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的狂欢余韵,如同退潮的海浪,缓缓消散在琉求温暖湿润的夜空中。当最后一盏花灯在墨城的街巷间熄灭,喧嚣归于宁静,位于琉求内陆幽静山谷中的天枢城,却迎来了另一种形式的“灯火通明”。
这里没有市井的嘈杂,唯有山风拂过竹林的簌簌声,与书房窗棂内透出的稳定光晕。东方墨的书房,与其说是居所,不如说是一个微型的战略与文教中枢。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经史子集、百家着述、兵法医典、农工图谱,乃至南洋海图与各地风物志。巨大的书案上,摊开着未完成的图纸与文稿,旁边一盏造型古朴、光线柔和的青铜灯,静静地燃烧着。
东方墨、青鸾、李恪、塔雅,以及几位负责墨羽内政与文教的核心成员——包括原玄机谷的资深教习现为墨羽首席智囊团公孙先生,新任命的“经纬学院”筹备主事赵文谦等,围坐在一张铺着巨幅琉求及海外三州详图的桌案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茶香,气氛宽松而专注,与长安朝堂的钩心斗角、辽东前线的剑拔弩张,形成了云泥之别。
“墨城与定海城、望海城的元夕盛况,诸位或亲历,或耳闻。”东方墨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核心力,“民心初定,生机勃发,此乃我辈开拓之基。然,《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海外基业能否长久,文明薪火能否传承并光大,关键在于‘人’。”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最终落在桌案上那份关于“经纬学院”的初步规划上。“前次议定‘经史为基,实学为用,理念为魂’之总纲,如今,当使之血肉丰满,落地生根。”
李恪刚眼神锐利,接口道:“主上所言极是。望海城地处云涯,山民彪悍,亦重然诺。与塔雅部族的融合,仅靠通商与行政远远不够,需从根本理念与文化上着手。选拔人才,不应局限于汉家子弟,需广开大门,面向三州所有适龄少年,无论出身汉夷,唯才是举。”他说话间,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旁的塔雅,带着征询与支持。
塔雅今日穿着一身便于行动的改装劲装,既保留了山鹰部服饰的利落纹饰,又融合了汉家裁剪的便利。她听得十分专注,此时用力点头,用她那带着独特韵律但清晰的官话说道:“李恪说得对!我们山鹰部的少年,熟悉山林,勇敢忠诚,但很多不认识汉字,不懂你们……呃,那些深奥的道理。如果能让他们也来学习,既能变得更聪明,也能更好地理解汉家朋友的想法,就像……就像桥梁!”她的话语质朴却切中要害,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作为原酋长之女,她深知教育对于部族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青鸾微笑着补充,她的视角更为细腻周全:“选拔标准,除基础的识字算数能力外,更应注重心智品性。坚韧、好奇、仁心、协作,此四点或可为首要考量。另,我观南洋之地,女子亦多聪慧果敢,于生产、管理乃至初步防卫中皆不可或缺。学院招生,当明确男女兼收,因材施教,不可因性别而埋没人才。”她曾是大唐公主,如今是墨羽核心,深知打破陈规之必要。
负责具体筹备的赵文谦立刻执笔记录,边写边道:“属下谨记。如此,招生范围定为琉求、盘州(定海城)、云涯州(望海城)三地,年龄十二至十六岁,不分族裔、性别。考核可分三场:初试为基本文理与体能;复试则由资深教习面试,观其心性、谈吐、志向;最后,还需有为期一月的预备营观察期,于集体劳作与学习中,察其品性之坚、协作之能。”
“善。”东方墨颔首,“至于‘轮践制’,需与课程紧密衔接。”他指向地图上标识的几处地点,“文修课程,经史子集不可偏废,但讲解需结合海外开拓之实际,譬如《春秋》可论华夷之辨与融合之道,《禹贡》可析地理与治理。实学方面,农桑、水利、工匠、医道、航海、算学,皆为必修。实践之地,琉求平原之农庄、墨城之工坊、定海城之船坞、望海城之山林猎场与新建梯田,皆可设为‘践学点’。每季轮换,让学生知民生之多艰,亦晓实业之重要。”
公孙先生,一位须发皆白、目光睿智的老者,抚须道:“东方先生立意高远。然,‘理念为魂’最为关键,亦最难把握。需编纂一套启蒙教材,不独尊儒术,而当融汇墨家‘兼爱’、‘非攻’之精髓,法家‘法治’、‘富国强兵’之实效,乃至道家‘顺应自然’之智慧,更需融入我等开拓海外、兼容并包、为民立命之核心精神。此非一日之功,当集众智,徐徐图之。”
“公孙先生所言甚是。”东方墨深以为然,“此教材,便命名为《新蒙》如何?由公孙先生总领,集各位文教同僚之力,共同编撰。宗旨便是:立足华夏,胸怀四海;崇实黜虚,经世致用;仁爱勇毅,开拓不息。”
李恪接着提出:“文武不可偏废。所有学子,无论志向为何,均需接受基础军事训练——队列、弓马、兵器常识、野外生存。非为培养武夫,而在强健体魄,磨练意志,令其知晓守护家园之责。此事,我可从望海城调派得力人手协助。”
塔雅眼睛一亮,立刻道:“我们山鹰族的猎人,最懂如何在丛林里找水、辨向、躲避危险!可以让他们来教孩子们!”
这个提议让在场众人都露出了笑容,这正是他们所期望的融合与互相学习。
会议持续了将近两个时辰,各项细节在务实而充满理想主义的讨论中逐渐清晰:学制三年,每年分三学期,中间穿插轮践;建立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优秀者可直接进入墨羽各机构或三州管理层实习;设立专门的“格物院”,鼓励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创新……
当最终的方案纲要大致落定,窗外已是月落星沉,临近黎明。众人虽面带倦色,眼中却都燃烧着充满希望的光芒。
东方墨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山谷中渐次泛起的鱼肚白,以及远处天枢城初具规模的校舍轮廓,缓缓道:“长安沉溺于权谋倾轧,边关依赖名将苦守。而我们在此,要做的乃是培植土壤,点燃星火。今日所绘之经纬,或许十年、二十年后,方能见其参天之势。但唯有如此,文明方能真正扎根、蔓延,而非依附于一时一地之权势。”
青鸾来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轻声道:“星火虽微,可燎原野。经纬之才,方定乾坤。”
李恪与塔雅也走上前来,四人望着这片在晨曦中逐渐苏醒的基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笃定。在这里,没有不可化解的世仇,没有无法逾越的阶级,有的只是共同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奋斗。这海外元夕之后的第一个黎明,仿佛正预示着,一种崭新的力量,一种不同于大唐旧有模式的文明种子,正在这波涛之外的沃土上,悄然破土,蓄势待发。其光芒,终有一日,或将照亮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