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意思很简单,鹤岁。你通过了‘测试’。在那场危机中,你证明了你的能力和,更重要的,你的立场。对琴酒先生而言,你现在不再是一个‘可能有用也可能随时丢弃的外围零件’,而是一个‘可以安装在核心设备上的定制部件’。”
他抬起眼,目光锐利,“他给你的‘关心’,是给那台精密设备的‘定期保养和升级’,以确保它能长期、稳定地为他所用。这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更牢固的捆绑。你可别……会错意了。”
安室透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郑鹤岁心中因那点温暖而滋生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明白了,这不是温情,这是一种基于价值和忠诚度的“资产化管理”。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几天后,当琴酒将一盒很难在日本买到的、他家乡老字号的豌豆黄放在他桌上,并淡淡地说“上次预案做得不错,省了不少麻烦。拿着。”的时候,郑鹤岁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心里那根名为“随时跑路”的弦,松动了。
他坐在工位上,看着“攒学费进度表”旁边那个鲜红的“跑路倒计时”,第一次感到了刺眼。这里危险、黑暗、充斥着秘密,但这里也有认可他价值、并会给予相应“回报”的上级(尽管这回报的方式如此冷酷现实),有并肩作战过的同事,有一个能让他发挥所长、甚至获得某种“安定感”的位置。
他给国内朋友发消息,内容变成了:“我好像……有点习惯这里了。老板虽然可怕,但赏罚分明。同事虽然奇怪,但关键时刻靠得住。我修的每一台设备,做的每一份表格,好像都有了超出‘攒钱’之外的意义。我是不是……疯了?”
朋友回复:“你不是疯了,你只是找到了‘存在感’。但别忘了,那种地方的‘存在感’是用什么换来的。清醒点,兄弟!”
郑鹤岁关掉手机,拿起一块豌豆黄放进嘴里。熟悉的甜糯味道,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五味杂陈。他暂时不会跑路了。不是因为被虚假的温情蒙蔽,而是因为他权衡之后发现,这个危险的漩涡,目前能提供给他需要的“价值感”和“安稳”(一种扭曲的安稳),而他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似乎还在他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这种基于清醒认知的“动摇”,远比因为几杯姜茶就感动的“动摇”,要危险和深刻得多。
而琴酒在办公室里,看着监控中郑鹤岁最终收起那份“跑路倒计时”,开始专心研究新的设备图纸时,眼底掠过一丝意料之中的冷漠。投入,得到了预期的回报。一个技术精湛且暂时安分的核心“部件”,比一个时刻想着离开的“工具”,要好用得多。这很公平。
——————————————————————————————————————————————感谢血镰的为爱发电(两个哦),开心!
顺便说下,我的这本书有15万字了,开启推荐模式,希望大家多多留言,多多打赏!
喜欢的捧个人场,有钱的捧个钱场(广告打赏也是很香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