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墨的战略判断一旦形成,决策与行动便如机械咬合般精准启动。没有大肆声张,没有兴师动众,一道经由墨羽最高层级加密的指令,自琉求墨城发出,穿越海峡,直达链州的中转枢纽,再由那里飞向霞屿岛前哨,最终送达仍在岛链区域进行细致勘测的珊瑚手中。
指令的核心明确而坚决:“潜龙”初醒,悄然布子。以格物勘探之名,行战略控扼之实。
链州港口,几艘外表看似与寻常南洋商船无异的三桅帆船,正在进行最后的物资装载。它们船体经过特殊加固,吃水线略深,帆具也经过优化,更适合远海航行与保持稳定。船上水手皆沉默寡言,动作麻利,眼神锐利,多是墨羽外围的好手或经验丰富的退役海军士卒。
真正引人注目的是随船的人员与物资。他们并非商贾,而是:
· 数名精于地理勘测与水文记录的格物院学士,携带着改良的罗盘、象限仪和绘图工具。
· 几位擅长寻找并开发地下水源的匠师,带着钻探和过滤的简易设备。
· 一队沉默寡言的工匠,他们的特长在于利用当地材料,快速构筑隐蔽且坚固的工事、地下储窖和小型码头。
· 由墨羽直接指挥的少量精锐护卫,他们不仅武艺高强,更精通潜伏、侦察与反追踪。
物资也经过精心挑选:预制可快速组装的营房构件、大量耐储存的干粮与药品、用于建立小型淡水净化系统的陶瓷滤管和冷凝装置、信号旗与烽火材料,以及数对经过特殊训练、能在海岛与固定据点间传递微小信筒的强健海鸟。
“你们的任务,是眼睛,是触手,而非刀剑。” 临行前,链州墨羽负责人亲自训话,转述着来自墨城的核心精神,“选择三至五个位置最关键、且有微弱淡水潜力的岛屿,建立永久性观察点。记录海流、天气、过往船只,尤其是倭国船只的航向与频率。构筑据点务求隐蔽,融入环境,非迫不得已,不得与任何外来者接触,更不可发生冲突。”
没有壮行酒,没有喧天的鼓乐。在一个雾气氤氲的黎明,这几艘“商船”悄然解缆升帆,借着晨风和潮汐,驶出了链州港口,融入苍茫大海,向着东南方向,那片刚刚被点亮的“潜龙之链”驶去。它们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水平线上,仿佛从未出现过。
在墨城中央议事厅,东方墨的目光似乎穿透了重重屋宇与浩瀚海洋,落在那支正驶向未知岛链的小小队伍上。他知道,这看似微小的第一步,如同在巨大的棋盘上落下的一枚闲子,暂时无声无息。但当未来的风云际会之时,这些星罗棋布的暗点,或将连接成一道足以撬动西太平洋格局的战略防线。潜龙初动,于无声处。
赤道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这片新发现的岛链上,将蔚蓝的海水映照得如同宝石,却也灼烤着那些突出海面的、覆盖着低矮灌木和尖锐珊瑚碎屑的狭小岛屿。勘探队的船只选择在背风的礁湖或天然形成的浅湾下锚,尽可能避开主要航道视线。
登陆的过程并非易事。珊瑚礁盘锋利,暗流涌动。队员们乘坐小艇,小心避开暗礁,踏上了这些仿佛被世界遗忘的土地。脚下是松软的珊瑚沙混杂着火山岩砾,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海腥味和植物腐烂的独特气息。
首要任务是生存,尤其是寻找淡水。
“这里!岩层有渗水痕迹!”一名擅长寻水的匠师趴在地上仔细观察后,发出惊喜的低呼。队员们立刻聚集过来,在背阴处的岩壁底部,果然发现了一片微湿的、长着特殊苔藓的区域。他们使用携带的简易钻探工具,小心地向下挖掘,虽然未能找到充沛的地下水源,但渗出的少量淡水经过多层沙石和特制陶瓷滤管的过滤,已能勉强满足初期少量人员的饮用需求。同时,那套利用日夜温差冷凝空气中水汽的装置也被架设起来,在夜晚和清晨能收集到宝贵的露水。
选址至关重要。他们避开最高点以免暴露,选择在植被相对茂密、且有天然岩石或珊瑚岩洞可供利用的地方建立据点。
工匠们展现出高超的技艺。他们不使用任何可能反光的材料,仅利用岛上现成的珊瑚石、火山岩和坚韧的藤蔓,巧妙地垒砌出低矮的、与周围环境几乎融为一体的半地下掩体。入口往往伪装成天然的岩石裂缝或灌木丛。内部空间狭小,却足以容纳数人栖身、储存物资和操作设备。在隐蔽的岩洞深处,他们挖掘出地窖,用于储存珍贵的淡水和耐存放的粮食。
在一个拥有相对良好避风条件的小海湾,他们利用潮汐规律,在夜间施工,用预制构件和本地石材,悄然构筑了一个水下暗桩结构,使得小艇可以在不显眼的情况下靠泊和隐蔽。
通讯是维系这些孤岛与外界联系的命脉。那几对经过严格训练的海鸟被小心释放,它们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凭借着惊人的归巢本能,携带着加密的微型信筒,开始往返于各个新据点与后方基地(首先是霞屿岛,再转链州至墨城)之间,建立起一条无声而迅捷的信息通道。
所有活动都严格遵循着“隐蔽”原则。当偶尔有零星的、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土着渔民驾着独木舟出现在远方海平线时,据点内会立刻进入静默状态,所有人员隐蔽,直到对方消失。他们记录下这些渔民的航向和出现频率,却绝不与之发生任何接触。
夜晚,站在经过伪装的观测点上,墨羽队员能透过特制的窥镜,看到漆黑海面上偶尔驶过的、悬挂着陌生旗帜的船只的轮廓——那多半是往来于南洋与倭国之间的商船,甚至可能有一两艘倭国自己的船只。他们仔细记录下这些船只的航向、船型、数量,以及航行的季节规律。
这些数据,连同岛屿的水文、气候、地形信息,被不断整理、加密,通过那些忠诚的海鸟,飞越重洋,最终汇向琉求的墨城。
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岛链上,几个微小的、几乎不为人知的点,如同投入深海的石子,悄然沉底。它们没有改变海面的波澜,却在深海之下,悄然改变着力量的格局。华胥的触角,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度低调而技术驱动的方式,开始在这片战略要地上,扎下了坚韧的根须。潜龙之链,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悄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