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大肥章,感谢汨泺渊的打赏
郑鹤岁正趴在工位上,对着电脑屏幕上的 “组织任务风险评估表” 疯狂敲键盘,手指在键盘上翻飞的速度,堪比数控机床上高速运转的主轴。他刚给表格加了个 “风险预警弹窗” 功能 —— 只要任务成功率低于 60%,屏幕就会弹出亮红色的 “危险提示”,活像给机床装了个 “智能报警器”。这是他践行“苟住”策略的一部分:用极致的技术手段,减少人为失误的可能。
“搞定!以后琴酒先生再也不用对着任务报告皱眉了!” 他得意地搓了搓手,刚要保存文件,就见 “老鼠” 抱着一堆文件慌慌张张跑过来,脸色比被琴酒骂了还难看。“小郑,不好了!出大事了!昨天派去‘c区西侧仓库交接原材料’的任务失败了!琴酒先生让所有人去会议室开会,说是要‘查责任’!”
郑鹤岁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鼠标差点滑到地上 —— c区西侧仓库任务?他上周还帮着做过 “风险评估”,当时算出来成功率有 85%,怎么会失败?他跟着 “老鼠” 往会议室跑,脑子里飞速盘算:自己只是做了评估表,没参与执行,应该和自己没关系吧?可万一琴酒要 “连坐”,把做表格的也一起骂了怎么办?他深吸一口气,提醒自己“苟住”,少说多看。
走进会议室时,里面已经乱成一团。贝姐靠在椅背上,涂着红指甲的手指把玩着卷发,眼神里带着看热闹的戏谑;伏特加攥着拳头,怒视着桌上的任务报告,活像要把报告盯出个洞;执行任务的两个小弟低着头,恨不得把脸埋进桌子底下。
琴酒坐在主位,黑风衣衬得他脸色更冷,手指在平板上划着什么,周身散发着 “生人勿近” 的低气压。“安静。” 他冷冷开口,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说说吧,任务为什么失败?”
执行任务的小弟战战兢兢地开口:“我们…… 我们按计划到了c区西侧仓库,可等了半小时,‘原材料供应商’都没来,打电话也没人接,后来才发现,仓库地址是错的,我们去的是‘c区东侧仓库’!”
“地址错了?” 琴酒眉头皱起,眼神扫过负责 “情报核对” 的 “眼镜男”,“情报是谁核对的?”
“眼镜男” 瞬间慌了,连忙站起来:“是…… 是我核对的!但我明明按‘情报源’给的地址核对过,没错啊!肯定是‘情报源’给错了地址,不关我的事!”
“甩锅挺快。” 琴酒冷笑一声,眼神又转向负责 “任务传达” 的 “瘦猴”,“地址是谁传达给执行人员的?”
“瘦猴” 吓得腿都软了,结结巴巴地说:“是…… 是我传达的!但我是按‘眼镜男’核对后的地址传的,他说是对的,我才敢传!要怪就怪他核对不仔细!”
一时间,会议室里互相甩锅的声音此起彼伏,“眼镜男” 怪 “情报源”,“瘦猴” 怪 “眼镜男”,执行小弟怪 “地址给错”,活像一台齿轮错乱的机床,互相卡壳,谁也不肯担责。
郑鹤岁缩在角落,努力降低存在感,心里却开始打鼓 —— 虽然他没直接参与任务,但 “风险评估表” 是他做的,要是琴酒追问 “为什么没评估出‘地址错误’的风险”,他该怎么说?总不能说 “我没考虑到情报核对会出错” 吧?他看着眼前互相甩锅的场景,突然灵机一动:要不…… 自己也试试 “甩锅”?反正大家都在甩,多他一个不多!但这违背他“苟住”的原则,风险不小。
正在这时,琴酒的目光突然扫过来,落在郑鹤岁身上:“郑鹤岁,你做的风险评估表,为什么没把‘地址错误’列为风险项?”
