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前的锤凿声,如同持续不断的雷鸣,不仅震荡着伊水河谷,也一声声敲在洛阳城百万庶民的心上。这浩大工程的影子,早已越过宫墙与官牒,投向了市井巷陌,成为了寻常百姓生活中最引人瞩目的话题。
春日暖阳下,洛阳南市的一家茶肆里,人声鼎沸。肩扛手提的贩夫走卒、歇脚的脚力、还有几个穿着略显体面的小商人,围坐在粗木桌旁,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城南那项惊天动地的工程。
“嘿,你是没瞧见那阵仗!”一个刚从龙门那边送完石料回来的车夫,灌了一大口粗茶,抹了把嘴,啧啧叹道,“那人多的,跟蚂蚁搬家似的!山都快被凿空了!听说光是每天吃的粮食,都得用几十辆大车往里运!”
旁边一个老者,看样子是个读过几天书的落魄文人,捋着稀疏的胡须,摇头晃脑地接话:“此乃莫大的功德啊!皇后娘娘倾尽内帑,造此大佛,是为陛下祈福,更是为我等黎民苍生祈福。佛光普照,必能护佑我大唐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是啊是啊,”一个卖炊饼的汉子连连点头,脸上带着朴素的虔诚,“娘娘信佛如此诚心,自己省吃俭用,把钱都拿来塑佛像,这是大慈悲!比那些只知道收租子的官老爷强多了!”
茶肆老板一边提着大铜壶给客人们续水,一边插嘴道:“我听说啊,那佛像的脸,雕得跟皇后娘娘都有几分像呢!这说明啥?说明娘娘是菩萨转世,来保佑咱们的!”
这种将武媚容貌与佛相联系的议论,在民间悄然流传,并迅速被许多百姓接受甚至深信不疑。对于大多数不识字、生活艰辛的平民而言,抽象的政治权谋太过遥远,而一尊倾注了皇后“私房钱”、据说面容慈祥如神佛、又能带来精神慰藉的巨像,无疑更具直观的冲击力和亲和力。
前往龙门的路途上,也开始出现一些自发前去“朝圣”的普通信众。他们或许无力捐资,便带着自家种的蔬果、几个铜钱,或者仅仅是一颗虔诚的心,跋涉而至。站在那轰鸣的工地外围,仰望着山壁上已初见轮廓的宏伟佛龛,看着那些悬于绝壁、挥汗如雨的工匠,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敬畏与希望。
一位领着孙儿的老妪,远远望着那初具形态的佛首,颤巍巍地跪下,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求佛祖保佑,求皇后娘娘长命百岁,保佑我儿在外征战平安,保佑我家今年田里有个好收成……”
她那懵懂的孙儿也学着祖母的样子跪下,仰着小脸问:“阿婆,那佛爷爷怎么长得有点像画上的皇后娘娘啊?”
老妪连忙捂住孙儿的嘴,四下看看,才低声道:“莫要胡说,那是佛缘!是娘娘心诚,感动了佛祖,才显化如此宝相。”
类似的对话,在工地周围,在归家的路上,在无数个寻常百姓家发生、流传。武媚通过这尊卢舍那大佛,成功地在她与底层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超越阶级、直抵心灵的桥梁。她的形象,从一个深居宫闱、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后,逐渐向一位慈悲为怀、法力无边的“人间护法”转变。
民望,如同涓涓细流,在这宏大的佛缘叙事中,悄然汇聚,开始向着那位洛阳宫中最有权势的女人流淌。这无形的力量,远比任何朝堂上的权术较量,更加深厚,也更加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