来了!郑鹤岁心里咯噔一下,连忙站起来,脑子里飞速组织语言,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谨慎的 “甩锅尝试”:“琴酒先生,我做评估表时,使用的是情报部门提供的‘已核对确认情报’。评估模型基于‘情报准确’的前提。如果基础情报在核对环节就出现偏差,那么后续所有基于该情报的风险评估都会失效。这就像加工零件,如果拿到的原始图纸尺寸就是错的,后续编程和加工再精准,也无法产出合格品。” 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专业而客观,不带有个人情绪。“而且,我在评估表的备注栏里,用灰色小字标注了‘本评估结果高度依赖输入情报的准确性’,这一点在表格模板设计时就有考虑。”
他一边说,一边偷偷观察琴酒的表情,见对方没立刻发火,心里稍定。他并没有完全推卸责任,而是指出了流程中的依赖关系。
琴酒盯着他看了几秒,没说话,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郑鹤岁身上。贝姐忍不住笑出了声,用口型对郑鹤岁说:“有点意思。”
郑鹤岁心里暗自松了口气,看来用专业术语包装的“客观陈述”比直接“甩锅”更有效。他正想着,就见琴酒突然开口:“你的表格备注,通常没人会看。”
郑鹤岁心里一紧。
琴酒继续说:“但你作为风险评估人员,过于依赖‘已核对’标签,缺乏对情报流转环节本身的质疑,也是失职。这样,你和‘眼镜男’‘瘦猴’一起,把这次任务失败的原因查清楚,三天内给我报告。”
“啊?” 郑鹤岁愣住了,怎么还得查原因?这和他想“苟住”的初衷不符啊!但看着琴酒不容置疑的眼神,只能点头:“好…… 好的!”
散会后,郑鹤岁被 “眼镜男” 和 “瘦猴” 围住,两人一脸 “同病相怜” 的表情。“小郑,这次就靠你了!”“眼镜男” 拍着他的肩膀,“你脑子灵光,肯定能查出是谁的错,别让我们背锅!”
“就是就是!”“瘦猴” 也附和,“要是查不出,琴酒先生肯定要罚我们,到时候你也跑不了!”
郑鹤岁心里嘀咕:这哪是 “一起查原因”,分明是让他 “主导调查”还可能“共同担责”!但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上。他带着两人来到自己的工位,打开电脑,调出 “任务相关文件”,开始分析:“首先,我们得顺着信息流一步步回溯。从情报源开始,确认原始信息;然后看核对环节有没有出错;最后看传达环节有没有偏差。用数据说话,别吵。”
“高!实在是高!”“眼镜男” 和 “瘦猴” 异口同声地说,眼神里满是找到主心骨的期待。
三人立刻分工,“眼镜男” 负责联系 “情报源”,确认原始地址;“瘦猴” 负责调取 “任务传达记录”,确认自己有没有传达错;郑鹤岁则负责 “数据分析”,对比 “原始情报”“核对记录” 和 “传达记录”,找出漏洞。
没过多久,“眼镜男” 哭丧着脸回来:“完了!‘情报源’说给的地址是对的,是‘c区西侧仓库’,还发了加密聊天记录截图,确实没错!”
“那就是你核对错了!”“瘦猴” 立刻指着 “眼镜男”,“肯定是你核对时看岔了,把‘西侧’看成了‘东侧’!”
“不是我!”“眼镜男” 急了,“我真的核对过,是‘西侧’!我这里还有核对日志的时间戳!肯定是你传达时说错了,把‘西侧’说成了‘东侧’!”
两人又开始互相指责,郑鹤岁连忙拦住他们:“别吵了!让‘瘦猴’把传达记录调出来看看不就知道了?”
“瘦猴” 连忙调出 “语音传达记录”,点开一听,里面清晰地传来他的声音:“任务地址是‘c区东侧仓库’,记住了,别搞错!”
“果然是你传达错了!”“眼镜男” 瞬间激动起来,“我就说我核对的是对的!”
“瘦猴” 脸瞬间白了,瘫坐在椅子上:“不…… 不可能!我明明按你给的地址说的,怎么会说成‘东侧’?肯定是录音出问题了!”
郑鹤岁看着 “瘦猴” 慌乱的样子,又听了一遍录音,发现声音清晰,并非含糊。他皱起眉头,问道:“你传达的时候,是看着书面地址念的,还是凭记忆说的?”
“瘦猴” 愣了一下,回忆道:“当时…… 当时好像在拆一包零食,就扫了一眼地址,凭印象说的…… 我以为我记得很牢……”
“零食?” 郑鹤岁心里一动,有种不祥的预感。
“就是……就是上次福利,你推辞不要的那包辣条……”“瘦猴”的声音越来越小。
郑鹤岁心里咯噔一下,这怎么还间接扯到自己头上了?他立刻稳住心神,开始进行风险控制:“传达关键任务信息时分散注意力,这是严重违规操作。零食的来源与此无关,关键在于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就像使用精密设备,不能因为旁边放了杯水,就把操作失误归咎于倒水的人。” 他巧妙地将焦点从“辣条是谁的”转移到了“操作是否规范”上。
“好像…… 是这么个理儿。”“瘦猴” 摸了摸头,自知理亏,无法反驳。
就在这时,安室透走了过来,看到三人围着电脑发愁,笑着问:“怎么了?查不出原因?”
“安室先生,你来得正好!” 郑鹤岁像见到救星,连忙把事情经过客观陈述了一遍,“现在基本确定是传达环节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口误。我们正在分析深层原因和后续改进措施。”
安室透听完,点了点头:“口误确实可能发生,尤其是在‘西侧’和‘东侧’这类方向词上,视觉记忆稍有疏忽就容易混淆。不过,根子还是在于流程不够严谨,依赖瞬时记忆而非照本宣科。” 他顿了顿,补充道,“看来,光有技术评估还不够,执行环节的标准化也很重要。”
郑鹤岁眼睛一亮:“对!我们可以建议在任务传达环节,强制要求传达者对照书面文件逐字宣读,并录音备查!这样就能避免类似的记忆偏差和口误!”
“好主意!”“瘦猴” 连忙附和,仿佛看到了将功补过的机会。
最终,三人的 “调查报告” 里写着:“任务失败直接原因:任务地址传达环节,传达人员未严格依据书面文件宣读,依赖记忆导致口误(将‘西侧’误传为‘东侧’)。深层原因:传达流程存在依赖人员记忆而非硬性标准的漏洞。建议:1. 规范任务信息传达流程,强制要求对照书面文件逐字宣读并双人复核。2.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流程再培训。3. 风险评估模型中,增加对‘信息传递环节人为失误’的通用风险提示。”
琴酒看着报告,没说话,在末尾批了个 “按建议执行”,并对“瘦猴”做出了扣除当月奖金的处罚,没有扩大化追究。郑鹤岁松了口气,第一次 “风险控制尝试” 虽然被动,但总算平稳落地,还意外地推动了流程优化。
晚上下班,郑鹤岁和安室透一起走出总部大楼,忍不住感慨:“没想到查清一个问题这么累,比修十台加密打印机还费神!只想安安稳稳做技术。”
安室透笑着说:“你今天的处理方式很聪明,对事不对人,找到了问题根由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在组织里是很难得的能力。” 他顿了顿,半开玩笑地说,“不过,那包辣条,看来确实有点‘邪门’,以后还是远离为好。”
郑鹤岁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放心,以后所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远离工作场景。” 他掏出手机,给国内朋友发消息:“今天参与处理了一个工作失误,身心俱疲。深刻理解到,不出错的最好办法,就是严格按流程做事,一点都不能取巧。‘苟住’真是一门学问。”
朋友很快回复:“哈哈哈哈,领悟到职场精髓了?下次建议公司升级流程,搞个防呆设计!”
郑鹤岁看着消息,无奈地笑了笑——在组织里搞“防呆设计”?想想就觉得任重道远。
第二天早上,郑鹤岁刚到办公室,就看到内部系统通知,他参与撰写的《任务信息传达规范(试行)》已经发布。而他的工位上,除了日常物品,再无其他。
他打开电脑,开始跟进通讯维护的准备工作,心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策略:“‘苟住’的关键,在于用专业和能力筑牢防线,同时避免卷入任何是非。流程优化是为了让系统更可靠,从而减少个人风险。”
而琴酒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监控里郑鹤岁专注工作的样子,又扫了一眼刚刚发布的传达规范,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一下。这个小鬼,技术上有用,脑子也还算清醒,知道把问题引向流程而非个人争斗。或许,在接下来的通讯维护中,可以观察他是否能将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到更核心的环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